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石头建造的皇家档案馆——皇史宬

轻踏落叶

<p class="ql-block">南池子大街南口有一座不起眼的院落,小时侯常常路过那里,它紧挨着紫禁城,红墙琉璃瓦,大门也不显赫,偶尔瞥过“皇史宬”三个字,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最近因参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才又重新认识这座被遗忘的宫殿。</p> <p class="ql-block">南池子一带在明朝时建有很多宫苑建筑,是供皇家游玩的场所,与紫禁城等宫廷建筑一同构成皇城。随着岁月的变迁,原来的旧宫遗址已经不复存在,只有皇史宬被完整地保存下来。</p><p class="ql-block">距皇史宬不远处有一条菖蒲河,也称外金水河。是皇城水系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皇史宬(cheng,读二声),意“屋所容受”,有收藏之意。它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距今已有490余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p><p class="ql-block">这里存放过明朝的《永乐大典》,清朝的《四库全书》,以及圣训、实录和玉蝶等皇家档案1000余万件(册)。其中《大明混一图》《圣祖算草》、道光帝的立储匣被视为明清最珍贵的档案。</p> <p class="ql-block">整座院落呈长方形,坐北朝南,由皇史宬门、正殿、东配殿、西配殿和碑亭组成。</p> <p class="ql-block">三券南向的皇史宬正门,正中为皇史宬门,东西又各有一个小门,左称历左门,右称历右门,其中“历”字即“龙”字,也是由嘉靖皇帝改定的,其字意更直白地说明,皇史宬是存放皇帝之书的地方,是皇家的档案库。</p> <p class="ql-block">皇史宬的正殿,正对着皇史宬门,建在石台基上,绕以汉白玉护栏,面阔9间,庑殿顶,顶部及殿脊、鸱吻等均饰黄琉璃瓦。脊兽数量达9个,仅次于太和殿的10个。这是明清时期最高规格的建筑形式,彰显皇家威严。</p> <p class="ql-block">皇史宬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全砖石结构,无一根木料,通体上可以称为石屋。正殿位于1.42米高的石基上,整个殿身是无梁建筑,屋顶为拱顶,南北墙厚分别为6.4米,东西墙厚分别为3.45米。殿内东西长42米多,南北进深10米多。</p><p class="ql-block">这种砖石结构,不用木材,既可防火,又坚固耐久;厚厚的墙壁,可以使室内冬暖夏凉,保持适当温湿度;高石台既可泄水,又能防潮。</p> <p class="ql-block">大殿的东西山墙各有一窗,高八尺五寸,宽六尺八寸。窗户的东西向设计,不仅有利于建筑内部适当的透气采光,而且易通风,便于调节室内温度。此外,这种高窗设计可产生与“防火墙”异曲同工的效果,有利于避免外部火焰的窜入。</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殿,迎面是一处高1.42米的石制须弥台座,其上放置鎏金铜皮包楠木制成的金匮,专门用来收藏国家的珍贵典籍。金匮外铸有形状各异云龙花纹,重约160公斤。鎏金铜皮包裹楠木可防虫蛀、霉变。</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明末共有这样的金匮19座,后被清朝统治者沿用,并且不断再制作,至清末金匮总数达152座。现在正殿中,仅展示32座金匮,另有120座已经移存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p> <p class="ql-block">“金匮石室”是我国古代珍藏档案的重要方式,至少在汉代就开始使用了。“金匮”是指金质的盒子;“石室”是指砖石砌制的房屋。把重要档案放入金匮中,再把金匮放置在石室内,相当于把保险柜放到档案库里。</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每年六月初六,会把档案移出金匮,在殿前广场晾晒,利用紫外线杀菌除虫。这一制度延续至今,成为档案保护的重要环节。</p> <p class="ql-block">皇史宬东西配殿,形制相同,为前后封护檐的硬山建筑,为砖木结构。配殿的室内也存放着一些雕琢精美的大木柜,内贮明、清两代皇家档案。</p> <p class="ql-block">正殿东侧,东配殿北有一重檐四角攒尖碑亭,为清嘉庆十二年(1807)重修皇史宬时增建,亭中立“重修皇史宬” 石碑,四角方形,重檐二重。碑文为仁宗睿皇帝御制《重修皇史宬记》,以纪念皇史宬重修和入藏高宗纯皇帝实录、圣训,还记叙了皇史宬的兴建历史,建筑功能以及重修原因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备注:</p><p class="ql-block">1、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p><p class="ql-block">2、目前皇史宬不接待个人参观,10人以上可集体预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