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丽娃河畔的文脉长歌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的人文寻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丽娃河:流淌的史诗长卷</b></p><p class="ql-block"> 丽娃河是华东师大普陀校区的灵魂。这条1930年由实业家荣宗敬捐建的河流,曾倒映过丽娃栗妲村的欧式别墅,也见证过抗战烽火中师生划船迁校的悲壮。夏日柳丝垂落,夏雨岛的木桥静卧水面,桥上“岁月如歌,师恩似海”的刻痕与锦鲤相戏;秋深时,河畔银杏纷飞,丽虹桥的倒影与何应钦题名的石刻交织成水墨画卷。</p><p class="ql-block"> 河畔的思群堂是凝固的史诗。这座哥特式建筑为纪念首任校长王伯群而建,飞檐上的鸽子振翅欲飞,堂前百年香樟的年轮里,藏着大夏师生徒步千里迁校的足音。1946年复校时,马君武校长在此主持开学典礼的剪影,至今仍在雕花玻璃窗上若隐若现。</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前来求学的学子,漫步河畔,仿佛听见历史的回声,想象着战火中师生坚守教育的艰辛,感慨于今日校园的宁静。我在笔记中写道:“丽娃河的柔波里,流淌着教育的根基——唯有扎根历史,方能滋养未来。”</p><p class="ql-block">二、群贤堂:红砖里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 穿过华夏路,群贤堂的红砖墙如一本线装书。这座1930年落成的教学楼,曾迎来郭沫若讲授《资本论》、田汉排演《名优之死》。门廊四根科林斯柱顶的茛苕叶纹饰,与“自强不息”的校训匾额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 如今,教室里飘出诸多学子探寻学校历史的青春回响。外面细雨霏霏,我站在二楼窗前,嘴里低吟着《丽娃河》的诗篇;玻璃幕墙外,百年银杏与智能教育研究院的玻璃穹顶对话。我们坐在教室中,感受大师们授课的氛围,思考如何将文脉融入教育实践。四天待下来,我不禁感叹:“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提醒我们——教育是跨越时空的对话。”</p><p class="ql-block">三、三馆:科学精神的传承密码</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物理馆、地理馆、生物馆的青砖灰瓦间,藏着科学精神的密码。因学习时间太紧张,我只能查查资料了。据资料介绍,1954年建成的工字形建筑群,梁柱间的榫卯咬合着前辈“科学救国”的理想。生物馆标本室里,1930年代采集的蝴蝶标本仍在振翅,与AR技术还原的细胞分裂影像构成时空交响。</p><p class="ql-block"> 我不禁惊叹于先辈在艰苦条件下的求索,也对现代科技的应用深感震撼:“科学精神从不是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从显微镜下的细胞到云端的数据,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探索的初心。”</p><p class="ql-block">四、校史馆:档案中的永恒回响</p><p class="ql-block">几天来一直想去校史馆看看。可是因没有校园卡而不能进入。于是我只能求助资料介绍。</p><p class="ql-block"> 位于图书馆十层的校史馆,是打开记忆的月光宝盒。1924年大夏学生支持沪西工人运动的历史照片旁,陈列着吴亮平翻译《反杜林论》的手稿;商代甲骨与战国玉蝉在数字屏上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模型共舞,传统与现代在此交响。环形影厅里,1951年建校的黑白影像与2024年“大思政课”签约仪式的直播交替放映。可惜不能亲自欣赏了。有位老师说:“教育不是断代史,而是代代相传的火种。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需要传递这份温度。”</p><p class="ql-block"> 校训碑广场的黄昏最是动人。“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鎏金大字浸染暮色,很多人和我们一样在此驻足。不禁想起1935年大夏新村图书馆的煤油灯,或者想起1980年代河畔的学术沙龙,这是不同时空的求知者,在此完成精神的接力。</p><p class="ql-block">四、文脉觉醒:抬望眼,梦想起航</p><p class="ql-block"> 暮色中的群贤堂亮起灯火,校园内来来往往的学子手撑雨伞穿梭于厚重的古今建筑之间。这座承载142年教育理想的校园,既是历史航标,又是通向未来的渡口。当夏雨岛的夏夜响起《夜店》的话剧朗诵,当马克思主义学院亮起彻夜灯光,丽娃河的波涛里激荡着文明传承的旋律。</p><p class="ql-block"> 漫步华师大的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们教育生涯的宝贵财富。我写下了这段话:“走过丽娃河,才懂得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脉的延续——我们都是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在时光的咏叹调里续写华章。”</p> <p class="ql-block">日照市“名班主任工程”人选</p><p class="ql-block">聆听浦东中学孙晓青副校长《师生心理健康》讲座笔记</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 </p><p class="ql-block">1. 