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集埃武拉:葡萄牙的"博物馆城市"与世界文化遗产瑰宝

孙建平游记

<p class="ql-block">  5月25日我们10人从萍乡出发,开启了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世界遗产深度文化之旅,经过上海—阿姆斯特丹—巴塞罗那—马德里—托莱多—阿维拉—萨拉曼卡—波尔图—罗卡角——里斯本—埃武拉—塞维利亚—龙达—格拉纳达—米哈斯——塔里法—直布罗陀海峡—丹吉尔—舍夫沙万—沃鲁比利斯—菲斯—伊夫兰—梅尔祖卡—托德拉峡谷—瓦尔扎扎特—马拉喀什—卡萨布兰卡—巴黎—上海—萍乡回到了温暖的家,历时20 天,行程三万余公里。</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场横跨欧非大陆的史诗级文化探索——从西班牙的哥特式大教堂,到葡萄牙的大航海遗迹,再到摩洛哥的千年阿拉伯古城。20天,我发了60多条朋友圈,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每一处世界遗产的震撼瞬间。现在,将它们整理成这份深度游记,分集重温这场跨越时空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小视频:教堂的钟声</p> 埃武拉(Évora),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葡萄牙古城,宛如一颗镶嵌在阿连特茹平原上的明珠,以其跨越两千年的历史层次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建筑风格,向世人展示着伊比利亚半岛的辉煌过往。作为葡萄牙保存最完好的历史城市之一,埃武拉不仅见证了罗马帝国的扩张、摩尔人的统治、葡萄牙黄金时代的繁荣,更以其独特的"人骨教堂"和完整的古罗马遗迹闻名于世。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埃武拉时正好赶上每年6月举办的圣约翰节,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其中的埃武拉游行活动让游客一起参加,人人乐在其中。</p> <b>历史沿革:从罗马驻军到宗教文化中心</b> 埃武拉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纪年之初,当时罗马帝国将这片位于三条河流交汇处的高地选为军事驻地,命名为"里维拉利达斯•茹利奥"(Liberalitas Julia),成为卢西塔尼亚省重要的陆上活动中心。罗马人不仅在此修建了城墙、神庙和温泉浴池,还建造了长达19公里的高架引水渠,展现了帝国先进的工程技术。现今仍屹立在城市高处的狄安娜神殿遗址,以其14根雄伟的科林斯式石柱,成为葡萄牙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建筑遗迹,默默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埃武拉先后被西哥特人和摩尔人占领。公元715年,穆斯林完善了城市的防御系统,为这座古城注入了阿拉伯建筑风格的元素。1165年,在葡萄牙首位国王阿方索•恩里克斯的指挥下,"无畏勇士"吉拉尔多率军从摩尔人手中夺回埃武拉,这一事件被永久铭刻在城市中心的吉拉尔多广场上。从此,埃武拉成为葡萄牙独立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了其作为宗教与文化中心的黄金时代。 1385-1580年的阿维什王朝时期堪称埃武拉历史的巅峰。葡萄牙王室频繁驻跸于此,甚至超过在首都里斯本的停留时间。16世纪,随着葡萄牙海上帝国的扩张和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等海外领土的发现,埃武拉迎来了空前的繁荣。1537年修建的水渠、大量喷泉和宏伟建筑拔地而起,使埃武拉成为仅次于里斯本的葡萄牙第二大重要城市。1559年,在原有"圣灵学院"基础上建立的埃武拉大学更使这座城市成为知识与宗教启蒙的中心。 然而,盛极而衰是历史常态。18世纪耶稣会被解散后,埃武拉逐渐走向衰落;19世纪更被历史"遗忘"在阿连特茹地区。但正是这种"被遗忘"的状态,使得埃武拉的历史遗迹得以完好保存,避免了现代化改造的破坏。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埃武拉历史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肯定了其作为"博物馆城市"的独特价值。评委会特别指出,埃武拉的城市景观是理解葡萄牙建筑对巴西(如萨尔瓦多德巴伊亚历史中心)产生影响的独特场所。 <b>城市布局与建筑特色:多元风格的完美融合</b> 埃武拉的城市规划展现了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不同文明的智慧结晶。16世纪形成的放射状城市设计沿山丘顶部展开,在不规则布局的老城中心,多个广场作为规划轴线的起始点,将建筑群有机连接。这些轴线之间是由狭窄街道组成的道路网,大多数街道呈直线延伸,连接不同的建筑群体。三个连续的城防系统——罗马时期、中世纪以及17世纪沃邦式的城墙遗迹,层层护卫着这座千年古城。 漫步埃武拉街头,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装饰有上光花砖的白色房屋和16至18世纪建造的锻铁阳台,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对巴西的殖民时期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四周花园围绕的砖墙之间,具倾斜屋顶的低矮白粉房屋形成了统一的建筑整体,铸铁和花砖的运用更强化了这一特点。这种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的美学效果,使埃武拉成为里斯本1755年大地震后,葡萄牙黄金时代城市的典范。 宗教建筑是埃武拉最璀璨的文化明珠。始建于1186年的埃武拉大教堂(Catedral de Évora)是葡萄牙最大的中世纪教堂之一,其敦实的双塔钟楼外观更像一座堡垒,展现了罗马式与哥特式风格的完美融合。教堂正门装饰着14世纪雕刻的使徒造型,内部18世纪高耸的祭坛和大理石高台庄严肃穆,穹顶壁画则展现了阿连特茹地区的神学思想。沿着教堂楼梯登上屋顶,可以俯瞰整个埃武拉老城的壮丽风貌。 