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伟教授:病灶——书画界的那些“小圈子“

曲平

<p class="ql-block"> 病灶:书画界的那些“小圈子”</p><p class="ql-block"> 游 伟</p><p class="ql-block"> 书画艺术最应该是灵魂自由舒展的天地,也是笔墨与心性相互映照的舞台。但当下的书画界,却悄然滋长出一股“小圈子”文化——展览由特定群体策划或者主办,你会发现,就那一部分人有作品参展,另一部分人则被排除在外;某些书画机构亦被小团体暗中操控,青年书画爱好者如不选边站队,同样面临被排斥的困境。此等壁垒森严、以人划界的“小圈子”,俨然成了艺术生态中一片片病态滋生的“文化溃疡”,其危害远不止于一时一地。</p><p class="ql-block"> 这种“小圈子”文化最令人忧虑之处,在于其潜藏的“行帮化”暗流。某些群体将艺术探索的公共空间,悄然置换为以人情私利为纽带的“山头”。其运作逻辑,不是“以艺会友”,而是“以人划线”。所谓“都写都画就会遭到排斥”,正是这种封建行帮习气的赤裸表达。它粗暴地将丰富多元的个体才华,强行塞入非此即彼的狭隘框架,仿佛艺术天地只剩下那几个山头可立,几条路径可走。这种“山头主义”的蔓延,无疑是对艺术自由交流与平等竞争精神的践踏。</p><p class="ql-block"> 小圈子文化最根本的病症,在于艺术价值评判标准的严重扭曲。圈子一旦形成,圈内便盛行一种“人情评价”,评价作品优劣时,艺术水准不再是唯一或者最高的尺度。作品评判的标尺,也悄然替换成了“谁的人”、“谁的徒孙”,甚至谁对圈子“忠诚”。其核心逻辑是:谁在圈内、谁常在一起吃喝,便天然占据了“高地”;谁在圈外,纵有生花妙笔,也常被视而不见、不邀请参展或者轻描淡写。</p><p class="ql-block"> 如此之下,艺术殿堂的神圣性便轰然倒塌。书画不再以笔墨意韵的深浅、思想境界的高低为圭臬,而沦为维系彼此关系、巩固圈子地位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书画作品的创作与欣赏,本应如庄子所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如今却深陷于“为圈子所役”的泥沼,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便开始逐渐丧失它独立存在的根基。</p><p class="ql-block"> “小圈子”文化对艺术生态的毒害,最集中体现于对年轻一代艺术生命力的窒息。当“入圈”成为获取资源与认可的主要门径,年轻人便被迫在艺术生命刚刚萌发之时,面临残酷的“站队”选择。这无异于在艺术探索的起跑线上,便被套上了沉重枷锁。他们不得不将大量宝贵心力耗费于揣摩圈内“喜好”、经营人脉关系上,而不是花更多的精力和功夫于技艺的锤炼与精神世界的纵深开掘上。一位初露锋芒的青年画家曾苦涩地对我说:“想一些展览真难?先得费心琢磨‘大佬’偏好的笔法风格,再设法托人引荐拜入其门下,进入他们那个圈子。否则纵然画得再好,也难有展示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更为可怕的是,圈子内部的评价体系常形成一种无形的同质化压力。圈中人的偏好成为不可触碰的圭臬,年轻人为求得“入场券”与认可,往往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模仿圈内某种既定风格。长期以往,多样化的艺术探索便被扼杀,创新的火花也被窒息,整个艺术生态在那些所谓的代代相承中趋向僵化、单一。这不正是对一些人公开宣扬的“笔墨当随时代”这一艺术演进规律的巨大反讽么?艺术发展的血脉,在这种“圈子”式的封闭循环中渐渐枯竭了。</p><p class="ql-block"> 从历史上看,真正彪炳千秋的艺术大家,无不具有吞吐百川的胸襟与独立不倚的精神。王羲之遍学诸家,终成书圣;齐白石衰年变法,自创一格。他们从不囿于门户之见,更不会以“圈子”自缚手脚。反观当下,当“圈子”的围墙越筑越高,书画界便可能沦为一个个孤立的“盆景”,再也无法生发出参天巨木。年轻一代若只能在狭窄的“盆景”中扭曲生长,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的活水,其未来焉能不令人忧惧?</p><p class="ql-block"> 打破“小圈子”的壁垒,绝非朝夕之功,但它却关乎艺术命脉的根本维系。此中关键在于重建以艺术为本位的评价体系与流通机制。展览评审、机构运作、奖项评选,须以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为唯一准绳,将人情关系的干扰降至最低。要为更多年轻艺术家开拓更多元、更公平的展示平台,使其才华得以凭借作品本身的光芒自然显现,而非依赖于某个“山头”的荫庇。</p><p class="ql-block"> 当艺术评价回归“艺”字本身,当多元探索取代单一模仿,当开放包容驱散封闭排他,中国书画艺术的天地才可能真正重现“海纳百川”的壮阔气象。也唯有拆除那一道道以人情私利堆砌起来的围墙,艺术的活水方能自由奔涌,滋养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笔墨高峰。人们呼唤一种清朗景明的艺术氛围——让笔墨回归纯粹,让创作挣脱人情枷锁,让年轻的生命在艺术星空下自由舒展其应有的光华!</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游伟教授,祖籍广东,出生于上海,自幼爱好文学、诗词书画,作品曾在北京、上海等地报刊上发表,在上海市政协、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上海市级机关书协等组织的展会上展出,并赴加拿大、日本等国及台湾、澳门地区等交流。先后任职于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系、科研处、司法研究中心,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兼任《世纪》杂志社社长),担任领导职务。曾任全国青联委员、上海市长宁区人大常委、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知识分子联谊会副秘书长,为中国诗书画研究会研究员、海派文化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毕业行业协会荣誉会长、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