把握当下与校史文化</p><p class="ql-block">关键词:珍惜当下、浦东中学 1907 年创办、名人校友(王淦昌、蒋经国、蒋纬国)、民国教育基因、建筑文化。</p><p class="ql-block">教育启示:历史是最好的心理教材,用校史唤醒学生对“生命价值”与“时代责任”的认同。</p><p class="ql-block">2. 心理健康教育“两大抓手”</p><p class="ql-block">① 学习金字塔</p><p class="ql-block">被动:听-读-看(平均留存 5-30%)</p><p class="ql-block">主动:讨论-演练-教别人(留存 50-90%)</p><p class="ql-block"> ② 游戏化心理活动</p><p class="ql-block">破冰:手绘我心(画手印填信息)</p><p class="ql-block">连连看:两两配对激活多元思维</p><p class="ql-block">树叶生命卡:户外找“代表自己的树叶”并陈述理由</p><p class="ql-block"> 一分钟正念:体验时间流逝,训练专注力</p><p class="ql-block">3. 分学段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对策</p><p class="ql-block">幼儿园:形象动作思维、情绪外显——用绘本(例《发脾气大叫的妈妈》)做情绪管理启蒙。</p><p class="ql-block">小学:幼小分离焦虑、责任萌芽——家长写“成长日志”,培养坚持品质。</p><p class="ql-block">初中:青春期冲突、学业高压——班主任先稳自身情绪,再用“同伴+亲子”双线沟通。</p><p class="ql-block">高中:学科突变、升学焦虑——提前暑假衔接、政策解读、考后家庭关系修复。</p><p class="ql-block">4. 高效沟通公式</p><p class="ql-block">沟通 = 认同 + 赞美 + 转移 + 反问</p><p class="ql-block">案例:老师没收手机后与家长对话——先同理家长焦虑→肯定孩子优点→把话题转到“如何自律”→反问“咱们一起想想办法?”</p><p class="ql-block"> 倾听 4 要点:微笑、开放姿态、聚焦事实、设身处地。</p><p class="ql-block">5. 学习力系统工程</p><p class="ql-block">六大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情绪力。</p><p class="ql-block">习惯周期:60 天固化;用 SWOT 让学生把外部动机(高考)转化为内部使命(红色故事激发)。</p><p class="ql-block"> 时间管理:课堂 50′→5′正念训练;每天 7-9h 睡眠底线。</p><p class="ql-block">三、班主任自我提升清单 </p><p class="ql-block">1. 觉察盲区</p><p class="ql-block">倾听技巧不足</p><p class="ql-block">学段差异把握不精准</p><p class="ql-block">学习动机转化缺系统方法 </p><p class="ql-block">2. 培训收获</p><p class="ql-block">沟通:会背公式、会用案例</p><p class="ql-block">学段:手边有一张“各学段心理地图”</p><p class="ql-block">游戏:10 个可直接移植到班会的心理小游戏</p><p class="ql-block">效率:把“一分钟正念”嵌入早读前</p><p class="ql-block">3. 职业发展价值</p><p class="ql-block">教学质量:课程设计更科学、家校沟通更顺滑</p><p class="ql-block">竞争力:掌握最新心理教育理念,具备校本研修案例</p><p class="ql-block">资源库:50+ 游戏、绘本、正念脚本可共享</p><p class="ql-block">个人成长:养成“反思-实践-再反思”闭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把“心理关怀”做成看得见的游戏、听得进的沟通、摸得着的习惯,才能真正托举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博雅育人·百界共生——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班主任工作系统报告》笔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一、理念与目标 </p><p class="ql-block">1. 以“博雅教育”为核心,通过课程、文化与实践三维协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p><p class="ql-block">2. 班主任角色定位:既是课程设计者,又是文化营造者与成长赋能者。</p><p class="ql-block">二、课程育人体系 </p><p class="ql-block">1. 课程结构</p><p class="ql-block"> 1.1 法式大课程、博雅大课程、艺术、文学、科学、体育、语言等多元模块。</p><p class="ql-block"> 1.2 采用“大课程+小项目”方式,确保知识、能力与素养递进。 </p><p class="ql-block">2. 文学大课程实施路径</p><p class="ql-block"> 2.1 每周固定时段,班主任带领学生围绕文字演变、经典作家(辛弃疾、苏轼)、网络语言等主题深度学习。