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全景图影壁探秘

刘彦俊

<p class="ql-block"> 龙门全景图影壁探秘</p><p class="ql-block"> 图/文 刘彦俊</p><p class="ql-block"> 在三晋大地的文脉深处,稷山县珍藏着一座穿越时光的青石影壁。它如同一幅立体的历史画卷,静静伫立,以沉默的姿态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这座高浮雕龙门全景图影壁,通宽112厘米,通高233厘米,青石为骨,岁月为墨,将数百年的匠心与期盼镌刻于方寸之间。 </p><p class="ql-block"> 漫步于影壁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不同于寻常的平面浮雕,工匠们以独特的鸟瞰视角,将龙门的壮美山河收于青石之上。圆雕赋予石像生命的立体感,透雕让光影在石间流转,线刻则勾勒出细腻的纹理,多种技法的完美融合,让龙门昔日的山水胜景跃然壁上。正面壁心,龙门山水巍峨壮丽,两岸楼台殿阁依山势起伏,飞檐翘角间尽显古韵;背面壁心,鱼龙变化图神秘莫测,寄托着古人对蜕变新生的向往。影壁两侧,阴刻对联古朴苍劲,周边环绕的葡萄、牡丹纹饰,更是以传统吉祥图案,诉说着对富贵昌盛的美好祈愿。尽管未留下任何年款与作者印记,但从其精湛的工艺与独特的形制判断,无疑是清代石雕艺术的巅峰之作。 </p><p class="ql-block"> 而镶嵌于影壁之上的四副楹联,堪称画龙点睛之笔。明柱楹联气势恢宏,正面十二言联以阳刻技法呈现,行楷字体端庄大气,字径8.5 - 9厘米,"花誥自天来紫泥焕作雲霞色;燕謀從祖詔银管書成詩礼经",将皇恩浩荡与家族传承巧妙融合;背面十三言联虽字迹略有残损,却更添岁月韵味,阴刻的行楷文字间,依稀可见昔日的辉煌。次柱楹联则灵动婉约,正面七言联"千枼绵延光樹德;五花彪炳焕纶章",以阳刻技法展现家族德行与文采;背面"福根崤岭千峰秀;瑞绕汾流一带横",阴刻的山水画卷,将晋南的灵秀风光凝固于青石之上。这些楹联,对仗工整,书法精妙,与影壁的雕刻艺术相得益彰,共同谱写了一曲文学、书法与雕刻的交响乐章。 </p><p class="ql-block"> 细细品读每一副楹联,皆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花誥自天来紫泥焕作雲霞色",描绘的是皇家诰命如天边云霞般璀璨降临;"燕謀從祖詔银管書成詩礼经",则歌颂着祖辈的智慧与教诲化作经典流传。"千枼绵延光樹德",见证着家族德行的代代相传;"五花彪炳焕纶章",赞叹着文采斐然的辉煌成就。即使是残损的"華鳯添龍"之句,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龙凤呈祥的祥瑞之气;"福根崤岭千峰秀;瑞绕汾流一带横",更是将自然山水与人文情怀完美交融。这些楹联不仅用典精妙,对仗工整,更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古人对家国、对自然、对未来的深刻思考。 </p><p class="ql-block"> 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影壁,原位于稷山县翟店镇西门外,历经风雨,见证了无数兴衰荣辱。1984年,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被迁移至马村青龙寺内,成为稷山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今,作为国有馆藏三级文物,它依然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继续讲述着属于它的故事,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每一道雕刻,每一副楹联,都是历史的密码,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解读、去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