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盛典再回首——我的青岛二中(初中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百年二中庆盛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6月22日在青岛东部奥林匹克旗阵广场,几千名青岛二中人(校友老师 家属)欢声笑语齐相聚 ,在潮起潮落海涛拍岸的喧嚣声中,在碧空如洗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我们齐声高歌《青岛二中校歌》,共同庆祝我们的母校——青岛二中百年华诞。1970至1975年,我在青岛二中读初中和高中。这五年在老师们的辛勤培养下,我不仅学到了各科的文化知识,更是奠定了我的世界观的基础。每每想起当年书声琅琅的校园生活 ,仍能感到思绪万千历历在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入学伊始去拉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1970年冬进入青岛二中初中,当时是政治统帅一切的`文革`中期,但二中的教学秩序还比较正常。我被分到初中一连一排(文革期间班级名称军事化,初中共14个班,1—7班编为一连,8—14班编为2连,拉练结束后,又从江苏路小学分来3个班),我的班主任是初中一连连长兼教地理的刘贤德老师,.和教数学的李基娟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的教室位于二中主教学楼四楼右侧两间菱形的串间内,这幢教学楼是二中标志性建筑,它的建筑布局中间是一个圆柱形的,两边呈前伸的菱形布局,我想从高空鸟瞰这建筑象两翼前伸的凌空雄鹰,当初的建筑设计者是否有此寓意不得而知。以后青岛二中的莘莘学子都以此教学楼为背景摄影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太小`经历了'十年文革' 最为混乱的前期,凉风习习的太平路也失去了往日的安逸,昔日书声琅琅的校园也放不下一个安静的课桌。我告别`太小`时 。最为骄傲自豪的学习成绩就是背过了毛主席公开发表的所有诗词,背过毛主席的`老三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刚进入青岛二中时,颇有点少年书生的意气 ,我懵懂地写了一个十六划入团申请书(我当时叫王偉共十六划)投入到二中信箱里。以后我妈妈去学校开家长会老师还提到此事。我才告诉妈妈那是我写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毛主席根据反帝防修的国际局势发出部队要拉练,不要当老爷兵的号召。青岛二中雷厉风行响应毛主席号召,组织全校师生北上大拉练。那年代孩子们自立能力都很强,我在`太小`时,仅开学第一天妈妈送我到学校 ,在小学假期我还自己乘火车去外地探亲,所以父母对我外出拉练也比较放心 ,从枪林弹雨战场走来的父亲还教我打背包,告诉我行军时尽量在草地上走,这样脚上少打泡。父亲还把他珍爱的黄军毯送我御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已是寒风四起的初冬季节,全校几千名师生在军宣队的带领下臂带红卫兵袖章整装列队,学校的大喇叭放着红歌 ,各连排打着红旗,在家长和市民的欢送簇拥下出发了,青岛日报还进行了专门报道。真是风卷红旗🚩出校门,歌声嘹亮壮我行,未穿军装先拉练。莘莘学子上征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学校没有校服,但二中军人子弟多,干部子弟多,知识分子子弟多。家庭经济都比较殷实。那个年代是个崇尚军人的年代,学生穿上父辈的旧军装更能证明自己根红苗壮。非军人出身子弟也想方设法弄身军装穿以赶时髦。所以青岛二中长长的拉练队伍远望去基本都是军装色,因青岛是个海军城当然以灰军装居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个拉练学生的标配是一身灰或绿四兜干部军装,臂带红卫兵袖章,腰束咖啡色革质武装带,斜肩背军挎,有的军挎还绣有毛主席头像或为人民服务字样。头带单或棉军帽(棉军帽分干部 ,战士棉帽两侧有通风眼 ),脚蹬黑底黑边的军用棉鞋胶鞋。军用棉手套(右手食指可单独扣扳机),军用铝水壶 ,一个多用搪瓷缸。