</p><p class="ql-block"> 2.2 校外“大咖”专题讲座→学生二次转化→学期成果累积数十份,形成“输入—加工—输出”闭环。</p><p class="ql-block"> 2.3 经典阅读与舞台演绎结合:分角色朗读、情境表演,实现从“无序打闹”到“沉浸经典”的行为转变。</p><p class="ql-block">三、文化育人举措 </p><p class="ql-block">1. 物理空间文化:让每一面墙“说话”,营造安全、尊重、激励和国家认同的学习场景。 </p><p class="ql-block">2. 心理支持文化:</p><p class="ql-block"> 2.1 引入阳光心理诗句、正念放松训练,降低焦虑。</p><p class="ql-block"> 2.2 班级公约民主共创,强化规则意识与合作精神。 </p><p class="ql-block">3. 成果展示文化:</p><p class="ql-block"> 3.1 “学习园地”张贴优秀作业与创意作品。</p><p class="ql-block"> 3.2 “魔法之星”平台开展科创、生涯、体育、阅读 PK,定期颁发“博雅之星”。</p><p class="ql-block">四、学生自主实践活动 </p><p class="ql-block">1. “世界文化之窗”项目制学习</p><p class="ql-block"> 1.1 学生利用校园自然资源(柚子、银杏叶)进行艺术创作并策展。</p><p class="ql-block"> 1.2 英语节、愚人节等主题黑板报由学生自主设计。</p><p class="ql-block"> 1.3 六年级升七年级衔接:以地理学科为核心打造“世界文化之称”。 </p><p class="ql-block">2. 班级擂台赛(六年级常态化特色课程)</p><p class="ql-block"> 2.1 每周推进,议题聚焦 AI 写作业、二次元影响等社会热点。</p><p class="ql-block"> 2.2 全员参与,训练倾听、思辨、表达与合作能力;学期末学生行为显著改变。 </p><p class="ql-block">五、阶段成果</p><p class="ql-block">上海市英语科技演讲赛:六年级学生包揽一、二、三等奖。</p><p class="ql-block">六、班主任工作反思与改进 </p><p class="ql-block">1. 学习动机:以社会实践(科研所参访等)替代单向讲授,让学生体悟“学习—职业—理想”的因果链。 </p><p class="ql-block">2. 教师成长:保持对新知识(AI 等)的开放态度,凸显人类思维的不可替代性。 </p><p class="ql-block">3. 班会课重构:</p><p class="ql-block"> 3.1 现状:周一第一节班会多为事务布置与学科讲解,效能低。</p><p class="ql-block"> 3.2 策略:主题化、情境化、辩论化,聚焦真实问题(早恋、网络信息辨析),激发思维碰撞。 </p><p class="ql-block">4. 赋能对话:班主任提供安全空间,引导学生对复杂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避免简单说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眭校长《从“区域普通校”到“全国文明校”——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成长路径报告》笔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学校概况 </p><p class="ql-block">1. 性质: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无高中部。 </p><p class="ql-block">2. 历史:2008 年建校,16 年间由区域普通校跃升为“全国文明校园”。 </p><p class="ql-block">二、校园空间与课程功能 </p><p class="ql-block">1. E 区五层专业室:集中承载特色小课程,通过微视频向校内外展示空间功能。 </p><p class="ql-block">2. 资金使用原则:把预算投向“离学生最近”的场域与资源,追求教育效能最大化。</p><p class="ql-block">三、优质学校的内涵界定 </p><p class="ql-block">1. 超越“唯分数”逻辑:在确保基本学业质量前提下,拒绝以牺牲师生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微幅成绩提升(如 69%→71%)。 </p><p class="ql-block">2. 核心使命:培养学生适应未来、成就自我、成为社会建设者所需的综合素养。</p><p class="ql-block">四、理想校园生态图景 </p><p class="ql-block">1. 引用《论语·先进》“莫春者……”描绘愿景:校园处处可见读书者、自主活动者,呈现宽松而专注的学习氛围。 </p><p class="ql-block">2. 放学及午休时段,操场仍充盈学生自发运动与探究,形成独特教育生态。</p><p class="ql-block">五、关键举措 </p><p class="ql-block">1. 学生观:像教儿童游泳一样,提供充分空间与容错环境,让学习自然发生。 </p><p class="ql-block">2. 教师支持:学校竭尽所能服务教师,教师方能竭尽所能服务学生。 </p><p class="ql-block">3. 成果示例:科研信息部刘老师指导学生拍摄的微电影,四人入围教育部赛事,我校占三席,彰显多元发展成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