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页风云散,盛衰岂无凭------游善化古寺感

h&z

<p class="ql-block">  善化,善于教化,意指通过教育引导使人向善。“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 (《荀子·宥坐》)唐中期,当过汾州刺史的杨倞这样注解:“言万物出入于水则必鲜洁,似善化者使之去恶就美也。” 去恶就美,是为善化。大同有古寺,名曰:善化寺。</p><p class="ql-block"> 趁着善化寺即将收费前夕,再一次打卡这座古寺。以前虽然去过多次,但没有这次参观的仔细,还做了攻略,所以有些事情只有失去才觉得珍惜。善化古寺位于大同古城城南,布局保持了唐代建筑风格,与坐西朝东的华严寺不同,善化寺和多数传统古建筑一样是坐北朝南的。善化寺也是国内现存布局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辽金佛教寺院。寺内多处辽金遗构和泥塑精彩绝伦,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的重要实例,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思成、林徽因也曾探访过这里,并在《大同古建筑调査报告》中这样描述善化寺:“其大殿、普贤阁、三圣殿、山门四处,均为辽金二代遗构,不意一寺之内,获若许多珍贵文物,非始所料。”</p> <p class="ql-block">  善化寺山门正前方50米有一座五龙照壁。据介绍五龙壁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壁长19.9米,宽1.48米,高7米。正面通体用五彩琉璃镶砌,分下、中、上三部分。下部为须弥座;中部壁面用琉璃砖拼砌成五条巨龙和山石与云海;上部为仿木构建筑屋顶。背面和侧面砖砌墙体上镶嵌黄色琉璃龙五团。该龙壁原为城南兴国寺山门前照壁,1980年因壁体歪闪倾斜严重,拆迁至善化寺西跨院保护,2009年移建于此(位于山门南边)。</p> <p class="ql-block">  山门(天王殿)与五龙壁遥遥相对,但是大门紧闭,游客不能从这里进入。入口在右手边,出口则在左手边。“善化古寺”这个牌匾,由近代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书写。</p> <p class="ql-block">  韩美林先生的书法,以颜体楷书为根基,融合篆隶笔法与绘画技法,形成圆润劲秀、豪迈洒脱的独特风格,兼具传统意蕴与现代创新。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情感与思想的流露,他的笔下,每一个字都仿佛有了生命,跳跃在宣纸上,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他的作品,让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本市有许多由他题写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  善化寺山门同时也是天王殿,进了寺院之后需从后门走入。与全国多数寺庙一样,这个殿里供奉着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这里的造像是明朝的原物,虽然落满灰尘但是色彩依然鲜艳。而且这里的天王像并非常见的忿怒相,而是慈眉善目,十分和蔼。</p><p class="ql-block"> 门楣上有“威德护世”牌匾,左侧刻 “嘉靖七年仲秋吉日二世重修”,右侧落款 “潞城王书”(潞城王朱逊宁,系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简王朱桂第三子),寄托佛力庇佑大同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  但凡见过善化寺的介绍图片的,一般都见过这位广目天王,左手比OK(实际上是捏着宝珠),右手抓蛇。这个表情实在不像庄严肃穆的神像,倒像是被惊着的隔壁搞怪大叔。</p> <p class="ql-block">增长天王,以智慧之剑,斩断烦恼。</p> <p class="ql-block">多闻天王,持伞或幡为多,这是唐朝后变成托塔李天王了。</p> <p class="ql-block">持国天王,以调弦暗示调和之道。</p> <p class="ql-block">  过了山门北面的中轴线上,是善化寺第二大殿——金代建筑三圣殿。该殿建于金天会六年(1128 年),雄踞于一米多高的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单檐庑殿顶建筑,它梁下的莲花斗拱,与之前见到的颇有不同。梁思成称其“伟大之斗拱,深远之檐出,屋顶和缓之斜度,稳固庄严,含有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p> <p class="ql-block">  围绕大殿四周看,确实气势不凡。我很喜欢这种古朴的质感,红、黑配色简洁大气。我不禁在屋檐下驻足,再次欣赏它巨大而独特的斗拱。