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复旦园 细品百廿史(下篇)

一舟(郑永津)

<p class="ql-block">美篇名:一舟(郑永津)</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84027</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迎来120周年校庆之际,复旦大学再添文化新地标——“一源六馆”。它被称之为“复旦校区的起源之所,复旦精神的溯源地。”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相辉堂、相伯堂、间公堂、奕住堂……静卧在晨光里,串联起时光的线索。脚下的砖石,仿佛镌刻着百廿史的密码。驻足于此,便能感知六馆环绕的格局里,那些散落在岁月中的故事,正从不同维度聚拢,等待着被一一解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艺术馆的玻璃幕墙映着天光,缓缓推门而入,墨香与油彩的气息相交织。‌首展“日月复光华”‌,以“重山复水”“复其见天地之心”“万物以复”“一阳来复”四个单元展开,探讨传统与当代、人与自然、科技与艺术的跨界议题。展览融合绘画、装置、行为艺术等多种形式,与当代先锋实验形成跨时空对话。笔触与光影间,看得见学术之外的诗意,更藏着复旦兼容并蓄的气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博物馆的100号展厅(相伯堂)里,正举办“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溯源”特展。展览以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为主线,分为人类起源、文明曙光、古国时代三部分,涵盖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及五千多年文明史。展品包括石器、陶器、玉器等140余件文物,其中50余件为近年考古新发现且首次公开展出‌。每一件展品的陈列,仿佛在诉说着中华文明与复旦文脉的绵长联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博物馆200号展厅(简公堂),正在举办“为了民族的解放与进步——革命文物中的复旦和复旦人”展览。于右任所创办的《民呼日报》报社名片、五四时期上海学生联合会复旦分会印发的“泣告同胞速救中国”传单、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148件(套)珍贵文物与文献,展现了复旦人在近代救亡图存中的担当。那种英勇不屈的精神仿佛就在眼前,令我肃然起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校史馆(奕住堂),按时间轴线划分‌肇创沪滨‌、崛起江南、部校调整、改革腾飞等四大展区,展陈面积达966平方米,收藏1000余件珍贵校史文物。展馆长廊如时光隧道,从马相伯先生创办震旦学院的初心,到抗战时期内迁的颠沛,再到如今跻身世界一流的步履,每一帧画面都浸透着坚韧与求索。百廿年的风雨兼程,都化作了墙上那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科技成果馆里,聚焦展示复旦大学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成果,通过实物、模型、文献等载体,反映学校在学科建设、科研突破等方面的进展。从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模型,到芯片研发的最新成果,玻璃展柜中的每一件实物、每一组数据,都凝结着复旦人“求实创新”的追求。屏幕上滚动的科研突破时间轴,与窗外年轻学子匆匆的身影重叠,让人读懂复旦对国家科技发展的深沉担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移步复旦“玖园”,先参观《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此处原为陈望道的旧居,它以“信仰”为主题,一楼以“宣言中译、信仰之源”为主题,二至三楼复原起居室和书房原貌。书桌上的砚台似有余墨,旁边那沾着墨汁的粽子,仿佛诉说着“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往事。泛黄的译稿复印件上,字迹遒劲有力,似乎能听见译者伏案时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信仰的火种在此永远明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毗邻的苏步青旧居,以“爱国”为主题,通过实物展品与多媒体技术系统展示他的数学成就与教育贡献‌。旧居还原了其历史生活场景,墙上的照片留存着苏步青在讲台演算、田间调研的镜头。展柜中那本写满批注的微分几何讲义,字里行间既有对学术的严谨,更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赤诚。台灯下的手稿,数学公式与爱国词句交相辉映,勾勒出学者最动人的精神坐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谈家桢(陈建功)旧居,它以“科学”为主题,聚焦他俩的学术成就及科学报国精神。旧居内设有 DNA双螺旋模型展厅,展示遗传学研究对人类的影响,同时陈列“小行星命名”纪念展厅。玻璃柜里的显微镜镜片仍闪着微光,仿佛能看见教授俯身观察细胞的专注神情。书房里的书信手稿,既有对科研难题的探讨,更有对青年学子的殷切嘱托,让科学的薪火在此代代相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踏寻复旦园,像翻开一部厚重的典籍,字里行间都是百年学府的魂魄。那些泛黄的史料里藏着初心,前沿的成果中跃动着创新,斑驳的砖墙下沉淀着风骨……都在诉说着复旦人特有的品质与精神。复旦师生们的热忱与执着,如同空气里的养分,浸润着每一个参访者的心灵。离开时,雨后放晴,心情愉悦了许多。我感觉,那些触摸到的精神力量,已悄然成为行囊里的光,照亮前行之路。‌</span></p> 欢迎来访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