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展出地点: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正义堂</p><p class="ql-block">展出时间:2025.7.9-10.12</p> <h5><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前言</p><p class="ql-block" align="left">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华民族为全人类贡献的宝贵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align="left"> 对孔子的祭祀活动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自唐以来"州县莫不有学,则凡学莫不有先圣之庙矣",形成了"庙学合一"的全国性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庙学制度的典范,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毗邻的国学孔庙共同构成了弘扬儒家思想、赓续历史文脉的神圣殿堂。自西汉以降,从一国之君至莘莘学子,读其书、行其礼、仰其为人,崇祀孔子与历代先贤先儒不仅是古代帝王尊师重道、教化天下的重要举措,亦是学子接受道德教化与人格熏陶的必然途径。</p><p class="ql-block" align="left">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在孔子诞辰2576周年之际,我们谨推出此项展览,带领您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共同追溯孔庙祀典历史之源、传统礼乐文化之美;与先圣先贤对话,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汲取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p></h5> <h1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虔奉先师</h1><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font color="#ed2308">壹</font> 祭孔历史沿革</p><h5 class="ql-block"> 祭孔大典也称释奠礼、释奠仪,是指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典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含义,指的是在祭祀仪式中表演音乐、舞蹈,呈献牺牲、帛、酒等祭品,表达对孔子的崇敬之意。祭祀孔子既是中国古代国家祭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官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这种德育与智育并重、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养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中"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h5> <p class="ql-block">尊师重道 源远流长</p><h5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祭祀是推行教化的根本,周代学校有举行祭祀先圣先师的传统。孔子去世后,鲁人世代奉祀,以礼载道、以祭明伦,祭祀先师成为中华文明尊师重道的文化象征之一。</h5> <p class="ql-block">《礼记注疏·祭统》</p> <p class="ql-block">《礼记注疏·文王世子》</p> <p class="ql-block">《史记·孔子世家》</p><h5 class="ql-block"> 祭祀孔子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500多年前。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以孔子旧宅设庙,收藏孔子曾用的衣、冠、琴、车、书,以供凭吊缅怀,这被视为祭祀孔子的源起。</h5> <p class="ql-block"> 自先秦至唐初,舜、禹、商汤、周文王、孔子等都曾被奉为先圣先师进行祭祀。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追封孔子为“先师尼父”。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孔子被正式确立为“先圣”;同时,祭祀孔子的仪式逐渐规范化,成为国家礼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一直延续至清末。</p> <p class="ql-block">庙学合一 敬化天下</p><h5 class="ql-block"> 先秦时期已有"学在官府"的传统,祭祀与救有均属官方职责,如西周的"辟雍"便兼具祭祀与教学功能。祭祀孔予作为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化始于唐代。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将祭祀孔子纳入国家礼制,推动"庙学合一"成为全国性制度。这一制度将教学空间与把空间相结合,形成学申没庙,庙学合一的格局吉代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知识教养,还通过常礼孔子与先儒先贤接受道德教化与人格熏陶。</h5> 庙学制度的发展演变 <p class="ql-block"><b>公元59年(东汉永平二年)</b></p><h5 class="ql-block"> 东汉明帝下诏国学,郡县学校祭祀孔子。祭孔自此走出阙里,被赋予了更多教化意义。</h5><p class="ql-block"><b>公元385年(东晋太元十年)</b></p><h5 class="ql-block"> 东晋孝武帝始立孔庙于京师国学,称为"夫子堂",内"画夫子及十弟子像"。