</p> <p class="ql-block">  殿内中央塑有“华严三圣”像,为金代原塑,后人重装。殿内仅用四根金柱支撑着梁架屋顶。佛像左前方那根柱子,是后代为了稳固加了两根帮衬的柱子。没有平棋,殿内梁架、斗拱、屋顶全部明露,梁架上全部有彩绘,颜色十分鲜明。墙壁上的壁画笔触精致,没看到介绍是什么年代的。</p> <p class="ql-block">  据说佛右侧(西侧)为文殊菩萨,佛左侧(东侧)是普贤菩萨,因为没有狮子和大象作为标记,所以不确认。但三圣殿后的两阁,则是东为文殊、西为普贤。中间佛两侧立胁侍菩萨,据说佛坛背后还有韦驮天王,因栏杆阻挡无法看到。</p> <p class="ql-block">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  殿内西侧保存金代的两通碑碣,其中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尤为珍贵。这通金碑是南宋才子朱弁所撰,共计1076字,颜体写就,是善化寺仅有的最早的文字资料。这个朱弁是有故事的人,他是朱熹的叔祖父,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自荐为通问副使,与正使王伦出使金国西京(大同)探听徽宗、钦宗二帝下落。被金国扣留西京17年,其中有14年住在大普恩寺,直到宋金议和后才南归。朱弁留寺期间,应寺僧圆满大师之邀,为寺院的重修撰写了碑记,因朱弁居此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亲历了</span>寺院兴修始末,所以写的碑文不仅文采飞扬,而且记载详实,不仅是珍贵的文物资料,同样也是难得的书法妙品。碑文追溯了寺院的历史,说明了寺院被破坏急需修缮的情况,赞扬了圆满大师的功绩,也把自己十几年来在金国的所见所闻做了总结,言简意赅,透露出他渊博的学识。虽身处金国,但碑文上一句骄兵悍卒把金王朝穷兵黩武,金兵嚣张气焰跃然纸上,字里行间见证着他不畏强暴,敢于直抒胸怀的大无畏精神。虽然被囚禁失去自由,但朱变从未动摇过信念。他在大普恩寺居住期间,设馆教学,高尚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甚至有金国的贵族也将子弟送来读书。他对传播中原文化、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元1143年,金国与南宋议和,朱弁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正是有了圆满法师的坚韧不拔,让寺院重获新生,当年的重修也奠定了今天善化寺的基础和规模。也正是朱弁先生的不屈精神,让我们看到了900年前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如今,这块碑已经站立了800多年,堪称善化寺的“镇寺之宝”。</p> <p class="ql-block">  此碑除碑额以外,通篇碑文由孔固书写,颜体正楷,苍劲雄浑,极见功力。碑文落款处,在孔固的名字之前标有“中宪大夫、西京路都转运副使、上骑都尉、鲁县开国子”等一系列头衔,其中与大同相关的官职为“西京路都转运副使”,由此可知他当时在大同担任转运副使;此外还可知道他当过骑都尉,封地在鲁县。孔固也是由于曾在大同任官而得以和善化寺结缘,并为朱弁碑的建立作出贡献。由于他的书法非常出色,所以他的手笔也为善化寺和朱弁碑增添了光彩。</p> <p class="ql-block">  朱弁碑旁边的稍矮的一座碑为《金西京普恩寺重修释迦如来成道碑铭并序》碑,此碑立于1190年,刻碑的人是金代书法家党怀英,正文采用唐代王勃的骈文《释迦如来成道记》,王勃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那篇《滕王阁序》。</p> <p class="ql-block">  大殿内光线较为昏暗,看不清两侧的壁画的内容,朦胧中依然会感受到天上人间一派详和安宁的佛国景象。</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西南侧的普贤阁,原为辽代建筑,1953年修缮时发现的“贞元二年”题记成为确定其建造年代的关键依据。重檐九脊顶楼阁,高18米,面阔、进深均为三间,1953年曾落架重修。结构精巧,形制古朴,留有唐代楼阁遗风。内有普贤菩萨骑象坐像,周围墙壁上的壁画讲述普贤故事。与之相对的东面是与普贤阁结构形式完全相同的文殊阁,民国年间毁于火灾,仅存台基和柱础石。看介绍现在的楼阁是2008年按“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四原”原则复建的,我很疑惑“原材料”如何做到。</p> <p class="ql-block">  普贤阁一层门楣上挂着一块蓝底黄字的“普贤阁”匾,书者为颜真卿,颜真卿是唐代大书法家不可能为金代建筑这块匾,应该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墨迹集字而成。字体方严正大,骨力遒劲,丰腴雄浑,结体宽博。体现出“颜体”大气磅礴,气概凛然的特点。进入阁内,迎面是一尊头戴花冠,双手合十,一腿盘起,一腿自然下垂,坐在六齿白象身上的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壁画颜色鲜艳,年代不是很久。