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为炬,照破山河——读《心之力》有感

总编若欣

<p class="ql-block">以心为炬,照破山河</p><p class="ql-block">——读《心之力》有感</p><p class="ql-block">作者:总编若欣(微信号shuixianzi66)</p><p class="ql-block">朗诵:优秀主播阿丽、雪峰总监</p> <p class="ql-block">当青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教室写下“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时,他笔下奔涌的不仅是少年意气,更是一种穿透时空的精神力量。这篇被杨昌济先生打了105分的《心之力》,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近代中国黑暗的天幕,更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叩击着每一个渴望觉醒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山河破碎、风雨如晦的年代,毛泽东以24岁的年纪,以笔为剑,刺破了旧时代的重重迷雾。他在文中痛陈“国人于邪魔强盗阴险心力渗透、攻击治下,渐渐失忆,泱泱中华众生却败于甘愿自卑沉沦、散弱”,直指封建礼教的腐朽与国民精神的萎靡。但他并未止步于批判,而是以“心力变新、强健者首应破除封建、官僚之愚昧邪道”的呐喊,为民族复兴指明了精神重建的方向。这种将个人心志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担当,让《心之力》超越了普通作文的范畴,成为振聋发聩的时代宣言。</p> <p class="ql-block">文章最震撼人心之处,在于其对精神力量的深刻洞察。毛泽东认为“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将“心”视为万物本源和变革动力。这种唯心主义的表述,在青年毛泽东笔下却焕发出惊人的现实力量。他主张“确立伟志,发其动力,奋发踔历,摧陷廓清,一往无前”,这种以心驭力、以志铸魂的思想,与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传统一脉相承,更在日后的革命实践中升华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从秋收起义的星火燎原到万里长征的艰难跋涉,从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到新中国的开国大典,毛泽东始终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人心、引领方向,印证了《心之力》中“精神一到,何事不成”的预言。</p> <p class="ql-block">在当今时代,《心之力》的价值愈发凸显。当科技进步带来物质丰裕却也催生精神迷茫,当全球化浪潮下文化碰撞日益激烈,我们更需要从这篇文章中汲取力量。正如光明网所言:“永不止息的‘奔跑’,改写了一部不忍卒读的苦难史,也铸就了一部辉煌壮丽的奋斗史。”从脱贫攻坚的战线上无数党员干部的日夜坚守,到科技创新领域科研人员的攻坚克难,处处都闪耀着“心之力”的光芒。这种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上披荆斩棘的利器,也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p> <p class="ql-block">然而,《心之力》的启示远不止于此。毛泽东在文中强调“夫中华悠悠古国,人文始祖,之所以为万国文明正义道德之始作俑者,实为尘世诸国中最致力于人类自身与天地万物间精神相互养塑者也”,揭示了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这种“天下为公”的精神境界,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这种源自中华文明深处的和平基因,与《心之力》中“御敌难成”的警示形成鲜明对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为万世开太平”的天下情怀。</p> <p class="ql-block">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读《心之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伟人的思想萌芽,更是一个民族精神觉醒的缩影。从“师夷之长以制夷”的探索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为指引,将《心之力》中的精神内核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动能。正如党史专家所言:“毛泽东思想的时代价值缘于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精髓,至今仍在指导我们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社会进步。</p> <p class="ql-block">“心有惊雷,生而不凡。”《心之力》不仅是毛泽东青年时代的精神画像,更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启示录。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外在的物质,而在于内心的觉醒;真正的强大不在于一时的胜负,而在于精神的永恒。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当以《心之力》为炬,照亮前行的道路,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