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概论(七)

王君琪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对黄帝的提问,岐伯分析道:“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知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气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执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情志异常所致气机失调的机制具体表现分析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怒则气上:是指过于愤怒,使肝气失于条达,疏泄功能失常,则肝气上逆,甚至血随气逆,并走于上。怒则气上的临床病症有:眩晕、头痛、呕逆、胸满胁痛、喘促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喜则气缓:过度的狂喜,可致心气涣散,故气缓。所致的主要临床症状有:精神不能集中,周身软弱无力,甚至发狂,心悸不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悲则气消:过度的悲哀,以致意志消沉,心神沮丧,致肺气消耗。其临床表现为:少气不足以息,肢体麻木,肌肉、筋脉疼痛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恐则气下:过于恐慌,可致肾气不固,气陷于下,精气内却。临床常见的病症有:心悸,遗精,阳痿,腰脊酸痛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依,神无所附,虑无所定,慌乱失措,致气机紊乱。临床常见病症有:惊悸,不寐,痴呆,癫痫,僵仆,不省人事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近年有学者研究指出,“思”作为情绪致病因素,联系其发病的心身表现,应是“抑郁”。其临床病症也是抑郁导致的后果,如倦怠乏力,嗜卧,脘腹痞满,不思食,胁痛,胸膈烦网,善太息,便溏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忧则气聚:过度忧愁,亦可损伤肺气,使气聚而不行。其临床表现有:闷闷不乐。烦躁面若有所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医理论总结情志紊乱所致的临床病症主要有心悸、不寐、厥证、郁证、健忘、癫狂、痫病、中风等。其病机不外乎是气机紊乱、神志异常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中医诊断中注重心理因素</p><p class="ql-block">受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影响,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含有丰富的心理学特色。早化《素同·疏五过论》中就曾指出;“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炅。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唯言死日,亦为粗工”。这是说在诊病时,必须了解发病的全过程,婚姻及性生活的情况,有没有因生离死别引起的情志郁结。这些都能使五脏空虚,血气难以持守。如果医生不知道这些,还有什么医术可言?诊断中“受术不能,人事不明”,往往是诊断失误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素问·征四失论》也指出:“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这是说,不理解贫富贵贱所处的环境不同,地气的状态、形体的寒温,不了解饮食的宜忌、性情的勇怯,只能使自己头脑混乱。诊病不问起因,是由于情志因素刺激、饮食不节制、生活起居失常,还是感受毒瘴之气,只知凭脉诊臆断,怎么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代医家不断补充、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诊断心理思想。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认为,诊病除应对脏腑经络、血气色候加以考察之外,还必须注意天时、地理等自然变化,人情、心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宋·沈括在《苏沈良方》中指出,诊断中“必察其声音、颜色、举动、肤理、性情,问其所为,考其所行”,“视其人老少肥瘠,贵贱居养,性术好恶,忧喜劳逸······”张景岳在《类经》中解释《内经》的“不失人情”的诊断原则时,把“人情”分为“素禀之情”、“好恶之情”、“富贵之情”、“贫贱之情”、“得失之情”、“习俗之情”、“成心之情”等具体依据。这些都成为中医诊断中把握的尺度。中医诊断的手段,以望、闻、问、切而著称,其中都融汇了许多心理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中医心理治疗思想</p><p class="ql-block">中医的心理治疗思想及实践与躯体治疗相互融汇,一直在中国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素问·汤液醪醴论》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这是说,治疗过程应有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患相互配合才能为治愈疾病打下基础。这一原则无疑是很先进的。同篇还指出,疾病能否痊愈与精神状态关系极为密切:“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这一原则也成为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信条。以下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些心理疗法的原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劝说开导 劝说开导,即针对病人不同的个性和情况,有针对性地去解释开导,这一疗法类似于现代的精神支持和疏导等疗法。《灵枢·卯》说:“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纵欲,轻人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这里提出了劝说开导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即指出疾病的危害性,引导病人只要治疗及时,措施得当,医患配合,是可以恢复健康的,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导之以其所便”,即教给病人如何进行调养的方法。“开之以其所苦”,即开导病人解除消极的心理状态,放下思想包袱,克服内心的苦闷、焦虑和紧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以情胜情 以情胜情疗法,是中医心理治疗的一大特色,始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以情胜情疗法的基本精神,就是有意识地采用后发的另一种情志活动去战胜、控制因某种情志刺激过度而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以情胜情疗法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正如吴昆在《医方考》中所说:“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内经》一言,百代宗之,是无形之药也。”</p><p class="ql-block">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张子和对以情胜情疗法运用得独具匠心,疗效卓著,深化和发展了这一疗法。他在《儒门事亲卷三·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中说:“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情胜情的基本观点,是将情志分属五脏,以五行生克的原理来诠释其中的约束制化关系。需要指出的是,以情胜情疗法,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按图索骥,而是须将其原理灵活而巧妙地运用,不必拘泥。古代许多医家的实践也证实了这点。</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王君琪,男,汉族,本科,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退休前在白银市中心医院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白银市、甘肃省、全国基层名中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创新筋膜学会会员,甘肃省中医药学会民间中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全科医师协会委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分别担任白银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白银市平川区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业余喜好文字、旅行及在大自然中感悟人生、感慨生活,身体力行践行健康、环保、低碳生活;现在故乡威戎镇开设“静宁县王君琪中医诊所”以悬壶济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