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探亲来到加拿大BC省大温哥华地区的列治文。七月上旬,虽说已到盛夏时节,可这儿的最高气温仍在25℃以下,丝毫没有“酷暑”的影子。5日是周六,一个休息不上班的日子。天气很好,无风无雨,也没有骄阳。儿子媳妇决定带两个孩子来个紧凑的半日游,去周边接触接触大自然。我和老伴也跟着去散散心,呼吸呼吸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p> <p class="ql-block"> 加拿大家庭出游,基本上都是自驾游,我们也不例外。从列治文出发,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位于哈里森湖(Harrison Lake)南端的哈里森温泉镇( Harrison Hot Springs)。哈里森湖是加拿大海岸山脉中的最大湖泊,南北走向,长60公里,宽9公里,面积250平方公里,躲藏在崇山茂林之中。哈里森温泉镇一带本是原住民Sts’ailes的家园,他们世代在这里休养生息。1850年淘金者发现这儿地热温泉,引起人们的注意,随后逐渐发展为温泉度假胜地,现建有哈里森温泉度假村。</p> <p class="ql-block"> 人们到哈里森温泉镇游玩当然首选泡温泉,我们没有从众,一是因为没有泡温泉的时间;二是儿子的旅游理念是追求新奇,不盲从“热门”;再说这次出行目的是接触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所以就到了以山岭森林为主的东区。</p> <p class="ql-block"> 和加拿大绝大多数自然景区一样,这儿没有管理人员,游人自行游览,当然也无“门票”一说。入口处一侧竖有景区指示牌,最上面是通栏大字“Welcome the East Sector Lands(欢迎来到东区)”,看来,景区对旅游者还是挺热情的。</p> <p class="ql-block"> 指示牌正中游览图告诉我们,有3条游览路线:缰绳步道(Bridle Trail)、精神步道(Spirit Trail Loop)和纪念步道(Memorial Trail)。我们选择了离景区入口最近、路程仅1公里的精神步道游览,这也是景区最有特色的游览路线。沿途许多树木上嵌有各式各样的陶土面具,主要是人,也有虫豸和其他事物。指示牌上写道:“这条小径上看到的陶土面具是由一位当地艺术家创作的,他于2007年带着他的狗在这片树林里散步。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步行者评论说这片树林似乎被施了魔法,而且它们都有各自的个性,这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很快,像树木一样独特的面具开始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家沿着小径添加了越来越多的面具,这些面具可能会增强小径原有的精神感。寻找一圈戴着面具的树木,找到适合静思的理想地点。”</p> <p class="ql-block"> 哈里森温泉镇的树木和列治文一样,特别有生气。按照我们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现在已是小暑,正值盛夏,可这儿的树木还像春天一样,依旧嫩绿可人。我们沿着小径行进,一边享受着充盈草木清香的空气,一边寻找、欣赏、拍摄树上的面具——其实,根本不用寻找,戴着面具的树比比皆是。有时兴起,也和面具合个影。孙儿兴致最高,手舞足蹈,时而借助爸爸保护,在裸露的树根上走“独木桥”,时而不忘跟姐姐嬉闹嬉闹。</p> <p class="ql-block"> 我端详着这些形态各异、活灵活现的面具 ,揣摩着那位艺术家欲表现的“精神”。介绍文字没有说艺术家的身份,不知他是否属于原住民家族。人脸面具或和善或严厉,或常态或谲异,是否来自原住民的原始宗教信仰或古老传说?栩栩如生的虫豸造型是取自本地特有种群,还是蕴含着某种特殊的寓意?“精神步道”传递的又是怎样的文化信息?