</h5> <p class="ql-block"><b>公元550年(北齐天宝元年)</b></p><h5> 北齐文宣帝诏“郡学则于坊内立孔、颜庙”,孔庙开始设立于地方学校。</h5><p class="ql-block"><b>公元630年(唐贞观四年)</b></p><h5 class="ql-block"> 唐太宗诏令“州、县学皆作孔子庙”,自此孔庙数量大幅增加,上至京师国学,下至地方州、县官学都有了专门祭祀孔子的空间,有学必有庙,庙学一体成为定制。</h5> <p class="ql-block"><b>宋代</b></p><h5> 科举制度成熟,地方官学与孔庙结合更为紧密,"庙学"逐渐成为地方文化教育的中心。</h5><p class="ql-block"><b>元明清</b></p><h5 class="ql-block"> 元代将"庙学"纳入地方行政体系;明太祖朱元璋"定释奠礼仪,颁之天下学校,令以每岁春秋仲月通祀孔子";清代延续这一制度,直至1905年科举废除后逐渐衰落。</h5> <h5></h5><h3 class="ql-block">辟雍建筑模型</h3><p class="ql-block"> 辟雍位于国子监第二进院落,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次年竣工。建筑建于圆形水池中央的高台上,四面架桥连通,建筑形制为四角攒尖鎏金宝顶式,重檐覆黄琉璃瓦,南面悬挂七彩九龙祥云华带匾,上题"辟雍"为乾隆帝御笔。殿内采用独特的斜角架梁法替代传统立柱支撑,无柱设计使内部视觉通透。殿中央陈设宝座、五峰屏、御案等物,供清代皇帝"临雍讲学"时所用。</p><p class="ql-block"> 辟雍形制源白周代礼制,《礼记·王制》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作为中华礼乐文明与古代教育制度的实物见证,体现了"教化天下"的治国理念。</p> <p class="ql-block">元大都城平面图</p><h5 class="ql-block">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间公元1260-1294年)登基后即诏令"宣圣庙及所在书院有司,岁时致祭,月朔释奠",并在规划建设元大都时,于宫城东北方划出"庙学"用地。</h5> <p class="ql-block">《贾侯修庙学颂》</p><h5 class="ql-block"> 吴澄(公元1249-1333年),元代理学家,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被诏为国子监监丞,四年升国子监司业。他撰写的《贾侯修庙学颂》记载了元大都孔庙与国子监的建筑布局与规模。</h5> <p class="ql-block">《大元国学先圣庙碑》</p><h5 class="ql-block"> 程钜夫(公元1249-1318年),元代文学家,翰林学士,其奉诏撰写的《大元国学先圣庙碑》对元大都孔庙与国子监进行了详细描述。</h5> <p class="ql-block">《皇明太学志》庙学图</p><h5 class="ql-block"> 北京孔庙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正式动工修建,并于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完工;同年,国子监开工修建,于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竣工。两组建筑毗邻而建,构成"左庙右学"的规制。</h5> <p class="ql-block">《大清会典图》先师庙总图</p><h5 class="ql-block"> 明、清两代在元代基础上持续营建国子监、孔庙,逐渐形成了今日规模。北京孔庙坐北朝南,占地约22,000平方米,前后三进院落,建筑呈中轴对称布局,风格宏伟庄严,其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毗邻而居,共同承担着朝廷教化天下的作用。</h5> <p class="ql-block">国之大事 常祀有秩</p><h5 class="ql-block"> 北京孔庙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祭祀先师孔子的重要场所。在北京孔庙内举行的祭孔仪式可分为释奠礼、释菜礼与释褐礼三类;释奠礼又可细分为皇帝亲祭、遣官致祭、告祭、献功等类型。这其中以皇帝亲自参加的祭孔典礼最为重要。皇帝通过以身垂范凸显国家对至圣先师的尊重,及对尊师重教与儒家思想的推崇。</h5> <h1 class="ql-block">皇帝亲祭</h1><p class="ql-block">《孔子圣迹图·汉高祀鲁》</p><h5 class="ql-block">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途径曲阜时,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创了皇帝祭祀孔子的先河。</h5> <p class="ql-block">御制《重建太学碑》(《明实录·明英宗实录》)</p><h5 class="ql-block"> 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春重建北京太学完工。三月,英宗亲临太学,躬行释奠礼,并御制《重建太学碑》。此碑现立于北京孔庙一进院落东南角碑亭内。</h5> <h5 class="ql-block">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重修国子监文庙(北京孔庙)工程完工,乾隆帝为亲诣释奠特颁赐内府所藏周代彝器十件,以昭示孔子从周之志。此周范十器作为礼器陈设于大成殿中,不盛放供品。</h5> <h1 class="ql-block">献功</h1><p class="ql-block">《礼记注疏·王制》</p><p class="ql-block"> 《礼记注疏·王制》中记载了周天子出征前在太学谋划用兵方略;平定叛乱后,将所擒俘虏押送至太学,举行释奠仪式,告祭先圣先师。</p><p class="ql-block"> 清代依照《礼记》所描述的古制,平定边疆叛乱后,于北京孔庙举行释奠礼,告祭先师孔子,并立告成太学碑于孔庙,碑文主要记载战争经过、用兵方略等内容。