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昵称 阳光逸尘 编号 249678993</b></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同志"二字始终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它诞生于革命烽火,淬炼于战争年代,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超越血缘、阶级与地域的精神共鸣。当我们在《老战友诗刊》的组稿通知中重读这一称谓时,眼前浮现的不仅是历史的剪影,更能体察到对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刻省思。</p> <p class="ql-block"><b>一、革命淬炼的精神图腾</b></p><p class="ql-block"> "同志"一词的现代政治意涵,源自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早在春秋时期,《国语·晋语四》便有"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的记载,而真正赋予其阶级属性与革命内涵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纲明确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者,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将"同志"从传统士人阶层的精神共鸣,升华为无产阶级政党的身份标识。在革命年代,"同志"称谓构建起超越血缘的革命共同体。红军将士以"同志"互称,在雪山草地间传递着生死与共的信任;地下工作者凭借这一暗号,在白色恐怖中找到组织的庇护。毛泽东同志坚持让身边工作人员称自己为"同志",周恩来同志在重庆谈判时仍要求党内保持这一传统,皆因"同志"二字承载着"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种称谓背后的平等精神,在1965年中央专门发出的通知中被进一步强化:"党内一律称同志",使其成为抵制官僚主义的制度性安排。</p> <p class="ql-block"><b>二、浮名遮蔽下的精神困境</b></p><p class="ql-block"> 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同志"称谓的式微折射出深刻的社会变迁。当"老板"成为职场标配,"美女"泛滥为社交符号,"老师"异化为商业话术,这些称谓的背后是功利主义对人际关系的侵蚀。某基层干部坦言:"称呼平级为同志会被嘲笑,对领导更不敢轻易开口",这种心理折射出等级观念对平等精神的消解。更深层的危机在于称谓的符号化。"老板"暗示着资本主导的权力结构,"老大"裹挟着江湖义气的潜规则,"美女"将人的价值简化为外貌体征。这种称谓异化实质是"官本位"思想与消费主义合谋的结果:一方面,职务称呼强化了权力崇拜;另一方面,商业称谓将人异化为消费符号。正如某观察所揭示的,南方服务业中"老板"称呼的泛化,本质是将所有人纳入资本逻辑的评价体系。</p> <p class="ql-block"><b>三、超越浮名的精神回归</b></p><p class="ql-block">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同志"称谓的现代价值愈发彰显。政务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与群众互称"同志",消解了权力距离带来的心理隔阂;社区议事会中居民以"同志"相称,重建起平等协商的公共空间。这种称谓的回归,本质是对"以心魂映照心魂"的精神追求。从制度层面看,"同志"称谓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重申"党内一律称同志",正是通过称谓规范打破"官本位"思维,重塑"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某基层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上,党员们以"同志"身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种称谓的回归让组织生活重新焕发活力。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同志"称谓为现代社会提供了超越功利的精神坐标。当"专家"被污名化、"老师"被庸俗化时,"同志"所蕴含的志同道合、平等相待的精神,恰如地泉般滋润着日益干涸的人际关系。正如《人民日报》所言:"一声'同志',能打破阶层壁垒,让不同背景的人感受到尊重和平等"。</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称谓流转的时代,"同志"二字恰似穿透迷雾的星辰。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尊重不在于称谓的华丽,而在于精神的共鸣;真正的平等不在于形式的客套,而在于灵魂的相遇。当我们品读"浮名如戏终须散,唯有同心照古今"的深意时,既是对革命先辈的精神致敬,更是对当代社会的深情期许——愿"同志"称谓所承载的纯粹与真诚,如古莲绽放于新时代的精神土壤,照亮我们走向平等、团结与和谐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王永华,曾服役38载,深耕野战部队与边防一线。退休后致力于军旅题材创作。</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