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稱的實驗

AC

<h3>法稱的實驗是一場精妙的精神顯微術,它透過內省的對照之光,剝離了人類認知中糾纏交織的直觀與概念,暴露出「純現量」——那未被語言玷污的認知原初狀態。實驗始於一個看似簡單的操作:讓觀察者全神貫注地凝視一塊純色(如藍色),意識如釘入木般錨定於此視覺對象,同時刻意抑制任何概念活動的萌生——不起「藍」之名,不聯想天空或海洋,甚至不喚起「顏色」的範疇。這種極致的專注被稱為「凝固態」,意識彷彿凍結於當下剎那,進入一種近乎無念的澄明。<br><br><br>在此狀態中,認知呈現出驚人的貧乏性:觀察者「看到藍色,卻不知道它是藍的」(法稱引《阿毗達磨經》)。視網膜上的光感仍在,但大腦的詮釋機制被懸置了。沒有「藍」的概念標籤,沒有「此是色塊」的判斷,甚至沒有「我見某物」的主客二分。柏格森稱此為「極度貧乏狀態」——唯餘一種「某物在」的純粹實存感,如初生嬰兒睜眼所遇的世界,赤裸而無名。這種不可言說的覺知,正是法稱定義的「離分別現量」:感官如鏡映現色塵剎那,未經概念網格的過濾與扭曲。<br><br>當實驗者從此凝固態退出,允許概念思維重新介入時,認知的面貌驟變。意識開始回溯:「剛才曾有某種視覺經驗」,並為其貼上「藍色」的標籤,關聯到「如靛青染料」的記憶,建構出「此為藍色色塊」的穩定對象。這一轉折揭露了人類經驗的弔詭:我們所謂「看見藍色」,實則是對已逝剎那的記憶重構與語言包裝。概念如同一件屍衣,覆蓋了純感知的鮮活軀體;日常經驗中的「見瓶」,不過是無數剎那點(色、觸、形)被「瓶」之名縫合的概念玩偶。<br><br><br>法稱以此實驗回應了實在論者的詰難:若無純現量,人類如何解釋嬰兒初視青色的懵懂?如何說明深度冥想中離言絕慮的直觀?實驗證明,純現量是人類認知的基底,只是它轉瞬即逝,總被洶湧的概念之潮淹沒。此發現更指向解脫論的核心——世人誤將概念構造的「瓶」「我」執為實體,滋生輪迴苦根。唯有通過瑜伽修習延長現量的剎那澄明,方能照見緣起性空的本質:所謂藍色,不過是光波與眼識相依生滅的效能之舞;所謂自我,僅是感受與意識剎那相續的無主之流。<br><br>法稱的實驗在千年後與西方哲學遙相呼應。柏格森的「純粹綿延」實驗中,閉目塞聽抹去記憶,唯餘貧乏的當下意識,恰似法稱的凝固態;胡塞爾的「懸置判斷」主張擱置概念預設,直觀現象本質,亦與「離分別」精神暗合。這一切彰顯了法稱的劃時代洞見:現量是刺破無明暗夜的銳利刀鋒,而實驗本身,正是磨礪此鋒的智慧硯台。如寂護所喻:「現量非境非識,乃無分別之光,破一切暗。」當認知洗盡概念的塵埃,真實便在剎那的電光中朗然顯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