</p> <h1 class="ql-block">释菜</h1><p class="ql-block">《钦定大清会典则例》</p><h5 class="ql-block">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中所载释菜的相关规定。释菜礼是指于每月朔、望日(即每月初一、十五日)国子监官师带领学生用香、烛、酒、果等祭祀先师孔子的仪式。</h5> <h1 class="ql-block">释褐</h1><h5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新科进士会参加隆重的释褐礼。首先,进士们在北京孔庙向先师孔子行释菜礼;再至国子监,脱去平民衣服换上官服,向国子监祭酒和司业行礼。</h5> <h1 class="ql-block">遣官致祭</h1><p class="ql-block">《钦定大清会典则例》</p><h5 class="ql-block">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中所载遣官致祭相关规定。遣官致祭意为皇帝派遣官员代其前往孔庙释奠。</h5> <h1>告祭</h1><h5 class="ql-block">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大修孔庙完工,乾隆帝遣大学士告祭,并御制《重修文庙碑记》,翌年立碑于北京孔庙二进院落。清代规定凡涉及孔庙追崇、升祔( fu )、厘正、典礼及建修、落成,均行告祭之礼,告祭一般由皇帝遣官致祭。 </h5> <h1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礼备乐和</h1><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font color="#ed2308">贰</font> 祭孔祀典制度</p><h5 class="ql-block"> 在明、清国家祭祀体系中,祭祀先师孔子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政治意义。祭孔仪式有着完备的礼仪制度,繁复庄重的礼仪流程是古人推崇儒家思想的具象化表达;行礼者以诚敬的态度参与其中,也被认为是涵养个人品德和施行人文教化的重要方式。</h5> <h3 class="ql-block">秩祀攸隆 诚敬无怠</h3><h5 class="ql-block"> 祭祀先师孔子在明、清国家祭祀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祭祀仪程严格遵循国家礼制规范,进一步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强化了儒家思想在国家治理与文化文教中的核心作用。</h5> <h5></h5><h1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乾隆时期皇帝亲诣释奠流程</b></h1><p class="ql-block"> 祭祀先师孔子是一项复杂的礼仪活动,涉及礼部、户部、工部、兵部、光禄寺、太常寺、神乐署、国子监、钦天监等众多国家部门,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确保了祭祀仪式的有序执行。</p><h1 class="ql-block">祭祀前一年</h1><h3 class="ql-block"><b>确定祀期</b></h3><h5 class="ql-block">太常寺行文钦天监确定日期,奏请皇帝批准</h5><h5 class="ql-block">祭祀日期一般为春、秋仲月上丁日(即农历二月、八月的第一个丁日)</h5> <h5></h5><h1 class="ql-block">祭祀前三十日</h1><h3 class="ql-block"><b>习仪</b></h3><p class="ql-block">太常寺卿率读祝、赞礼等官及乐舞执事于天坛</p><p class="ql-block">神乐署凝禧殿演练</p><h1 class="ql-block">祭祀前二十日</h1><h3 class="ql-block"><b>题奏献官名单</b></h3><h5 class="ql-block">太常寺题奏祭祀承祭、分献官名单</h5> <h5></h5><h1 class="ql-block">祭祀前二日</h1><h3 class="ql-block"><b>视牲</b></h3><p class="ql-block">礼部尚书省牲</p><p class="ql-block">司祝奉祝版送内阁,恭书祝文</p><h3 class="ql-block"><b>斋戒</b></h3><p class="ql-block">皇帝及官员斋戒二日</p><h1 class="ql-block">祭祀前一日</h1><h3 class="ql-block"><b>宰牲</b></h3><p class="ql-block">宰牲亭刲( kui )牲</p><h3 class="ql-block"><b>设乐</b></h3><p class="ql-block">乐部设中和韶乐于大成殿外阶上</p><h3 class="ql-block"><b>阅祝版</b></h3><p class="ql-block">太常寺卿请皇帝御中和殿恭阅祝版</p> <h5></h5><h1 class="ql-block">祭祀当日</h1><h5 class="ql-block">礼部侍郎率属检查祭器、祭物</h5><h5 class="ql-block">日出前六刻,司祝请祝版,设于祝案</h5><h5 class="ql-block">太常寺卿奏时,皇帝御祭服乘礼舆出宫</h5> <h5></h5><h1 class="ql-block">正式祭祀环节</h1><h3 class="ql-block"><b>迎神</b></h3><h5 class="ql-block">奏《昭平之章》,皇帝上香,行二跪六拜礼</h5><h3 class="ql-block"><b>奠帛、初献礼</b></h3><h5 class="ql-block">奏《宣平之章》,舞佾舞,奠帛、献爵,读祝</h5><h3 class="ql-block"><b>亚献礼</b></h3><h5 class="ql-block">奏《秩平之章》,舞同初献,献爵</h5><h3 class="ql-block"><b>终献礼</b></h3><h5 class="ql-block">奏《叙平之章》,舞同亚献,献爵</h5><h3 class="ql-block"><b>撤馔</b></h3><h5 class="ql-block">奏《懿平之章》</h5><h3 class="ql-block"><b>送神</b></h3><h5 class="ql-block">奏《德平之章》,皇帝率群臣行二跪六拜礼</h5><h5 class="ql-block">望燎,祝帛馔恭送燎所</h5> <h3 class="ql-block">玉振金声 佾舞于庭</h3><h5 class="ql-block"> 《礼记·乐记》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祭孔乐舞是集乐、歌、舞、礼为一体的庙堂祭祀乐舞,其作为祭孔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礼乐教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h5> <h5> 释奠乐章是配合孔庙祀典行礼的专用乐歌。