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二、影响孩子成长的内外因素<br><br>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在初中阶段,影响孩子成长的内外因素有如下特点:<br><br>(一)从内因来看,发展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是关键。<br><br>社会认知是指个人如何看待他人(包括这些人的内部心理状态),以及如何看待与他人有关的自我。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以他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基础,与他的社会行为明显相关。少年的社会知识越多越能较轻松地应付社会情境,更好地评价自己的行为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更好地运用智慧来解决社会冲突。那些能有效应付社会情境挑战的少年,帮助别人、参与社会、与父母和同伴友好相处的意向更为强烈。<br><br>现在有些家长,不让孩子担任学校或班级干部,怕工作忙影响学习,甚至认为孩子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课外活动是白白浪费学习时间。其实,孩子在担任学校或班级干部的过程中,在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课外活动中,能学到许多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这对他们认知能力的提高、长大后参加工作的好处,都不是三言两句就能概括的。作父母的,千万不要不懂教育却胡乱干涉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应当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重视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更重视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并帮助孩子多寻找这种学习和锻炼机会。<br><br>(二)从外因来看,父母仍是影响少年成长的主要因素。 <br><br>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受到来自父母、同伴以及学校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仍然是父母。这是因为少年一般仍需要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最长,受父母言行影响的机会最多,又与父母有着骨血相联的亲密关系,所以父母对他们的影响要超过其他各个方面。<br><br>父母对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对子女的教养方式起作用的。父母给予子女无微不至的关爱,能帮助他们发展与他人积极的恰当的关系,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自尊;相反,则会影响他们的智力和学习,导致他们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甚至发生心身疾病或走向犯罪。<br><br>父母对于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主要在价值观念和独立观念方面。如果父母和少年之间在价值观和理想上有相同的地方,双方就能是一种和谐的父子、母子关系;否则,就可能产生“代沟”。<br><br>教养方式是否正确要看教养效果,而效果不是父母一厢情愿的事情,要看孩子的感受。所以,父子、母子之间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很重要。其实,只要父母有耐心,能尊重孩子的看法和想法,孩子们的心里话不难问出来;只要父母对他教育、帮助时态度和方法对头,他们也会乐于接受。 </h3> <h3>(三)同伴关系有了质的变化和更为重要的作用。<br><br>与小学阶段相比,孩子之间的同伴关系有了质的变化,也更为重要了。他们需要与亲密的朋友分享失望和喜悦的感受,从中得到对困难的理解和更多的自信,这是他们应付这一时期感情波动的客观需要。<br><br>然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初中生中有品质好的孩子,也有了品质不良的孩子。如果交友不当,过密的同伴关系也可能导致不利的影响。而且,一旦朋友背弃,打击会相当大,在他们的内心造成一种消极感受,导致自我价值感的下降。<br><br>同伴在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追星和音乐、服装等方面的赶时髦上;与父母的影响相比,这种影响多是表面的,范围要小得多,时间也短得多。当父母与同伴对价值观念、理想道德看法完全不同,少年必须选择其中的一种时,同伴关系一般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同伴关系要十分关注,并注意以科学的方法(父母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最可信赖的朋友),来指导孩子正确交友。<br><br>(四)学校对孩子命运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大。<br><br>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向孩子传授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是每个人将来成为经济上独立的社会成员所必需的。<br><br>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孩子的学习影响极大,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学校又使文化信仰、价值观念和民族传统在孩子们的身上延续;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场所,使孩子受到学校发生的各种事件、活动的影响,受到同学的影响。<br><br>老师作为成人中离孩子最近的榜样,每天都在向孩子传授着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br><br>学校的经历还会影响少年对自我能力的评价,经常成功的学生会把新奇问题看作一种挑战,从中受到鼓励;而经常失败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无能,失去尝试的动机。<br><br>所以,这个阶段家长要更加重视孩子学校的选择和与学校的配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