始建于1485年的沃伊奥斯修道院教堂(Igreja dos Lóios)则以墙壁上独特的蓝瓷砖装饰著称,这些瓷砖后来成为葡萄牙建筑的标志性元素。而圣布拉斯教堂则揉合了穆德哈尔风格和后期巴洛克风格,展示了不同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对话。这些风格各异的宗教建筑,从罗马式、哥特式到曼努埃尔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如同一部立体的建筑史教科书,记录着埃武拉作为宗教中心的辉煌过往。 世俗建筑同样精彩纷呈。埃武拉博物馆(Museu de Évora)前身是16世纪以前的王宫,其穹顶的精美壁画生动展现了城市的历史变迁。馆内收藏的16世纪佛兰德多联画屏和镶板画等艺术品,都是历史的最佳见证者。而建于1559年的埃斯皮里图大学(现埃武拉大学)建筑群,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见证了这座城市作为知识中心的地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埃武拉的城市供水系统。1531年至1537年间,国王若昂三世下令修建了延伸达9公里的高架引水渠,这项由设计里斯本贝伦塔的著名建筑师阿鲁达主持的工程如此宏伟,以至于被葡萄牙民族诗人卡蒙斯写入史诗《Os Lusíadas》中。这一工程不仅解决了城市供水问题,其壮丽的拱廊结构更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b>标志性景观:从人骨教堂到罗马神庙</b> 在埃武拉众多历史遗迹中,有几处景观因其独特性而成为城市象征,吸引着全球游客的目光。人骨教堂(Capela dos Ossos)无疑是其中最富盛名也最具争议的一处。作为圣弗朗西斯科教堂(Igreja de São Francisco)的一部分,这座建于1510年的小教堂因其内部装饰而令人震撼——从墙壁到柱子都由5000具人骨叠筑而成,整齐排列的肢骨和头颅构成了独特的"死亡艺术"。人骨教堂的出现与欧洲黑死病大流行和连续战争导致的大量死亡直接相关。当时埃武拉城有多达43座墓地,土地资源紧张成为重大社会问题。方济各会修士们想出将人骨作为建筑材料的主意,既解决了空间不足的难题,又通过这种震撼方式传达"人生苦短"的宗教训诫。教堂入口处刻着的警示语"Nós ossos que aqui estamos pelos vossos esperamos"(我们埋葬在这里的骨头,正等待着你们的加入)更强化了这一信息。<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与阴郁的人骨教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沐浴在阳光下的狄安娜神庙(Templo Romano)。这座建于公元1世纪的神庙遗址是葡萄牙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建筑,14根花岗岩柱子虽历经近两千年风雨侵蚀,依然庄严矗立。尽管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这座神庙确实供奉月亮女神狄安娜,但这一名称已被广泛接受。站在神庙遗址的高台上俯瞰埃武拉全景,红瓦白墙的房屋与远处阿连特茹平原的绿色构成一幅绝美画卷,令人不禁遥想罗马时期的城市盛况。 吉拉尔多广场(Praça do Geraldo)是埃武拉的城市心脏,八条主街呈放射状汇聚于此。广场以1165年从摩尔人手中收复城市的英雄吉拉尔多命名,中央的恩里基纳喷泉建于16世纪,八个喷泉口象征通往八个方向的街道。这个看似平静的广场却见证了葡萄牙历史上的血腥时刻——1483年,国王若昂二世在此亲自监斩了自己的表兄布拉干萨公爵费尔南多二世,展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如今,广场周边遍布咖啡馆和商店,成为游客感受埃武拉生活气息的最佳场所。 埃武拉大教堂不仅是宗教建筑杰作,还是一座拥有丰富藏品的博物馆。其精妙的回廊和教会收藏展示了天主教在葡萄牙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堂内18世纪的祭坛,镶嵌着黄金、白银和各种珍贵金属的工艺品,在光线照射下璀璨夺目。而教堂外墙的质朴厚重与内部的华丽精致形成强烈对比,恰如埃武拉这座城市外表平静、内里丰富的特质。 城市花园中的达•伽马纪念碑则提醒着游客埃武拉与葡萄牙大航海时代的关联。这位开辟印度航线的著名航海家曾在此居住,他的冒险精神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埃武拉这座城市的气质——虽深处内陆,却与葡萄牙的海洋帝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埃武拉于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认定基于两项重要标准:其一,埃武拉历史中心的城市景观是理解葡萄牙建筑对巴西影响的独特场所;其二,埃武拉展现了人类历史上重要阶段的建筑整体与城市景观的杰出范例。这一认定不仅确认了埃武拉作为文化遗产的全球重要性,也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国际层面的支持与监督。 埃武拉如同一部石砌的史书,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都在讲述着跨越两千年的文明故事。从罗马柱的庄严到人骨教堂的肃穆,从吉拉尔多广场的热闹到黛安娜公园的宁静,这座"博物馆城市"以多元的面貌向游客展示着历史的丰富性与连续性。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埃武拉的价值不仅在于单个建筑的艺术成就,更在于整个城市作为历史综合体的完整性。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在这里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和谐共存,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这种时空叠加的效果使埃武拉成为研究欧洲城市发展史的活标本。<br data-filtered="filtered">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来自江西萍乡</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