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弦歌

若水(才苏)

<p class="ql-block">  为了习作,在友人的推荐下,近两年我在读汪曾祺的作品。汪曾祺曾是西南联大的学子,其笔下描绘的西南联大与昆明的市井生活,细腻而真实,令人神往。西南联大虽存世短暂,却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孕育出众多为国家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英才。因此,昆明之行,我格外期待能前往如今的云南师范大学——原西南联大旧址参观。然而行程匆匆,未能如愿。幸运的是,弥勒市保存着西南联大文学院与法商学院的旧址,并在原址上设立了展馆,让我得以圆梦,一窥那段烽火中的弦歌岁月。</p><p class="ql-block"> 站在弥勒市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旧址前,阳光透过古老的樟树枝叶,洒落在斑驳的墙面上,那些黑白照片中的场景仿佛被唤醒,重现眼前。这座由法国银行与哥胪士洋行改建的校舍,曾承载着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以笔为剑,以书为盾,守护着民族的文化命脉。参观完纪念馆,我深刻感受到,西南联大虽是一段短暂的历史,却是一种伟大精神。这种精神,穿越八十余载光阴,依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中,一张湘黔滇旅行团的路线图令我久久驻足。1938年,三百余名师生历时68天,徒步1600余公里,穿越湘西、贵州与滇东北的崇山峻岭,最终抵达昆明。这一壮举被誉为“世界教育史上的长征”。照片中,那些面容疲惫却目光坚定的青年学子,背着简单的行囊,在崎岖山路上艰难前行。解说员告诉我们,这次长征彻底改变了这些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对中国的认知——他们亲眼目睹了底层民众的疾苦,深切感受到国家的贫弱。从此,“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使命。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怀,正是当代青年学子最应继承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复原的铁皮教室,简陋的条件令人震撼。铁皮屋顶在雨中叮当作响,教授们不得不提高嗓门授课;窗户无玻璃,冬日寒风刺骨;实验设备匮乏,理工科学生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验证理论。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出震惊世界的学术成果。杨振宁、李政道对现代物理的兴趣在此萌芽;邓稼先、朱光亚等“两弹一星”元勋在此奠定坚实基础。纪念馆中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手迹,道出了联大精神的精髓——物质条件的匮乏无法禁锢思想的飞翔,越是艰难的环境,越能激发惊人的创造力。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但学术浮躁、急功近利之风盛行,联大师生在困境中坚守学术本真的态度,为现代知识分子树立了一面镜子。</p><p class="ql-block"> 最令我动容的是联大教授的群体肖像。冯友兰在炮火中完成《新理学》;闻一多一边教书一边投身民主运动;华罗庚在牛棚中完成数学巨著……这些学贯中西的大师,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选择与祖国共患难。纪念馆中展出的教授薪金表显示,他们的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许多人不得不兼职甚至变卖书籍衣物,却从未放弃教学与研究。梅贻琦“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名言,在联大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如今高校争建“大楼”成风,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普遍,联大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永远是人与精神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在“两弹一星”元勋专题展区,一个细节让我热泪盈眶——23位受表彰的科学家中,有8位出自西南联大。这些当年在铁皮教室中如饥似渴求知的青年,新中国成立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效力,隐姓埋名投身戈壁荒漠。邓稼先临终前对妻子说“不要让国家花太多钱”;郭永怀在飞机失事前用身体保护绝密文件……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奉献。纪念馆结尾处“刚毅坚卓”四个大字熠熠生辉,这不只是联大的校训,更应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坐标。</p> <p class="ql-block">  走出纪念馆,夕阳为旧址建筑镀上一层金色。八十多年过去,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联大精神历久弥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虽不用徒步穿越烽火,但仍需以“长征”的精神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虽不必在铁皮屋中苦读,但仍需保持对知识的纯粹追求;虽不会面临生死抉择,但仍需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西南联大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的灵魂;大学的使命不仅是培养专才,更是传承文明。</p> <p class="ql-block">  回望那段烽火弦歌的岁月,联大师生用生命书写的答卷,至今仍在为我们提供着精神的养分。在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重温联大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启迪。正如纪念馆结束语所说:“联大虽已随时光远去,但其精神仍在激励后人。”这种精神,将永远照亮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