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巴黎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在银川西郊的西夏王陵,是党项王朝留给后世的最后语言——它没有雄壮宫殿的遗存,也没有史书万卷的记述,有的只是九座帝王陵和一百多座陪葬墓,在风沙中倾诉千年的沉寂。</p> <p class="ql-block"> 西夏王陵的形制,既不似唐宋帝陵的规整雄伟,也不同于草原民族的简约灵塚。那塔状的封土冢,在落日余晖中泛出金色,像一座座被岁月遗忘的祭坛。它们高约20多米,外壁由夯土筑成,历经风雨剥蚀,呈现出独特的层叠肌理。</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帝王的归处,是党项王朝的荣光之地。从李元昊开始,这个曾在大漠和宋夏之间横空出世的民族,在此建起他们独有的帝陵体系。不同于汉族“陵前祠、陵后冢”的格式,西夏帝陵往往将宫殿、祭祀与墓葬功能合而为一,前区为陵园建筑群,后区是主冢与陪冢,既象征神权,也体现了他们融合佛教与本民族信仰的世界观。</p> <p class="ql-block"> 西夏亡于1227年,正是成吉思汗西征之年。蒙古军对西夏实施了极端的“文化灭绝”政策:书籍焚毁,族人屠戮。因而在后来的元明史籍中,西夏成为一个“沉默的帝国”。史学界甚至称它为“没有史书的朝代”。</p><p class="ql-block"> 幸运的是,西夏王陵并未随记忆一同湮没。随着20世纪以来的持续考古发掘,尤其是西夏文字的破译与文物的出土,这个帝国的面貌才逐渐清晰。出土的西夏文碑、西夏文砖,成为解读党项文明的关键钥匙。那神秘的“方折体”文字,像从时间迷宫中走出的幽灵,重新在黄土中开口说话。</p> <p class="ql-block"> 西夏王陵早已进入中国的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和贺兰山岩画、西夏碑等共同构成“西夏文化遗产系列”。这意味着,西夏王陵不仅属于宁夏,更属于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 然而,申遗之路并不平坦。黄土高原的风沙、极端气候与有限的考古进度,成为保护的瓶颈。如何在保持其原貌与神秘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利用,是一个需要智慧与耐心的世纪命题。</p><p class="ql-block">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近这里:学者在解读断裂的历史,游客在封冢间驻足沉思,年轻人则在数字博物馆中“复活”西夏文明。那些沉睡千年的帝王,也仿佛在听见人间新的呼唤。</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站在西夏王陵的封土冢前,望着苍茫的贺兰山和脚下流沙,你会明白:这里不仅是帝王的归处,更是一种文化的残响。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可以在史书中被抹去,但只要有石、有土、有文物,它就仍旧活着。</p><p class="ql-block"> 西夏王陵是一座“失语的图腾”,等待着世界倾听,而今终于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配图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