看看想想,想想看看,似乎明白了点什么,又似乎什么都不明白。萦绕心间的是对那位不知姓名的艺术家的执着精神和独特艺术创造力的钦佩。</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游玩景点是位于霍普(Hope)镇附近的冒险公园(Adventure Park)。公园冠名“冒险”,据介绍,是缘于公园北端的碎石坡,数千年来,那里常有巨大的岩石坠落。景区原是斯卡瓦卢克原住民的传统领地,2018年9月才开放为公园。指示牌正中三排大写字母的英语就以原住民的口气写道:“WELCOME TO THE PLAYGROUND OF OUR ANCESTORS(欢迎来到我们祖先的游乐场)。” 紧挨着的小字英语译成汉语意思是:“在这里,森林精灵和祖先们分享坚韧的故事,引导您走向光明之路。”</p> <p class="ql-block"> 公园依山而建,有4000米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还有一个自行车技能园。山顶有观景台,可鸟瞰附近景致。山脚公园入口处不远有一个9万平方英尺的游乐场及配套设施,这可是孩子们最欢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游览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自行车技能园不大,就在离入园处不远的地方,松散树木中的环形道路故意修得高低起伏,以考验游客的骑车技能。</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想有个练车技的伙伴,可以找不远处的那个提着自行车的巨人(或许是传说中的大脚怪)。</p> <p class="ql-block"> 这儿野生动物丰富,游览图上特别标识的就有棕熊、白头鹰。园中有两条小河道,是鲑鱼(三文鱼)洄游通道。原住民很重视与野生动物的关系,公园特别注重彰显这一点。前面曾提到的景区指示牌,上面浅黄底色方框里就有这么一段文字,译成汉语是:“传统的哈尔盖梅莱姆心跳迎宾歌 我们的鼓由鹿皮制成,代表着我们人民的心跳。这首歌是一首祈祷歌,祈求我们保持谦卑,并感谢我们身边的四足动物:因为它们没有我们也能生存,但我们没有它们就无法生存。心跳迎宾歌让我们保持联系,并鼓励我们谦卑前行。”景区入口醒目的位置处有棕熊母子雕塑。我们游览过程中还发现多处白头鹰的雕塑,或全身,或以鹰头形式嵌在树上。</p> <p class="ql-block"> 散落在公园里的雕像,叙述着古老的故事。进入公园没走多远,埃耶斯莱克•洛基•拉罗克(E'yles'lek Rocky LaRock)的雕塑《食人女(Cannibal Woman)》就俘虏了我们的视线。指示牌上说:“我是Th'Öwxeya,有人叫我食人女或蚊女。我来自sxwoxwiyám时代。┅┅如果你看看我的篮子,就会发现里面装满了孩子。就像蚊子一样,我在太阳下山后出来,寻找那些还没有回家的孩子。”真是一个可怕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吹风人(Blowing Man)》也是埃耶斯莱克•洛基•拉罗克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雕塑下面的说明文字用自叙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这件艺术品创作灵感来自一处山崖,那里常刮大风:“我是佩波特•斯维耶克,也被称为吹风人。你可以看到我在雷恩的家乡提特姆特阿梅克斯山的悬崖上吹风,就在西边。要看到我,请寻找一个像男人形状的悬崖,他扬着下巴,噘着嘴,好像在吹风。”“我吹的风如此强烈,以至于他们把曾经位于红宝石溪河口上游的古老村庄,命名为斯波佩特斯,意思是总是刮风。”我注视着这件雕塑,怎么越看越觉得这个吹风人的嘴及连带的面颊极像三文鱼,它的额头和鼻子让人联想到棕熊,而它的眼睛酷似白头鹰,是不是原住民的野生动物情怀也启示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p> <p class="ql-block"> 2021年加拿大发生一件震惊世界的事:多地原住民寄宿学校旧址附近发现惨死的原住民儿童遗骸。