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子”是一个地名,泛指今天银州区柴河街与繁荣路相交处的一片区域。昔日这里是铁岭古城的东关,也就是古城的东门外,一个繁华的地方。人们称其“小桥子”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因为早年间这里确确实实曾有过一座小石桥。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标识,更承载着一段跨越百年的城市记忆。<br> 2017年9月,城市道路施工的轰鸣声打破了岁月的沉寂,让这座久藏地下的石桥重见天日。古桥桥墩、桥面、地基等大块青石构件一一被挖掘出土。闻讯赶来的市民纷纷驻足,都想亲眼看一看 “小桥子” 当年的小桥,用手机记录下这珍贵的历史瞬间。 在首山花园小区东门外偏北,出土的桥石铺了一地,矩形的、弧形的大大小小数十块。让人最感兴趣的是由三块弧形石组合成的雕刻着“二龙戏珠”图案的桥拱石,历经多年,仍栩栩如生。整个桥拱经过实际测量约有3米多,可以证明此桥不大,“小桥子”的称呼名符其实。 关于此桥的建造年代,曾有人根据桥石上的“二龙戏珠”图案错误的推测小桥建于明朝。但翻阅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老报纸,早已明确记载:小桥系清同治初年修筑,算起来建造时间应在19世纪60年代,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br> 为何要在此处建桥?原因也很简单,古城东关紧靠龙首山,每当冬雪融化或夏雨连绵时,都会有山水冲下。虽然山下有鸳鸯湖容纳,但水大的时候仍然需要有水沟将鸳鸯湖水排出。“每年山水发时注入此沟经由东南城根以达西关三道街之北始可流至野外”。由于水沟通向护城河时会被东大街(今柴河街)阻隔,因此要在东大街修一座过水桥。<br> 小桥是谁建的?有人推测是什么文臣武将或是县府官家,其实据《泰东日报》报道,是铁岭一个叫崔山堡(注:不知是不是李千户乡的崔山屯)的地方,有一位姓任的回民自掏腰包修筑的,此举动是何原因,不得而知。当时,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不仅以青石建起了“桥身亦极坚固”的小桥,而且还同时完成了配套的辅助工程,在鸳鸯湖与护城河之间深挖出了一条一米多深、一百多米长的排水沟,真可谓“工程浩大”了。这位不知名字的“老任”作了一件大好事,让我们由衷的佩服。小桥完工后,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小金桥。<br> 小金桥建成后,每年山水暴发会从桥下流入古城东墙根的护城河,正如当年《泰东日报》所记:“邑东门外有一自水沟道东而西至小金桥迤西复顺城而南再绕城西下为东南关一带泄水要路”,这项公益工程为城市排水作出了大贡献,解除了东关百姓的水患之苦,而且东关主要马路--东大街的南北交通也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建好的小金桥将东大街一分为二,以后,小桥北仍称“东大街”,而小桥南则改称“(小)桥南大街”了。这片区域有了新地标,“小桥子” 的称谓也由此流传开来,让人们记住了小石桥的无量功德。 1922年,小桥因“年深代远,地面日益增高,桥身以之日趋低下,又久失修整,时有碍泄水,且阴沟亦待修掘”。于是,县里以彭镜亭、吴昆山为首的士绅又发起募款修理的倡议,“案户捐款修理,有百元、七十、六十、三十等,依户之大小而分捐助之多少。”发起人又请来了“前清道夫经理员尚君绍亭为监工员,月出三十元为车马费,为监工一事,尚君欣然就任,惟车马费则坚拒不受,谓有钱者均欣然捐助,吾即不能捐款,亦不能出力为吾邑办公益乎?原尚君办理清道有年,于路政富有经验,今酷热天气,欣然欲尽监工之义务,且又不受车马费用,真可谓好行公益者矣。”好的监工有了,修理洋沟和小金桥的材料通过利用拆毁城门后的城砖解决,修理完工,“共费洋七千余元全无官府之补助”。<br> 岁月沧桑,尽管排水沟和小金桥作为东关和南关一带的泄水要道,年年入夏几乎都要维修一次,但因水沟逐年淤积、桥洞堵塞,“年久失修沟满桥颓已不济事”,慢慢失去了排水的功能。随着地面不断抬高,小金桥也逐渐沉入地下,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br> 如今,小桥不会再有了,但 “小桥子” 的称谓却延续了下来,深深印在铁岭人的心中,它不仅是一段铁岭往事,更因为它是人们心中的铁岭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