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环行收官篇——草原上的毡房和马

爱相随

<p class="ql-block">  以毡房和马的记录为本次伊犁环行作一个收官篇。从我们落地新疆这片美丽的土地开始,毡房和马一路和我们相随相伴。马是游牧民族离不开的生活伴侣,而毡房更是牧民与草原紧密相连的家园。这些散落在绿毯上的“白蘑菇”,是草原最温暖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  在伊犁草原上,毡房是哈萨克族等游牧民族的传统住所,就像一个从草甸里长出的房子。毡房的诞生,是一场牧民与自然的默契对话。是方寸之间的烟火人间。是游牧民族流动的家,不变的根。</p><p class="ql-block"> 暮色降临时,毡房的烟囱会升起袅袅炊烟,与远处的雪山、脚下的草甸构成一幅会呼吸的画。这方小小的毡房里,装着一个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望,还有那代代相传的、比羊毛更坚韧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在阿克塔斯大草原的深处藏匿着一个美丽的毡房部落。</p><p class="ql-block">毡房部落是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由景区联合当地村两委号召牧民参与建成的,旨在带领着他们参与到旅游经营中,实现通过旅游经营解决就业与致富。</p><p class="ql-block">哈萨克族传统中,绝大多数牧民都是按季节转场放牧,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春、夏、秋三季,他们会住在毡房里。</p><p class="ql-block">远在西汉时,远嫁至乌孙的细君公主就说其生活是“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穹庐就是指的毡房,从中可知,毡房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一种可拆卸和方便携带的圆形毡房,其洁白高大,由哈萨克妇女利用巧妙的构思,采用各种彩色羊毛线缝制出白底黄花、黄边绿叶、绿边白花等彩色图案的花毡,将毡房点缀得华丽美观且富于浓郁的民族特色。哈萨克语称花毡为“斯尔马克”。</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进了毡房的民宿。</p> <p class="ql-block">走出毡房就是美丽的草原风光。</p> <p class="ql-block">  在伊犁草原,马与牧人的情感联结,远超“主人与坐骑”的范畴,更像是“并肩而行的伙伴”。在伊犁草原的文化里,马不再是简单的生物属性,而是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串联起牧民的信仰、记忆与身份认同。</p><p class="ql-block"> 牧民放牧时,常找一个背风的土坡坐下,马就在旁边安静地吃草,偶尔抬头看他一眼,眼神里全是默契。放牧时的孤独,因为马的存在而消解。</p><p class="ql-block"> 哈萨克族的史诗《黑萨》里,英雄的坐骑总是“有翅膀的马”,能在云端奔驰,帮主人跨越天堑;民间故事中,马是“智慧的化身”——老马识途的传说、马救主人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地讲给孩子们听;甚至婚礼仪式里,新郎必须骑马去接新娘,马鬃上系的红绸、马颈挂的铜铃,都是“幸福传递”的象征——马蹄踏过的每一步,都在为新人祝福。</p> <p class="ql-block">  伊昭湿地公园最精采的就是在特克斯河上的表演——天马浴河。</p> <p class="ql-block">马术表演。</p> <p class="ql-block">  从晨光里马群踏碎的露珠,到暮色中归队的马蹄声;从婴儿第一次骑马的笑声,到老人临终前抚摸马鬃的手—伊犁草原上的马与牧民,用最原始的生命互动,学会万物共生,诠释着“相互依存”的真谛。这或许就是草原最动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记录暂时搁下了笔,但是,新疆永远是可以一直被你牵挂的那片土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