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早上从西安出发动车3小时到达山西太原,中午到达晋祠,随便在景区门口吃了面,进入参观。</p> <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25公里的悬瓮山麓,始建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最初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后逐渐发展为祭祀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的皇家园林。其名称由“唐叔虞祠”演变为“晋王祠”,最终简化为“晋祠”。</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三宝、三匾分别代表了其自然奇观、建筑精华与文化精髓,其中三绝为周柏、宋代彩塑、难老泉;三宝为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三匾为“难老”“对越”“水镜台”。</p> <p class="ql-block">下午4点多出景区,入住如家酒店。稍作调整,我们四人去附近景阳古城。</p> <p class="ql-block">晚上8点多回酒店休息</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今天一早去南禅寺</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西南的阳白乡李家庄附近的阳白沟小银河的北岸,距东冶镇8公里。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合院式的建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大佛光寺</p> <p class="ql-block">山西佛光寺是中国现存最珍贵的唐代木构建筑之一,被誉为“中国第一国宝”,其历史价值、建筑艺术与文化内涵均具有世界级意义。以下是综合介绍:</p><p class="ql-block">始建与兴衰</p><p class="ql-block">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初名“佛光真容禅寺”,是佛教在北魏政治改革背景下传播的产物。唐代达到鼎盛,法兴禅师曾建高达32米的弥勒大阁,但会昌五年(845年)灭佛运动中几乎全毁,仅存祖师塔。唐宣宗复法后,于大中十一年(857年)由女弟子宁公遇与高僧愿诚主持重建东大殿,现存主体建筑即为此遗构。</p><p class="ql-block">历代修缮</p><p class="ql-block">宋、金、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金代增建文殊殿,明清扩建天王殿等附属建筑,形成现存三进院落、120余间建筑的规模。</p><p class="ql-block">东大殿——唐代木构典范</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现存第二古老的木构建筑(仅次于南禅寺大殿),东大殿面阔七间,单檐庑殿顶,以“斗拱雄大、出檐深远”为特色。其“人字形叉手”梁架结构、三米飞檐及唐代原构比例(约75%)均为罕见实例,被梁思成称为“四艺集于一殿”。</p><p class="ql-block">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雕塑:殿内35尊唐代彩塑,包括佛、菩萨、供养人像,衣袂翩然,色彩鲜艳。</p><p class="ql-block">壁画:唐代壁画留存于拱眼壁,题材以佛教故事为主。</p><p class="ql-block">题记:梁下墨书“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及经幢纪年(857年)为断代关键证据。</p><p class="ql-block">书法:石经幢刻字清晰,如殿前唐乾符四年(877年)经幢。</p> <p class="ql-block">1937年6月,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及营造学社团队在山西五台山豆村发现佛光寺东大殿。为验证其建造年代,她亲自爬上八米高的木梁,借手电筒微光发现梁架上的唐代墨书题记“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及“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这是中国首次确认唐代木构建筑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遇网红狗二亮,网友们喜欢看它从门洞伸出头来吃食。</p> <p class="ql-block">金阁寺</p> <p class="ql-block">金阁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山南台之北,中台之南,除五座台顶的寺庙建筑外,金阁寺所处的地势最高,海拔1900米,距台怀镇约15公里。</p> <p class="ql-block">回酒店休息了,明天继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