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应当还原到“乐教”的高度!

妙行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4日 星期一</p><p class="ql-block">闻思修成长日志第5天</p><p class="ql-block">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p><p class="ql-block">深度学思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日在深度研习《论语》,读到孔子对两首古乐的评价时,内心被狠狠触动了 ——​</p><p class="ql-block">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短短两句话,藏着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对音乐最深刻的思考,也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下音乐创作的种种迷失。​</p><p class="ql-block">一、两首古乐里的 “美” 与 “善”​</p><p class="ql-block">孔子说的《韶》乐,是舜帝时代的音乐;《武》乐,则是周武王时期的乐章。同样是被后世推崇的雅乐,为何评价却有高低?​</p><p class="ql-block">《韶》乐之所以被孔子捧为 “尽美尽善”,关键不在旋律多动听、舞美多华丽,而在它承载的精神内核 —— 舜帝通过禅让实现权力交接,全程没有刀光剑影,只有以德服人的和平传承。这种 “无为而治” 的政治理想,化作《韶》乐的旋律,每一个音符都在诉说 “允执其中” 的道统,让人在聆听时,不仅感受到艺术的美,更能触摸到人性的善。​</p><p class="ql-block">而《武》乐呢?它的艺术成就同样顶尖,刚劲的舞姿、宏大的乐章,把武王伐纣的壮举展现得淋漓尽致。可孔子觉得它 “未尽善”,不是否定武王伐纣的正义性 —— 毕竟商纣王暴虐无道,革命是不得已的选择 —— 而是因为它终究带着武力的痕迹。这种 “以力辅德” 的模式,比起舜帝 “以德化人” 的境界,还差了那么一口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韶》乐的 “九变”:为何能惊动天神?​</p><p class="ql-block">后来翻《周礼・大司乐》,看到 “《韶》乐九变,天神可得而礼” 这句话,突然懂了孔子为何对《韶》乐情有独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变” 不是简单的九个段落。古代的 “九” 是阳数之极,象征天地圆满。《韶》乐的九段旋律循环往复,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节律,听着听着,人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沉静下来,仿佛与天地万物同频共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妙的是 “天神可得而礼”。“九变”的庄严节奏与和谐韵律,被认为能感召天神降临,使祭祀者达成对天地神明的敬意与礼敬。音乐成了沟通天人的桥梁。演奏《韶》乐时,人们不是在完成一场表演,而是在通过艺术践行对天地的敬畏、对美德的追求。这种 “美善合一” “天人合一”的感染力,才是《韶》乐被奉为圭臬的根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从 “听歌” 到 “乐教”:差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孔子对这两首乐的评价,其实是在给音乐定一个标准:真正的好音乐,不能只当 “感官零食”,得成为 “精神正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初 “制礼作乐” 的智慧就在这里 —— 把政治伦理、道德理想装进艺术形式里。《武》乐用 “干戚羽旄” 的舞蹈道具,提醒人们 “天命靡常,惟德是辅”;《韶》乐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的记载,更是用自然和谐的意象,告诉人们 “德治” 的最高境界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 “乐教” 的真谛:音乐不只是用来娱乐的,它得能教化人心、塑造人格。就像《诗经》强调的 “温柔敦厚”,好的音乐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平和、正直,这才是音乐最该有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今天的我们,为何需要 “乐教” 回归?​</p><p class="ql-block">想想现在的音乐市场,太多作品只顾追求 “爆款旋律”“洗脑节奏”,把音乐变成了流量的附庸。不是说流行音乐不好,而是当所有创作都围着 “感官刺激” 转时,我们其实丢掉了音乐最珍贵的功能 —— 滋养心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的 “美善之辨” 穿越千年,其实在提醒我们:​</p><p class="ql-block">一首能流传的歌,不该只有抓耳的副歌,更该有能让人回味的价值观;​</p><p class="ql-block">一场成功的演出,不该只靠炫目的舞台,更该有能触动灵魂的精神内核;​</p><p class="ql-block">音乐的高度,从来不在排行榜的位置,而在它能否让人在喧嚣中守住本心,在浮躁里看见善良。​</p><p class="ql-block">或许,当我们重新把音乐放回 “乐教” 的高度,让它承载起人文精神、道德理想时,才能真正听懂《韶》乐里的 “尽善尽美”,也才能让音乐,成为治愈这个时代的一剂良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