<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5日是我爱人李金渭的骨灰安葬和墓志铭立碑仪式日。这天来了不少亲友和金渭的老同学。老同学都是七十大几的老者,他们和金渭交往都60多年了。他们不顾年老体弱、冒着酷暑来参加这个仪式,可見他们对金渭的感情之深,也可見金渭的为人。他们对金渭怀念最深的是金渭待人寬厚热忱以及他的政治谋略。 而李小丁感受最深的是他爸爸年仅26岁,就能在夏县中条山里带领老乡新建水电站、菜园和粮站。菜园和粮站难度还稍微小一点,而建水电站要涉及到很多方面:原理、设计、施工、组织、协调。直到已经过去50多年的今天,对于一个刚步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想利用这次回国的机会,去一趟他爸爸当年插队的夏县曹家庄,一探究竟。我也支持他的想法,于是我们于7月10日一早坐上了去运城的高铁。</p> <p class="ql-block">我们于9点半到达运城北站,然后小丁在车站拿到之前租好的车沿着平展的公路往夏县方向开去。</p> <p class="ql-block">小丁在运城北站留念</p> <p class="ql-block">夏县的绿化很好,曾荣获“国家园林县城”称号。你看这个夏字可不一般,它不仅是指这里是夏县的地界,而且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说这里是夏朝的都城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曹家庄村在中条山的腹地,離县城大约150多里。公路倒是比我和金渭2009年来好多了,象是新修的。但弯道多,坡度大,驾车要很小心。山上有不少风能发电的大风扇。</p> <p class="ql-block">郁郁葱葱的山上有个塔,山下有新建的楼房和娱乐设施,这里开展旅游业了。</p> <p class="ql-block">旅游的路线表示特醒目,路边是民宿。</p> <p class="ql-block">小丁开了一个多小时才到泗交镇,我们问了一下路,这里离曹家庄村就不远了。这里也搞旅游。</p> <p class="ql-block">经过大约2个小时的车程,在中午12点左右,我们到达曹家庄村,而且遇到了金渭书上写的原民兵连长梁来钟。他年龄和我相仿,村里当时管金渭叫小李,管原省委宣传部的张玉田叫老张。来钟和他老伴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房子外墙都是白白的,但一进家就比较黑,原来他们做飯还是用柴火灶。家里比较简陋,两间不大的房间,沒有象样的家具,有一台旧电视机在桌子上放着。他说现在村里大部分人家都有汽车,年青人也都下山进城打工了,有些人也搬到县城里住了。象原来经常和金渭及老张打交道的公社书记张福海、大队长韩银钟早就搬走了。梁来钟的一个孙女上研究生,还有一个外孙女上大学,最近放署假正好在家,我们的合影就是她俩给拍的。曹家庄村原是大队所在地,但小学校,卫生院也都搬到泗交镇了,村里变化很大。</p> <p class="ql-block">村里有盖二层楼的,外表看,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梁来钟说,大概在70年代,金渭和老张先后帮他们新建粮站、菜园、水电站。原先交公粮都要交到县城,村里派壮劳力,夜里一两点起床,每人扛一袋粮食,走坑坑洼洼的山路,直到下午四、五点才能赶到县城。等交完公粮,天已经擦黑了,每人吃点干粮喝点凉水再往回赶。我原先以为有毛驴驮粮食,原来都靠人扛。后来金渭和老张找县里有关部门协商,同意在公社和大队(即曹家庄村)建粮库,又帮助解决資金和编制问题。当年粮库建成后,夏粮交售时,县里派人到山上来收粮,各生产队就不用下山去交公粮了。这确实解决了当地老百姓多年的难题。</p> <p class="ql-block">这个右侧的白房子是1970年金渭下乡时新建的粮库。2006年后废止农业税就不需要交公粮了,现在这个粮站已经闲置废弃。</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有供游人住宿的民宿,梁来钟说前几年来游玩的人还多,現在不多了。</p> <p class="ql-block">最显眼的是这个插红旗的房屋,这是村里党群服务中心,比较大也新。</p> <p class="ql-block">在党群服务中心的前面院子里有些健身器材。</p> <p class="ql-block">梁来钟領我们去看以前金渭在这里修的水电站。这个水电站一直用到80年代末国家电网进来后,才不用了。</p> <p class="ql-block">走不多远有条小河穿村而过,但梁来钟说这水小多了,以前水很大,就靠这个水发的电。</p> <p class="ql-block">他把我们领到金渭当年在这里修的垻,垻约有4-5米高,寛有十几米,这里还有一个放水的闸门,看来当年工程还不小。</p> <p class="ql-block">小丁在他爸爸当年建的水坝前和梁来钟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闸门,梁来钟说这里有专人管理闸门。</p> <p class="ql-block">从河垻过来已是中午一点多了,七月的太阳骄阳似火,梁来钟不顾酷热,領着我们到地里看当年金渭和社员们开挖的水渠。他说那块草不茂盛的地方就是水渠。我们下午二点多和梁来钟告别。准备回运城的路上到闻喜绕一下,去金渭的老家西李房村看看。我俩就早晨出发前吃了一頓飯,現在小丁边开车,边吃我带的芝麻饼。运城,闻喜,夏县不在一条线上,是个三角形关系,所从还要抓紧时间赶路。 </p> <p class="ql-block">闻喜县城道路又寬又平,西李房村离县城仅有5里地,是个有水浇地的村子,这里的自然环境比曹家庄好多了。</p> <p class="ql-block">西李房的夏麦己收了,麦茬间还间种着玉米,这种种植方法我听说过,可从没有亲眼見过。</p> <p class="ql-block">这片玉米很干旱了,叶子都不展了。</p> <p class="ql-block">小丁在村里的墓地里寻找爷爷的墓碑。这块墓地我和小丁及金渭以前都来过,但由于多年没人管理,杂草和树木丛生,找了两圈也没有找到小丁爷爷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眼前这块地,从左边那个兰色的临时建筑到右边没有盖成的三间小房(包含中间停车的位置),这么大一片地都是金渭家老宅的宅基地。但由于金渭家弟弟们和妹妹都在太原或者闻喜城,这个老宅长年无人居住,宅基地墙也倒塌了。</p> <p class="ql-block">快5点钟了,我们还要赶6点回太原的高铁,我们踏上回家的路程。这一趟收获不少,更深刻体会到金渭在曹家庄村插队的艰辛和取得业绩的来之不易,也对闻喜老家的宅院有所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