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枝繁叶茂、亭亭如盖的百年香樟树,庄严肃穆的大礼堂,此起彼伏的读书声,欢歌笑语的大操场,这些画面在我的脑海中无数次闪现,这些记忆中的碎片久久萦绕在我心间。从1960年9月——1962年7月,我童年最重要的时光,是在湖南省军区育英小学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我已是步入古稀之年,但是,“育英小学”这四个字,在我人生旅途中,却始终如一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一段特殊的岁月,学校秉承的“荣誉精神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无时不刻地在提醒我,荣誉与责任将伴随我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再次站在育英小学的门口,我仿佛回到了童年。那两棵被保护起来的大樟树,依旧挺拔如初,它们见证了无数孩子的成长与离别。现代化的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那熟悉的“育英学校”四个字,依旧静静地伫立在入口上方,仿佛在等待着我们这些曾经的孩子归来。</p> <p class="ql-block">我在湖南省军区幼儿园无拘无束地生活了三年,1960年暑期后,进入育英小学一年级甲班。学校的孩子分为长托和短托,短托是每周末可接回家,周日晚餐前送回学校;长托的孩子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那时候,我父亲恰好调离军区机关去往外地工作,母亲随同,把我和弟弟都留在了长沙。弟弟四岁在军区幼儿园,我六岁在育英小学,每年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到父母身边。</p> <p class="ql-block">教学楼前的台阶,是我每天上学必经之路。那栋楼被繁茂的树木环绕,阳光透过枝叶洒在台阶上,斑驳陆离。楼上的红色标语在风中飘扬,仿佛在提醒我们,知识是通往未来的阶梯。而那块写着“教学楼”的牌子,至今仍在我记忆中清晰可见。1950年到1964年间,这所学校见证了无数孩子的成长,也见证了那段特殊岁月中教育的坚持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学校老师对孩子视如己出,犹如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的学习,悉心照顾我们的生活。每个班级都有两个负责生活的老师,早晚负责我们的起居。孩子们的衣服、被单都用针线缝上姓名,统一洗涤,深夜也有老师在寝室值宿,孩子们对有的老师直呼“张妈妈、李妈妈”,亲如一家!</p> <p class="ql-block">校园里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个白色建筑——大礼堂。我们曾经在那里举办开学典礼,在那里唱歌跳舞,在那里嬉戏玩耍,它给了我们不仅是欢乐,更是心灵栖息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想家、想爸爸妈妈,常常是在睡梦中哭醒,枕头上全是泪痕。记得有一天午睡,在梦中看见妈妈来了,我喊着扑到妈妈怀里,突然妈妈不见了,我放声大哭,在睡梦中惊醒。我睁开眼睛,竟然看到妈妈就坐在床边,慈祥地看着我。我喜出望外,爬起来一头扎在妈妈怀里,紧紧抱住她不松手,哽咽着说:“妈妈,你怎么才来?”妈妈也哭了。老师看着我们母子俩,揺了揺头,离开了。原来,妈妈到长沙出差,特意来看我和弟弟。从那以后,我总是盼望做梦,能梦到妈妈,那样醒来就能见到妈妈。可是,再也没能如愿!</p> <p class="ql-block">时隔多年,在学校的学习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有一首抗美援朝的儿歌始终没忘。《美国鬼子团结好》:“美国鬼子团结好,战斗中互相能关照,关照内容是些啥?打开天窗见奥妙。哪个擦破一块皮,大家就把他当伤号,(这里少一句,真记不得了)你争我抢往回抱。到了后方军官一检查,浑身上下没掉一根毛,撒谎的给他两耳光,跑得慢的就一脚(这里念jue)。”</p><p class="ql-block">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盼到放寒假,我回到朝思暮想的家,见到了爸爸妈妈。吃过饭,爸爸把我叫到桌前,让我汇报学习情况,我打开书包,取出成绩单交给爸爸。爸爸看完成绩单,问我这学期都学了什么,让我拿出语文、算术课本。我支支吾吾,说课本没了。学期一结束,我和同学都把用过的语文、算术课本撕了叠飞机,叠小船了,除了成绩单和寒假作业本,书包里啥都没有了。爸爸听了勃然大怒,从腰间解下皮带,把我按在椅子上一顿胖揍,打得我边哭边说:“再也不敢了!”从那以后,我保留了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到六年级所有的课本和作业本,到中学这个习惯也没有改变。</p> <p class="ql-block">“韶华如歌,香樟情怀”这几个字,让我心头一震。