</p> <p class="ql-block">  文殊阁在维修没有开放,文殊阁一楼门楣上也悬着一块颜真卿墨迹的蓝底黄字“文殊阁”匾。以前曾多次进去过,记得阁内一楼正面塑头戴花冠,手捧如意,一腿盘起,一腿下垂,坐于青狮上的文殊菩萨像。文殊骑青狮,以示文殊智慧勇猛。</p> <p class="ql-block">  属于“八大辽构”之一的大雄宝殿,坐落在寺院后部高台之上。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是善化寺最大的殿宇。殿前有宽大的月台,左右设有钟鼓二亭。大殿高大宽敞,斗拱宏伟,檐出深远,屋顶斜度缓和,结构稳固庄严。三道壼门,从殿内看出去,能见到寺庙的其他建筑和大殿前的钟鼓亭,弧线非常好看。</p> <p class="ql-block">雄伟庄严,大唐风范</p> <p class="ql-block">  这个壼门很有伊斯兰风格。特意查了一下。原来壼门实际上就是佛教常用的佛龛,佛教建筑中能显示尊贵的入口之处一般都会采用壼门样式,如佛道帐、佛龛和佛堂,在宋代李诫所编的《营造法式》中写作“壶门”。</p> <p class="ql-block">  一脚踩进善化寺大雄宝殿,遍地感觉油油的,有一种黝黑的包浆感。巨大的开间,五尊大佛,法相庄严、凝重典雅、衣纹流畅,均需仰视,又震撼,又赞叹,而且浑身有一种肃然庄重到极致的感觉,会起鸡皮疙瘩。莲座下还有弟子、菩萨侍立。人在高大的殿堂和佛像面前,显得非常渺小。大殿顶上,只有正中间有一间平棋和一间藻井,其他的地方全部都露着梁架,这在古建筑术语中称为“彻上露明造”。大殿墙壁上的壁画是清代康熙年间所绘,大多被塑像遮挡,只能看到局部。</p> <p class="ql-block">佛法无边,普遍十方,非空非相,真如玄妙境</p> <p class="ql-block">慈悲于大,化道三千,无我无人,清净证虚空</p> <p class="ql-block">  大日如来头顶的八角藻井,正中为二龙戏珠,四个角为凤凰。</p> <p class="ql-block">  大殿所供五尊佛像和身边的胁侍菩萨、弟子,以及大殿东西两侧砖台之上分站两列的二十四诸天塑像,一共33尊,都是金代所塑。这些塑像历经近千年,仍然保存完好。特别是旁边的二十四诸天塑像,有3米多高,每个都有不同的表情和动作,神态各异,性格鲜明。</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诸天指的是二十四尊佛教的护法诸神,又可称为“诸天鬼神”。自古列十六天像,各有所主,以其有呵护佛法之功。后增日神、月神、娑竭龙王及阎摩罗王。后又将“天龙八部”之紧那罗王,及道教神祇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增入其中,最终形成二十四天。佛教中的诸天鬼神大多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和印度民间神祇。早期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至上、祭祀至上和天神至上。但佛教并不否认天神的存在,它把天神作为一切有情众生的一个组成部分。佛教在中国流传后,诸天鬼神又与中国的民间鬼神相结合。如关公变成了佛门的护法伽蓝,包青天和韩擒虎等做了阎罗王,这使得护法神的队伍更加壮大。各大庙宇大雄宝殿中的二十诸天被装扮成中国古代帝王将相和后妃贵妇的样子,已被中国化了。</p> <p class="ql-block">弹琵琶者为东方持国天王</p> <p class="ql-block">  这二十四诸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西边一列中的吉祥功德天。吉祥功德天按照中国佛教传说是鬼子母的女儿,这尊天女像非常美,她的美跟华严寺那尊胁侍菩萨的美不同,那一尊胁侍菩萨的美,带着一种离却人世的高高在上;而这一尊天女,却仿佛是邻家女儿,宛在人世间,看上去那么亲切。从不同的角度看,她的表情似乎也有不同。仔细看她微睁的双眸,仿佛含着两滴晶莹的泪珠,好像是对世间疾苦满含的悲悯。梁思成先生称其为“世间难觅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  一眼千年。我驻足盯着她的眼睛看了许久,仿佛周围所有声音都消失了,只剩自己和她,她的眼神里彷佛在诉说着千年的世间柔情。</p> <p class="ql-block">  东边一列与吉祥天女相对的位置,也是一位女性,叫鬼子母,顾名思义,她以前可不是什么好人,有五百个孩子,为了报前世被流产被人抛下的仇,天天吃小孩,佛陀为了点化她,带走了她的一个孩子,她心急如焚来像佛陀求助,佛陀劝她将心比心,鬼子母这才恍然大悟,放下屠刀,从此变成了保佑幼儿和孕妇的送子娘娘,<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为护法天王</span>。《天龙八部》里的叶二娘,就是以鬼子母为原型创作出来的。她的塑像看上去比较严厉,少一些亲近感。她们的衣着都很漂亮、飘逸,透着女性的美丽。这尊塑像刻画了鬼子母从残暴到善良的转变,左脚下的小像展示了她作恶时的形象,青面红发、狰狞可怖,与主像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  走出善化寺,五龙壁前在再次回望善化寺,感受特别的宁静,那是古老与现代交织出的独特氛围,每一名游客在这历经千年岁月仍满怀历史余温的古建中都可寻求到特别的心灵慰藉,找到属于自己的祥和宁静。