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穿过两座陡起的尖峰之间狭窄的通道,我们来到了迪南,开启了今天沿着默兹河游览比利时三个特色小镇之旅。沿河而建的迪南是萨克斯风的故乡,高耸山顶的要塞城堡、山岩下的教堂和桥上披有国旗的萨克斯风塑像是这里的热点。第二站那慕耳曾是二战纳粹在中欧极为重要的据点,山顶城堡上的巨大金龟傲视着古老的小镇,市政厅钟楼墙壁上的弹痕记载了这个小城曾被盟军扔下数百枚炸弹的悲壮经历。第三站的鲁纹更有看点,外观不起眼的教堂里有着与众不同的“最后的晚餐”壁画,人群摩肩接踵的小镇上矗立着世界上最美的市政厅。默兹河畔是比利时自然风光最靓之地,虽无春和景明极为亮眼之景,但地道的欧洲乡村之色使你透过车窗犹如走进画廊。虽无石碑镌刻着战争与重生的史诗,座座城堡足以说明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流淌在哥特式教堂间的萨克斯凤的音符却让你对生活充满憧憬。从要塞俯瞰彩色积木般的小镇,到去溶洞探索万年钟乳石,数座小城用中世纪的草药香、集市的热红酒和街头爵士乐,编织出让人念念不忘的古老时光记忆,吸引着无数躲避欧洲城市喧闹的游客们流连忘返,甚至长住在此。 <b><u>迪南</u></b>,这座位于比利时那慕尔省的小城,宛如一颗被默兹河温柔环抱的明珠,虽不及布鲁塞尔的繁华,也缺少布鲁日的浪漫,但却有独特的历史底蕴、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吸引着那些渴望逃离城市喧嚣的游人们。汽车穿过突起高耸的两座尖峰之间狭窄的通道,走过沿河长约1公里曲曲折折的街道,在街道尽头终于看到迪南的亮眼精华,默兹河两岸的老城中心、雄伟的要塞城堡、与山体合一的教堂,跨越在默兹河上的大桥和桥上披着各国国旗的座座萨克斯风塑像。 迪南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欧洲军事史诗。作为默兹河畔的战略要地,这座城市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桥头高耸山崖之顶的城堡是建于11世纪的军事要塞,经过19世纪荷兰人的重建,如今已成为俯瞰全城的绝佳观景台,游客们可以选择乘坐缆车登顶。震惊的历史事件是1914年8月15日一战中的德军在此制造的震惊欧洲的"迪南大屠杀",近700名平民遇难的悲剧让这座小城永远镌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记忆碑上,斑驳的城墙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硝烟弥漫的惨烈。 似乎镶嵌在山体内的迪南大学圣母教堂无疑是迪南最耀眼的地标。这座建于13世纪的火焰哥特式建筑,其洋葱形穹顶和高达百米的钟楼构成了城市天际线的灵魂。教堂内部彩绘玻璃窗将阳光过滤成宝石般的色彩,而管风琴的金属音管阵列则如同凝固的音乐。最令人亮眼的是教堂前方大桥上那12座巨型萨克斯管雕塑——这是迪南人对城市之子最骄傲的致敬,整座建筑仿佛正在演奏无声的交响乐。 默兹河两岸是迪南最诗意的风景线。河岸排列着童话般的船屋餐厅,当地人在甲板上支起红白格纹桌布,空气中飘散着贻贝薯条的香气。横跨两岸的迪南石桥是这里最佳拍摄地,不仅可以拍摄城堡与教堂,沿河两岸风光,还有这座七孔拱桥两侧竖立着十二尊萨克斯风雕塑,每尊代表一个不同音调,当游船从桥洞穿过时,涟漪仿佛会将这些乐器映照成流动的音符。在这里我们留下的唯一遗憾是没能潜入地下40米的溶洞,去看看那些万年形成的石笋。“织金回来不看洞”,其实溶洞石笋似乎对我们意思不大,再棒也比不上织金洞吧,但能够潜入地下40米到是蛮有意思的。 大桥另一边的桥头矗立着戴高乐将军的铜像,旁边居然还有关于铜像建造的中文说明。此桥始建于罗马时期,由于水患导致此桥在16世纪消失。1953年在此在再建新桥,仅为纪念戴高乐在1914年8月15日在此地受过伤。 <b><u>那慕尔</u></b>是位于比利时南部的瓦隆大区(法语区)的首府,故也被认为是法语区比利时的首都,该市与迪南、鲁汶同处默兹河畔,优美的欧洲乡镇风光吸引着大量游客,其中那慕尔常被人们誉为比利时的佛罗伦萨,有着许多运河,小桥和迷人的城堡。 那慕尔地处英、法、德欧洲三大国的交界处,被称为“欧洲的十字路口,兵家必争之地,雄伟的那慕尔城堡位于市中心一块 100 米高的岩石上,是欧洲最大的城堡之一,二战期间这里是德国攻占法国和觊觎英国的桥头堡,是德军战略重地。城堡自从那慕尔伯爵(公元 907 年起)将该建筑群作为其主要所在地以来,这里就有了被记载的详细的信息。