《礼记·乐记》有云:"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辨"。儒家将制礼作乐视为彰显教化的重要手段。历代王朝都会为孔庙祀典制定专门乐章,凸显了本朝对礼制的重视。</h5> <h5><p class="ql-block">《明史》</p><p class="ql-block">明太祖朱元璋颁行全国的释奠乐章以"和"字命名。</p></h5> <p class="ql-block">《御制律吕正义后编》</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帝颁行全国孔庙的释奠乐章以"平"字命名。</p> <h5><p></p></h5><h3 class="ql-block">礼乐寻踪 金声玉振</h3><p class="ql-block"> 在中华礼乐文明的千年回响中,编钟与编磬始终是庄严的金石之声,在古代祭祀雅乐演奏中具有核心地位。</p><p class="ql-block"> 《孟子·万章下》中曾以"金声玉振"形容孔子的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宛如一首美妙的乐曲,以钟发声,以磬收韵,条理清晰,和谐有序。</p><p class="ql-block"> 印章图案选自清代《钦定国子监志》中所绘北京孔庙藏编钟、编磬。</p><p class="ql-block"> 轻落印章,青铜回响凝于方寸,玉石清音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御制律吕正义后编》</p><h5 class="ql-block"> 演奏中和韶乐所用乐器遵循上古雅乐传统,以金、石、土、木、革、丝、竹、匏八种材质组成,称为"八音之器"。每种乐器的使用数量依据祭祀等级而定。</h5> <p class="ql-block">《国学礼乐录》奏乐位次图</p> 文庙春祭初献舞谱 佾舞舞谱 <p class="ql-block">佾舞服饰(清《坛庙祭祀节次》)</p><h5 class="ql-block"> 祭孔舞蹈也称为佾舞,舞生表演时身着专用服装。佾即乐舞的行列,每列六人(或八人)。佾舞的行列数量体现了祭祀的等级。历史上祭孔使用六佾舞居多。</h5> <p class="ql-block">佾舞舞具</p><p class="ql-block">(清《坛庙祭祀节次》)</p><h5 class="ql-block"> 清代祭孔仪式在奠帛、初献、亚献、终献环节有舞。舞生表演时左手执龠( yue ),右手执翟( di ),通过授、受、辞、让、谦、揖、拜、跪、顿首的舞姿,并配合举、衡、落、拱、呈、开、合、并的舞具动势,将释奠乐章的内容表达出来。舞生的舞姿刚劲舒展,典雅高贵,表现了对至圣先师孔子的敬仰。</h5> <h5><p></p></h5><h3 class="ql-block">俎豆馨香 鲁物昭滅</h3><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钦定文庙常用祭器爵、登、铏、簠、簋、豆、尊等皆"范铜为之"。北京孔庙保存至今的青铜祭器多为清代御赐,器型古朴、纹饰精美、铸造工艺精湛。</p><p class="ql-block"> 祭器所盛祭品主要包括币帛、酒醴、牲牢、粢盛等天地物产,本着"必丰必洁"的原则精心制作,是祭祀者诚敬之心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01登</p><h5 class="ql-block">盛放太羹(不加任何调味的羹汤)。</h5><p class="ql-block">02豆</p><h5 class="ql-block">盛放笋菹(音 zu ,腌菜)、菁菹、韭菹、鱼醢(音 hai ,肉酱)、鹿醢、醯醢(音 tan hai ,带汁的肉酱)、脾析(牛胃)、芹菹、豚胉(音 bo ,猪的两胁)、兔醢的器皿,常以偶数组合使用。</h5><p class="ql-block">03爵</p><h5 class="ql-block">盛放清酒。</h5><p class="ql-block">04铏</p><h5 class="ql-block">盛放和羹(加入各种佐料的羹汤)。</h5><p class="ql-block">05笾</p><h5 class="ql-block">编竹器,盛放芡、鹿脯、白饼、黑饼、枣、栗、榛、萎、形盐(为祭祀特制成虎形、山形的盐)、菜鱼(干鱼)。</h5><p class="ql-block">06炉</p><h5 class="ql-block">插祭祀用香。</h5><p class="ql-block">07簋</p><h5 class="ql-block">盛放煮熟的黍稷。</h5><p class="ql-block">08簠</p><h5 class="ql-block">盛放煮熟的稻粱。</h5><p class="ql-block">09篚</p><h5 class="ql-block">编竹器,盛放帛。</h5>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正位、配位、哲位陈设图(《大清会典图》)</p><h5 class="ql-block"> 祭器与祭品有着相对固定的搭配,不同的数量与组合体现了不同的祭祀等级。</h5> <div>回纹龙环铜簋</div><div>清代(公元1636-1911)</div><div>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div> 兽面纹铜簠<br>清代(公元1636-1911)<br>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窃曲纹铜豆<br>清代(公元1636-1911)<br>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p class="ql-block">文脉庚读 时代新篇</p><h5 class="ql-block">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元、明、清三代释奠礼方面的研究,以明代嘉靖释奠礼为主要参考,整理和恢复祭孔释奠仪程与祭孔乐舞。