山门前两只憨态可掬的石狮子,倒是跟门后的某个表情包刚好相配。 两侧的对联,则是由原大同市长耿彦波撰稿,艺术家韩美林亲手书写。对联为“九百年风云变幻宠辱不惊静观世变;七王朝岁月沧桑沉浮无意闲看人忙”,作者以900年寺院历史为轴线,展现了对朝代更迭与世事浮沉的超然态度。该联通过“静观”与”“闲看”的意象,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淡泊、从容的哲学思想。‌‌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造像艺术,善化寺都充分展现了辽金时代的奔放风采,也体现了游牧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历经千年的大同善化寺,静谧的矗立在城市西南角,等待着向每一位游客讲诉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大同这座城市是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名声在外的它是一座煤都,形成于2亿多年前的含煤层是大自然馈赠给大同的礼物,只是这件为国家能源安全起到压舱石作用的礼物背后,是以牺牲自然环境和生命健康为代价的,而这些只能由大同来承担。</p><p class="ql-block"> 云岗石窟是先人留给大同的礼物,尽管其直接带来的经济收入仅能以亿元计,但由其作为引擎启动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大同的支柱产业,这对急需转型的煤都来说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古城是耿彦波送给大同的礼物,最低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曾就读于山西大学中文系的耿彦波,可能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于一名文人,文人骨子里“修齐治平”的思想讲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与升官发财比起来,他可能更想像白苏筑堤那样青史留名。记得在华严寺的一个角落里,有一块以他名义设立的警示碑(罪己碑),看内容应该是因为大拆大建给相关部门写的检讨,迫于压力写个检讨在干实事的官员那里也不是新鲜事,新鲜的是他敢于把它公之于众,大有是非功过任人评说的架势。在华严寺和善化寺等古建的门楣上,有很多他编撰的对联,深具文采,从内容上来看,颇有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意味,这哪里是韬光养晦的传统官僚的样子,完全是一副古时大名士的做派。</p><p class="ql-block">(此图片来自网络:乾楼)</p> <p class="ql-block">  有专家说他拆真建假,缺乏差异美的仿古建筑透出一股假气,大量的居民外迁也让这里缺乏烟火气,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宁愿背负非议和诟病,与保护文物和弘扬文化这些政治正确的大旗比起来,他更关注的可能是如何让古城获得新生。专家们说的也许没错,但站在一旁指责总是很简单,真正的做成一件事却很难,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愿意且能做到这一点的官员还真不是很多。(图片为立于大同华严寺内的警示碑)</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古城的街头,各种宗教建筑不时的映入眼帘,没有细究,不知这些宗教是在什么时间,从什么地方,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span style="font-size:18px;">林徽因说:建筑是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和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思想意识与习俗风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经济的繁荣或衰落,对外战争或文化交流,和敌人入侵等都会给当时建筑留下痕迹。</span>从小受传统汉家正统史学观的影响,很少意识到一直被我们视为异族统治的北魏辽金其实也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这些民族作为统治者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通过基因的交汇和文化的融合,他们其实从未离开。</p> <p class="ql-block">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摄于善化寺西花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