白人殖民者到达加拿大后,实施对原住民的同化政策,1831年起陆续在各地建立所谓的寄宿学校,强行把原住民的孩子从父母身边抢到寄宿学校,集中进行奴化教育。这样的学校居然延续到1996年!据统计,至少有15万原住民孩子被投进寄宿学校,众多的孩子在那儿遭虐待至死。加拿大历史上最黑暗最可耻的一页暴露后,激起全球有良知人们的一致谴责。现在加拿大许多地方,特别是原住民聚居地都建有纪念遇难原住民儿童的场所。冒险公园里也有一处,设在半山腰一块稍大的空地上,两块纪念牌固定在场边树上,一块悲痛地控诉道:“孩子们 那些没能回家的人 从2021年坎卢普斯印第安寄宿学校开始,大约30个寄宿学校遗址发现了集体坟墓,这让许多人感到震惊和不安,土著社会一直在哀悼那些没能回家的亲人。据估计,多达6000名儿童在学校丧生;截止2022年,已确认死亡人数超过4100人,而且随着更多坟墓的发现,这一数字还在继续攀升。”</p> <p class="ql-block"> 另一块纪念牌则对加拿大政府和天主教会对这件事的暧昧态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承认伤害 多年来,联邦政府和经营学校的教会拒绝承认或解决他们造成的伤害。直到2008年,总理斯蒂芬•哈珀才向以前的学生发表议会道歉,称:‘我们认识到同化政策是错误的,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在我们国家没有立足之地。’虽然教皇方济各确实代表天主教徒发表了道歉,但一些人拒绝了2022年的声明,称其没有承认教会在机构虐待中扮演的角色,只承认个人犯下的行为。他也没有讨论教会将采取的任何行动来治愈伤口。对许多其他人来说,这被视为新篇章的开始,希望行动能够言出必行。”</p> <p class="ql-block"> 有一首小诗用原住民儿童亡灵的口吻叙述人们的悲伤、怀念和期盼:“一个小小的声音飘荡着,现在,他们终于找到我们了。不要停下来,把我们都带回家,把我们都找到。”冒险公园纪念原住民遇难儿童场所要体现的正是这首小诗所表达的意思:继续寻找遇难儿童的遗骸,带他们回家;以此为警戒,采取实际行动治愈伤口,确保现今原住民的孩子能生活在父母身边,享受幸福。纪念场所的安排都围绕着这一理念。场边竖有萨斯凯特斯雕塑,指示牌写道:“萨斯凯特斯是斯夸瓦族人的亲戚,也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萨斯凯特斯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出现;当我们需要力量或能力来度过难关时,他就在那里。如果你有幸见到他,这是一个强大的预兆。你可以向萨斯凯特斯祈求;请他在困难时期给予你力量。他在这里帮助我们前进。”我凝视着这个显得很有力量的萨斯凯特斯,内心也盼望他能帮助所有的原住民儿童亡灵,让他们被发现,让他们回家。</p> <p class="ql-block"> 萨斯凯特斯雕塑右手边树上还挂有许多细木条制作的小灯笼,大概是用来引导原住民遇难儿童亡灵回家的。</p> <p class="ql-block"> 纪念场地的中央是纪念木架,两个平铺的木板制作的十字架用立柱分层连接,木板上放置许多小山石,这是人们响应旁边指示牌号召放置的。指示牌上的文字表达了这样的愿望:不要忘了“那些被盗的孩子”及“那些幸存者”,“让这段共同的历史铭记于心”,“认识到它以多种方式持续影响着我们所有的人”。建议人们放置石头“庆祝这一代由原住民家庭抚养长大的原住民儿童”。</p> <p class="ql-block"> 纪念木架上的石头大都写有放置者的留言。</p> <p class="ql-block"> 我利用手机上装的翻译软件翻译几块石头上的留言:</p> <p class="ql-block"> 冒险公园的山路前面一段比较平,过了第一条三文鱼洄游小河道的小桥后,路便变得险陡起来,我右膝做过关节置换手术,走路还不够麻利,于是便“望险兴叹”,止步不前。老伴也留下来陪我,两个孩子则跟着爸爸妈妈雄赳赳气昂昂继续前行,欲到山顶观景台饱览周遭风光。