自2010年起,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连续举办祭孔大典,已成为博物馆品牌文化活动。</h5> <h5></h5><h1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济济多士</h1><h3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font color="#ed2308">叁</font> 孔庙祭祀人物</h3><p class="ql-block"> 北京孔庙的祭祀对象包含主祀孔子,配享四配,配祀十二哲,从享先贤,从祀先儒等。先贤主要由孔门弟子组成,先儒主要包括在历史上对儒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者。</p><p class="ql-block"> 尊其人乃重其道,通过从祀制度将孔门弟子及后世儒家圣贤并列于庙堂之上,体现了国家为天下学子树立榜样、进行道德教化的目的。</p> 大成殿及两庑位次图 大成殿祀位图 <p class="ql-block">至圣先师孔子</p><h5 class="ql-block"> 孔子(公元前551年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构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儒家伦理体系;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首创私学,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局面;晚年专注于整理古代文献,在文化的继承和发上作出了卓越贡献。</h5> 《论语·先进》<br><h5> 孔子曾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来评价他的学生,其中提到的十位弟子分别是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言偃(字子游)和卜商(字子夏)。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玄宗李隆基命以"圣门四科"从祀文庙,这为后世孔庙从祀制度树立了典范。</h5> <p class="ql-block">孔子及四配像</p><h5 class="ql-block"> 北京孔庙大成殿内奉祀的四配为复圣颜子(回)、宗圣曾子(参)、述圣子思子(孔伋)、亚圣孟子(轲)。四配确立于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h5> <p class="ql-block">颜回</p><h5 class="ql-block"> 约公元前521年一约前481年,字子渊,鲁国人,是孔子最为欣赏的弟子。颜回生活贫困,但仍能安贫乐道;生性好学,且能举一反三;品德高尚,与人为善,"不迁怒不贰过"。自汉代以来,颜回始终是人们心中的孔门首席弟子,人们常以"优入圣域""卓冠贤科"来形容颜回,成为历代文人士子的道德楷模。</h5> <p class="ql-block">曾参</p><h5 class="ql-block"> 约公元前505年﹣约前435年,字子舆,鲁国人,孔子晚年的重要弟子。曾子践行并发扬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十八篇,《孝经》《大学》相传也是曾子所作,或与曾子密切相关。</h5> <p class="ql-block">孔伋</p><h5 class="ql-block"> 约公元前483年一约前402年,字子思,孔鲤之子,孔子之孙。子思晚年曾为鲁穆公之师,倡导革新鲁国政治,改变了鲁国积贫积弱的颓势。《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著作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中庸》。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子思子的思想,思孟学派是儒家思想史上的主流学派,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源头。</h5> <p class="ql-block">孟轲</p><h5 class="ql-block"> 约公元前372年一约前289年,字子舆(另有字子车、字子居说)。孟子提出仁政学说,主张性善论、民本思想,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被奉为儒家经典之一,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是研究孟子及思孟学派的主要资料。</h5> <p class="ql-block">《孔子弟子图卷》</p><h5 class="ql-block">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即后世所称"七十二贤人",他们中绝大多数均入祀孔庙。</h5> <div>子有 子牛 颜祖 子周</div> 子选 子开 子木 曾皙 南宫縚 子长 <h5>子賤 子思 子羽 曾参 颛孙师 子张</h5> 从祀先贤先儒<br><h5> 历代先贤先儒奉祀于孔庙东、西两庑。先贤主要由孔门弟子组成,先儒主要包括在历史上对儒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者。对于古代士人群体而言,能够入祀孔庙,证明了其学术成就与道德实践得到了后世认可。截至清末,北京孔庙东、西两庑奉祀先贤先儒共计154位。</h5> 明德弘道 格物致知 韩愈<h5 class="ql-block"> 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自谓郡望昌,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提出道统说与师道理论,重建儒家文化。