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童宙)加拿大,加拿大华裔艺术家童宙的,寻亲之路

盛世观澜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跨越太平洋的身份追寻:加拿大华裔艺术家童宙的寻亲之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从蒙特利尔到杭州:一位纤维艺术家的成长轨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98年生于中国的童宙(Tong Zhou Lafrance),自幼被跨国收养至加拿大后,逐渐成长为一名极具人文关怀的纤维艺术家。2021年,她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康考迪亚大学取得美术学士学位,如今正于中国美术学院攻读纤维艺术硕士学位。她的创作以照片编织和纺织装置为核心,将家族老照片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纺织品,在针线穿梭间解构与重构身份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其作品曾亮相加拿大、中国、尼泊尔等地的多个国际展览,并斩获2024-2026年魁北克研究基金奖学金等殊荣。2022年,她联合创立了北美首个服务中国被收养者的法语组织Soft Gong集体,通过艺术疗愈与社群支持,为跨国收养群体搭建情感联结的桥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铜陵街头的生命起点:一封写给亲生父母的公开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艺术成就背后,童宙始终牵挂着自己的身世之谜。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她于1998年8月23日被发现于安徽省铜陵市残疾人联合会附近,后被加拿大家庭收养。2025年6月30日,她以本名杨丽署名发布寻亲启事,信中写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爸爸妈妈:我理解你们,我不会为过去感到羞耻,你们不要害怕见到我,我会耐心等待你们!妈妈,我想花时间去了解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封饱含深情的公开信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其温柔克制的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寻亲叙事中的悲情框架,转而传递出对亲生父母的理解与尊重。信末我的爸爸妈妈在哪里?的诘问,既是个体的呼唤,也折射出全球约30万中国被收养儿童共同的身份困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上海震旦美术馆的对话:艺术作为寻亲的延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6月7日,童宙在上海震旦美术馆加拿大华裔女性影像分享会上的演讲,将她的寻亲行动推向更广阔的公共领域。活动中,她通过展示家族老照片与收养档案,探讨了被选择的身份与原生血脉之间的张力。这场分享会与其纤维艺术创作形成互文——正如她用针线缝合历史碎片,艺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媒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值得注意的是,童宙选择在杭州深造期间公开寻亲,这座兼具传统文化底蕴与国际艺术氛围的城市,恰如其分地隐喻着她立足当下,回溯根源的人生轨迹。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的创作环境,也为她将丝绸、宣纸等东方材料融入作品提供了可能,这种艺术语言的转变本身即是身份探索的具象化表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超越个体的社会意义:当艺术遇见公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童宙的寻亲行动已超越个人叙事,具有三重社会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 艺术治疗维度:她通过创作将创伤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语言,为被收养群体提供心理疗愈范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 社群建设维度:Soft Gong集体开创了法语区华裔收养者的支持网络,其2025年计划中的跨文化工作坊将惠及更多类似家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 公共讨论维度:公开信中理解父母的呼吁,挑战了传统寻亲叙事中的道德审判,推动社会以更包容的视角看待跨国收养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结语:未完待续的身份拼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铜陵街头到杭州美院工作室,从蒙特利尔展览厅到上海美术馆讲台,童宙的足迹勾勒出一个离散者追寻归属的轨迹。她的故事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家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通过艺术、记忆与对话不断重构的精神空间。若您掌握相关线索,可通过Soft Gong集体官网或中国美术学院国际办公室提供帮助——这或许能让一幅关于血缘与艺术的双重拼图,早日完整呈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