</p> <p class="ql-block"> 从山顶下来,孙儿意犹未足,见到游乐场,欢欣雀跃起来,跑去攀绳墙,爬障碍杆,荡滑轮,过了一把瘾。</p> <p class="ql-block"> 游玩的第三站,也是最后一站,是位于霍普镇 (Hope)以东10公里处的奥赛罗五重隧道( Othello Quintette Tunnels)。它本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建造的单线铁路隧道,穿越坚固的花岗岩山体,在峡谷悬崖间延伸。隧道共五段,这也是隧道名称中含有“五重(quintette)”一词的缘由,隧洞之间由栈桥或山路相连。由于是修建在崇山峻岭、急流峡谷之中,大型机械进不来,所以隧道完全是靠人工开凿的,其工程之艰难可想而知。隧道入口处竖有指示牌,绘有隧道地图,介绍修筑情况。</p> <p class="ql-block"> 隧道起名“奥赛罗(Othell)”,据说是出于设计师对莎士比亚戏剧,尤其是悲剧《奥赛罗》的喜爱。1916年隧道修成通车(另有资料说1951年才最后完工),可是因山岩滑坡、地表冲刷等原因,1959年就被迫停止运营。耗费巨大,使用短促,这隧道竟和它得名的《奥赛罗》一样,也成了“悲剧”!</p> <p class="ql-block"> 1986年高贵哈拉峡谷省立公园(Coquihalla Canyon Provincial Park)开园,奥赛罗隧道遂成为公园著名景点之一,旧的铁轨已被拆除,地面也作了一些整修,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很多年前我们曾到过这里,这次算是重游。当然,对小孙儿来说,却是第一次 ,因为我们上次来,他还没有出生呢。</p> <p class="ql-block"> 虽说是重游,但险峻的山势,急遄的峡流,幽暗的隧道还是激起了我们的游兴。</p> <p class="ql-block"> 从停车场到隧道口一段路倒很平坦,沿途树木郁郁葱葱,一旁一二十米的落差下,清澈的峡流与道路遥遥相伴。我们随着三三两两的游客人群,顺路前行,时不时停下脚步,以峡流为背景,来张纪行照。年轻胆大的游客还无路趟路,从陡坡下到峡滩,戏水为乐。</p> <p class="ql-block"> 峡流中一块巨石极似乌龟,碧绿的遄流只能淹没它的脚背。我们远眺这只“乌龟”,仿佛它正慢条斯理地向我们爬来,莫非意欲为我们游隧道当向导?</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来到隧道口,抬头难见其顶的峭壁突兀眼前,黑黝黝的隧洞正在欢迎我们的造访。</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上次来有三段隧道可以游览,现在第三段被封了,只有两段供游览。第一段稍长,进去之后一片漆黑,只能见到远处洞口的微弱光亮,地面虽经过整修,但仍然坑洼不平。时而有山泉水从隧洞顶滴落下来,给地面添加了几汪积水。孙儿出游前就在家里做了“功课”,预备了手电筒,现在真排上了用场,他怕我们年老眼花,黑暗中看不清道,便紧紧地伴随在我们身边,用手电筒为我们照路,还时不时提醒我们注意脚下的水洼。</p> <p class="ql-block"> 第一段隧道和第二段隧道之间,以栈桥相连。站在桥上,两侧上下望去,只见峭壁耸立,峡流喧豗。感大自然之威力,想隧道工程之壮举,游客至此,莫不慨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第二段、第三段隧道以砂石步道相连,第三段隧道不开放,我们遂站在步道上,回首以第二隧道洞口为背景拍照,远处第一段隧道洞口隐约可见。</p> <p class="ql-block"> 游罢第二段隧道,转身返回,站在与第一段隧道相连的栈桥上,只见第一段隧道一边紧贴着厚重山体,一边离悬崖仅数米。崖外峡谷深深,水流遄急,树木顽强挺立,尽展葱绿身材。蓝天白云也不甘寂寞,从空隙中露出脸来,和游客打招呼。我们在此拍照合影,给这次紧凑的半日游画上完美的句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