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入祀孔庙。</h5> 张载<h5 class="ql-block"> 公元1020-1077年,字子厚,凤翔府郡县(今陕西省眉县)人,世称横渠先生,宋代著名哲学家,关学创始人,理学的重要奠基者和代表人物。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入祀孔庙。</h5> <p class="ql-block">朱熹</p><h5 class="ql-block"> 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宋代著名哲学家。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被奉为儒学正统。他倾注毕生精力整理与诠释四书,为古代文化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入祀孔庙。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奉旨升配大成殿,成为第十一哲。</h5> <p class="ql-block">许衡</p><h5 class="ql-block"> 公元1209-1281年,字仲平,世称鲁斋先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元代理学家,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他被誉为元代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入祀孔庙。</h5> 兴亡有责 家国情怀 <p class="ql-block">范仲淹</p><h5 class="ql-block"> 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宋代政治家、文学家。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巩固国家西线边防,主持庆历新政,其"先忧后乐"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忧民的情怀,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入祀孔庙。</h5> <p class="ql-block">文天祥</p><h5 class="ql-block"> 公元1236-1283年,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代文学家,官至右丞相枢密使。抗击元军被俘后,拒绝投降;被囚大都三年后,英勇就义。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入祀孔庙。</h5> <p class="ql-block">顾炎武</p><h5 class="ql-block"> 公元1613-1682年,字宁人,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梁启超将其在《日知录》中提出的理念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此来号召国人救亡图存,唤起国人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遂成经典。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入祀孔庙。</h5> 为政以德 持廉守正 <p class="ql-block">汤斌</p><h5 class="ql-block"> 公元1627-1687年,字孔伯,河南睢州(今河南省睢县)人。为官严于律己,在陕西潼关道和江西岭北道任职期间,生活俭朴,因一日三餐都是汤,百姓称其"三汤道台"。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入祀孔庙。</h5> <p class="ql-block">陆陇其</p><h5 class="ql-block"> 公元1630-1692年,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历任知县、行取御史、四川道监察御史。为官律己爱民,担任嘉定县知县期间"惠政不可胜记",离任时"惟携图书数卷及其妻织机一具"。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入祀孔庙。</h5> <p class="ql-block">张伯行</p><h5 class="ql-block"> 公元1651-1725年,字孝先,号敬庵,一号恕斋,河南仪封(今河南省兰考县)人。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官至礼部尚书。居官以清廉著称,到任江苏巡抚后,即发布了《却赠檄文》,轰动一时。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入祀孔庙。</h5> <h5></h5><h5 align="center">结语<br></h5><h5>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对孔子的祭祀传承有序,正是这一连续性的生动写照。<br> 俎豆馨香,绵延千年。孔庙祀典是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璀璨瑰宝,其以庄严肃穆的礼仪程式和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彰显了孔子思想及其人格的永恒魅力;见证了不同朝代对礼敬先贤、传承文明、立德树人的重视。<br> 稽古维新,赓续文脉。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将继续提升对北京孔庙祀典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利用水平,践行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传承理念。北京孔庙祀典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现魅力风采、彰显时代价值。</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