走过大桥进入小镇,首先看都迎面的市政厅,那慕尔是纳粹垂死挣扎的阿登战役德军固守地之一,市政厅后面的钟楼墙壁上弹痕累累记叙了当年战争的惨烈。 在城堡上可以俯瞰桑布尔河汇入默兹河的场景,城堡上的金龟似乎是洪水频发的默兹河的镇河之物。就是因为这个城堡易守难攻,让当年盟军不得不用大量的炮弹狂轰滥炸,致使这个小镇糟了大殃。如今登上城堡很轻松,因为从小镇上可以乘坐缆车登顶。 <b><u>鲁汶</u></b>是比利时弗拉芒区(荷兰语区)的一座城市,是比利时第九大城市, 位于首都布鲁塞尔以东大约25公里,同时是弗拉芒-布拉班省的省会。鲁汶是一座大学城,布鲁塞尔与古老的鲁汶大学城的关系,就像伦敦与牛津、剑桥一样如影随形,但这似乎对我们这些退休老人来讲关系不大,吸引我们的是城内的古老的建筑,其中就包括号称世界上最美的市政厅,再有就是城里圣彼得教堂中的那幅与众不同的“最后的晚餐”,当晚我们就住在鲁汶城里。 <u><b>市政厅大厦</b></u>。鲁汶城内有不少古老的建筑,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这座建于十五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堪称世界上最华丽的市政厅。在建筑的四面墙上有许许多多复杂精美的人物雕刻,有些相似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远看近观都让人赞叹不已。城里街道上人很多,虽不至于摩肩接踵,但却是我们这几天在街上看到人流最为密集的地方,市政厅周边尤为密集。沿着广场的一圈几乎全都是酒吧餐馆以及露天咖啡座,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这里处处灯红酒绿,欢声笑语四起,更何况我们所到之时是周末,人们纷纷携家带口涌到这里。 欧洲人的怀古之风在鲁汶城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老城里完好地保留着不少中世纪的古老建筑,在这里17、18世纪的建筑随处可见,比这更早的建筑也能比比皆是。一幢大楼上有块铜牌,上面写着:"本建筑始建于1317年,最早时为商会所用。1434年归属鲁汶大学,此后一直作为大学的校本部"。商与教,孰轻孰重?将一处重要的商业用房让给了教育,早在六百年前欧洲人就有了这种价值取舍观念。对于古老建筑的保留,我们中国人则正相反,朝代的更迭、新官的上任、有钱了似乎都是“不破不立”的理由,过去的、古老的、前朝的,甚至长官不喜欢的都必须拆掉,如此似乎才显得自己像个“拆哪”。 <b><u>鲁汶圣彼得大教堂</u></b>,一座外观很普通的教堂,与众不同的祭坛画《最后的晚餐》就放在这里。 这幅《最后的晚餐》非常与众不同,画家没有按照传统的宗教内容来展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而是将最后晚餐的场面大胆地移至15世纪尼德兰市民住宅的餐室中。典型的哥特式房屋,墙面狭窄、窗户较多,室内光线明亮而柔和,地面铺以整齐的花砖、洁白桌单覆盖桌面,不但准确地表现了室内的透视关系,而且还很好地体现了尼德兰人爱好整洁的习惯。室内陈设与用餐情况都弥漫着相当浓厚的世俗气息。 教堂里还有很多看似非常珍贵的教堂饰品,都放在教堂中心祭台后面的大厅里,可惜我们来得晚了一些,来到时后堂已经关闭,好在导游小张很灵活,及时去与教堂主管协商,讲明我们来自中国,到此就是为看看这幅珍贵的《最后的晚餐》,非常幸运我们得到了允许,破例为我们开放了后厅,除了观赏《最后的晚餐》外,我们也快速地拍摄了几张教堂其他饰物,这让正在前厅参观的许多游客羡慕不已。 <b><u>注</u></b>:本文中有些图片选自网上,仅为能够详尽介绍默兹河畔这三座小镇,在此对图片原作者深表感谢。<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 待续:2025卢比荷三国行03-比利时安特卫普古城</b></div> <b><u>相关游记</u></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nmy4hf?first_share_to=weibo&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34772543"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2025卢比荷三国行01-首富小国卢森堡</a><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