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照青山有余晖——我读《忆河波影》

刘方洛

<p class="ql-block">  老实说,我是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敬佩之情赏读董安荣先生的回忆录电子版书《忆河波影》的。</p><p class="ql-block"> 不过,称其为董安荣先生总不如干脆叫董总来得亲切,因为他是我尊敬的领导。从一九九四年至一九九五年“五一”节前,我曾在即墨时报社工作,董总那时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而我任总编室主任。从那以后,我就“董总董总”地没改过口。在董总手下工作,是我的荣幸。董总作为报社初创“一把手”励精图治,各项工作风生水起。也正是因为董总的无私举荐,我从报社到了市委组织部工作,用董总的话说,这是“人往高处走”。我的人生规迹也由此改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都足够我一生感恩戴德。</p><p class="ql-block"> 闻知董总患严重眼疾,我曾经登门探望,知他的电子版回忆录《忆河波影》在最后的编排校对中,我敬佩有加。董总大半生来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作品以至报告文学等各类文学体裁无不涉猎,文采斐然,力作等身,在即墨这方土地上卓尔不群,没承想年至耄耋,又有新书呈现。之后不久,就收到了他的电子版链接。捧读之余,受益良多,感慨良多。</p><p class="ql-block"> 深深折服于董总的超强记忆力和文学感染力。老槐树下,县文化馆,新闻工作,办即墨报,进市文联……一段段经历,一桩桩往事,一个个人物,不论是家长里短生活琐事,抑或亲情友情官场生态,他就这么行云流水般娓娓道来,涉笔成趣,或酣畅淋漓,或言简意丰,无不鲜活如初、动人心弦;文后长长的“董安荣年谱”及“所获奖项”历历在目,读来亦意味悠悠。</p><p class="ql-block"> 深深敬佩于董总的高尚人品和文品。“回首往事,好学、奋进、敬业、利人,无虚度年华之憾;检点来路,率直、诚实、好善、乐助,有问心无愧之慰。”“结缘善为本,做人贵在直。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此言此行,终生不悔。”董总为此而“感到愉悦、欣慰、满足”,我则感到此情此怀难能可贵,足为师表。</p><p class="ql-block"> 也正是基于以上感受,几个月以来,对于《忆河波影》的电子版成书,我就想写点什么,但又迟迟没能践行,除了因为懒惰,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自己的识见和写作水平自感与董总相差太远,要蹭董总热度又怕一不小心暴露自己的粗鄙,贻笑于大方之家。</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又深知,《忆河波影》自传写作的意义远不止于记录个人经历,令董总本人“自我陶醉”,它更是董总本人一场深刻的生命探索,同时又具有多维度的、不可多得的公共价值,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了解即墨某个特定历史阶段或历史事件的独特的史料,让代际沟通有了一个新的视角。细心的读者也许还会发现字里行间蕴藏的人生密码,从中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析,以此丰富我们的人生智慧。念及此,我终于下定决心不揣浅陋写作此文,希望将《忆河波影》推荐给更多朋友一读为快、再读获益。</p><p class="ql-block"> "蜡烛燃烧自已,烛光照亮别人。”一如董总在《忆河波影》“后记”里说的这样,“耄耋年岁,老迈而不无用;夕照青山,日暮还有余辉。”就让我们一同感受这余辉的光亮和温暖吧。</p><p class="ql-block"> 2025.7.13.夜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