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

豪雨

<p class="ql-block">《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毛泽东的词作,作于1957年5月11日。此词为抒发悼念情感之作,寄托了作者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深情,表达出对烈士遗孀和昔日老友的关爱,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和崇高敬意,歌颂了革命先烈生死不渝的革命情怀,激励广大人民捍卫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p><p class="ql-block">作者以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运用美丽的神话故事,营造出一个奇妙优美的艺术境界。</p> <p class="ql-block">我失去了引以为骄傲的杨开慧你失去了你的丈夫柳直荀,两位烈士的忠魂轻轻地上扬,直飞到九霄云天。试问吴刚月亮上有什么招待,吴刚捧出了桂花酒。</p><p class="ql-block">寂寞千年的嫦娥舒展她宽大的衣袖,在万里青天为忠魂翩翩起舞。忽然从人间传来伏虎的捷报,他们听见这个消息,喜悦的泪水长流,顿时化作倾盆大雨。</p> <p class="ql-block">李淑一也是湖南人,她跟杨开慧同岁,两人都是1901年出生。她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两人都出身书香世家,都是当地有名的大家闺秀,而且两家的父亲也是多年好友。</p><p class="ql-block">1920年,杨开慧和李淑一都入读长沙福湘女中。</p><p class="ql-block">一开始,李淑一并不理解杨开慧的“激进”,也不知道她为何会舍得把一头乌黑的长辫子剪了。</p><p class="ql-block">直到后来,她们天天在一起上课,同住一个宿舍,李淑一才发现:杨开慧跟班上所有女生都很不一样。此后,李淑一离开了那个所谓“名流闺秀圈”,进入了以杨开慧为骨干的“进步学生圈子”。</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年轻的她们一如我们如今跟好友一样,分享着属于青春的美好。杨开慧会告诉她,关于她的润之哥的种种;李淑一也会告诉杨开慧,她也渴望挣脱封建婚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他。</p> <p class="ql-block">他叫柳直荀,其父柳午亭也是长沙有名的教育名流。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杨开慧给二人拉起了红线。一开始,她还以为两人要看对眼,需要经过一番波折。谁知,两人早就在几年前就见过面了。</p><p class="ql-block">那是1916年12月,李淑一参加了湖南学生联合会的抵制日货运动。当时,李淑一还是个刚满15岁的普通学生,而柳直荀则是这次运动的骨干之一,每天站在队伍前面发表演说、喊口号。那时候,李淑一便对这个比自己大3岁的男学长,心生好感。</p><p class="ql-block">经杨开慧这么一说,李淑一欣然同意。1924年,李淑一和柳直荀结婚了。此后,她跟杨开慧的婚后生活基本上是一样的。为丈夫的革命事业出钱出力,替开会的丈夫看门把风……在她们看来,这样的婚姻是美好的、是浪漫的。</p><p class="ql-block">现代很多年轻人,可能理解不了什么叫:革命的爱情分外浪漫。</p><p class="ql-block">这种浪漫是:晚年的李淑一,回忆起丈夫那时的模样时,总是说:“窈窕个,洁白身,含默深沉,长哥柳直荀”。</p> <p class="ql-block">李淑一:“我在《菩萨蛮》里写道:‘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主席向我回答了征人的去处:‘杨柳轻直上重霄九。’我的《菩萨蛮》末两句是:‘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毛主席答我的是:‘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我是在想念传闻中牺牲了的亲人,主席是答我烈士忠魂也因人民革命胜利而高兴落泪。主席的词写出了烈士的高尚革命气节和伟大革命精神,主席是了解他们的。”</p> <p class="ql-block">杨开慧嫁给了毛泽东,那是一个冬日,名满长沙的板仓杨家嫁女。一不坐花轿、二不要嫁妆、三不用媒妁之言,杨开慧拎着母亲给的那个皮箱子,嫁给了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婚后的一天,日子过得甜蜜的杨开慧,特意跟好友李淑一说起过:“润之哥,给我填了一首词。”这首词,就是《虞美人》。看着开慧“骄傲”的样子,李淑一真心替她开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