它不仅是一句标语,更是一种情感的凝结。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学校在管理、师资、教学质量等方面不断改革,成就了育英学校这一响亮的教育品牌。作为那个年代的学生,亲眼见证了这段辉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育英小学的最深刻记忆就是:“饿啊,吃不饱!”这是我真真切切体会到的。那个年代是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军队也不例外。育英小学的孩子都是军队中、高级干部的子女,国家和军队给予了相当多的照顾和优待,但是,也只能是“有的吃,不管饱!”我记得非常清楚,早餐是一碗粥(能数清米粒),两个小馒头(我那时候两口就能吃一个)。午餐和晚餐1——4年级学生是用红色的陶钵蒸的米饭,每人每顿定量四两饭;5——6年级学生是用白色瓷钵蒸的米饭,每人每顿定量五两饭。周日休息,早餐后,每人发给两个馒头当午饭,我和同学都等不到中午就吃完了。当时,吃的什么菜是一点都想不起来了,没有吃肉的印象(可能逢年过节会有)。七八岁孩子,按照定量一天也不少啊,可就是饿!说到底还是肚子里没有油水。偶尔,食堂会做一大锅蚕豆粥,孩子们随便吃,我们高兴极了,敞开肚子吃个饱,但是,拉粑粑费劲!</p><p class="ql-block">直到如今,我九十多岁的老母亲还经常念叨,有一次放假回到家,我吃了七小碗米饭,撑得小肚子圆圆的,站不起来,那年我才七岁啊!弟弟在幼儿园,据他回忆,没有吃不饱,军区对幼儿园的孩子有特殊保障。</p><p class="ql-block">记得是一年级,我给爸爸写了一封信,据爸爸事后说,信里只有短短几句话,“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我肚子饿,要一元钱。”肚子饿的“饿”字不会写,是用拼音字母e代替的,“钱”字不会写,用铅笔画了一个硬币。妈妈哭了,爸爸看了信,用信封装了一元钱,半斤粮票寄到学校。我收到后,拉着刘月立同学到校外的供销社,把钱和粮票交给卖饼干的阿姨,她给了四块大饼干,我们俩吃得那叫一个香啊!</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一群学生穿着整齐的校服,站在教学楼前合影。他们的笑容纯真而灿烂,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而那栋教学楼,依旧矗立在那里,见证着一代又一代育英人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有一年秋天的下午,爸爸到长沙出差间隙,向幼儿园和学校请了假,把我和弟弟接了出来,我们兴高采烈,一路欢歌笑语,来到长沙市烈士公园。我们走到公园西南侧,有一座小山建有烈士纪念塔,塔身南面镌刻着毛主席题写的“湖南烈士公园纪念碑”九个大字。我们庄严肃立面朝纪念碑,爸爸举手行军礼,我行少先队员礼,弟弟鞠躬。爸爸拉着我们的小手,边走边讲烈士的英雄故事,我和弟弟聚精会神地听着,对英雄充满崇高的敬意!来到一棵大树下,我们席地而坐,爸爸从背包里拿出一个油布包裹,层层解开,摊在草地上,里面是四个煮鸡蛋,一小包花生米,一大包饼干,还有两个苹果。我们欣喜若狂,等不了爸爸发话就狼吞虎咽吃起来。爸爸笑着说:“慢点吃,别噎着。”我们吃了一会才想起来,“爸爸,你也吃啊?”爸爸说:“你们吃吧,爸爸吃过了。”时隔多年,我们兄弟俩仍然记忆犹新,那是我们最难忘的一次郊游!</p> <p class="ql-block">1964年7月,学校移交给了地方管理。那张移交证明书,记录了那段历史的变迁。教职员工、营房、教学设备……一切都在悄然改变,但育英的精神,却从未消失。</p> <p class="ql-block">2008年,我到长沙出差,特意去探望母校。门卫告诉我,校区不对外开放,只能在那棵大樟树前看看。那一刻,我仿佛回到了童年,但幼儿园早已不复存在,育英小学也变了模样。</p><p class="ql-block">2023年,弟弟来到长沙,就住在华天大酒店,早上起来,告诉出租车司机去育英小学,师傅说:“这里就是育英小学。”他喜出望外,找到门卫说明来意,门卫师傅说,华天大酒店就是在原来幼儿园园址上建立的,弟弟说想去育英小学参观,没想到学校还真就让一位老师接待了他,把他带到校史陈列室。在那里,看到了从1950年建校至今的许多珍贵的照片(弟弟翻拍下来,转给了我)。七十多年的历程,育英小学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与梦想。秉承尊师重教、潜心育人的教育理念,继承发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培养出无数建设新中国、保卫祖国的优秀人才。</p> <p class="ql-block">湖南省军区大门</p> <p class="ql-block">湖南省军区的大门上,鲜红的五角星熠熠生辉,雨天的积水映照着天空,仿佛也在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岁月。行人从门前走过,自行车停在一旁,一切都那么熟悉,又那么遥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