双肩背军被军毯三横压两竖打的背包(后別一双军鞋),前面俩背包带系一条毛巾 ,可调背包松紧和擦汗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当时基本标配都有,因驻军兖州炮兵师的大舅送了我几件军装。我把换洗衣服打在背包里面 ,黄挎包(包盖上妈妈绣着`毛体`为人民服务)装着毛主席语录 ,毛主席诗词 一本.《新华字典》和笔记本钢笔等洗漱用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岛二中师生红旗招展拉练队伍一路北上 ,走到流亭军用机场时稍事休息。行军到即墨时在一个村里住了一天。并请当地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老干部给我们进行传统教育。有一个老干部说解放前他在冀中一带和敌人打游击 ,我想是和电影《平原游击队》的李向阳并肩作战吧。以后仔细核对地名才搞明白他说的是即墨中部。而不是令'鬼子'闻风丧胆的冀中平原战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学们当时青春年少无牵挂,一路拉练恰似游山玩水,记得有一个长着络腮胡的军宣队军人经常走在一起,他说在部队他经常骑马,到驻地时他真骑马溜了几圈令我们很羡慕。身体瘦小的李老师跑前跑后照看同学,我有时也帮老师背点东西。班长于长江同学不时喊号领歌,唱的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歌《下定决心》,和抗日战歌《大刀歌》,于萍班长时常在晚霞初现的黄昏搀着李老师,站在高处看着同学们从眼前走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天宿营时安排在驻地老乡家,男女同学就分别住宿在东西厢房的大炕上。我经常和同班的国少青同住 ,少青同学仔细办事井井有条,每早出发前按着小纸条清点物品,我调侃他清点时别忘了自己在不在。我有点粗心大意不像少青同学仔细,我睡火坑时毯子就烧了几个洞,这军毯是父亲解放前从军时发的。就不忍心丢弃,剪下好的部分保留至今以做纪念。少青同学每早离开老乡家时,经常朝着女同学住的厢房喊道:''女同学,出发了''!我也随和喊道:''再不出发就掀门帘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班同学吕广建背着卫生箱是卫生员,我说你赤脚行军就是赤脚医生了,他的卫生箱里好似万宝箱基本常用药都有。甚至内急时他能从箱内倒腾出卫生纸助我。我要过几贴伤湿止痛膏。不是用于舒筋活血跌打损伤。临行前母亲给我针线包以备用。拉练途中裤子破了好几次,我都用伤湿止痛膏里外把破洞粘住,边上缝几针或用订书钉钉住。外面用彩笔涂成和裤子颜色。裤子外观看斑驳陆离不协调但结实耐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岛二中拉练大军一路北上,基本都是吃住在老乡家,出发时还要带上中午饭 ,由学校后勤部门统一结算 。记得经常吃的是豆腐菜馒头饼子和自家腌制的咸菜。经过一天长途行军 ,有时路上还模拟发现敌情来段急行军 ,所以到达宿营老乡家时已饥肠辘辘。吃起饭来特别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时学生还帮厨做饭,那个年代的孩子都有做饭的经历 ,我在一个宿营地偶遇小学同院女同学段藏青,只见她撸着袖子双手占满面屑,说正在帮厨包包子,我也一改不吃肥肉的习惯蹭吃了几个,至今想起还口有余香心存谢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天早上告别老乡家前,还学解放军为老乡清扫院子打满水缸。以后每当听到歌唱家马玉涛唱的描写拉练的歌《见到你们格外的亲》,就会情不自禁回想起那段时光。拉练的队伍里还有随行的军车,为老弱老师拉行李或打前站用,也有个别体弱师生确实坚持不下来打道回府,我班亦有这种情况,回去的同学离别时确有点恋恋不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岛二中拉练大军一路走到海阳赵疃时休整了两天,在抗日战争期间赵疃是令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地雷战故乡。军事科教片《地雷战》就拍于此地。电影中的主角赵虎就是取自当年的民兵地雷大王赵守福,于化虎的名字。影片中杨雅琴扮演的玉兰姑娘就是女地雷大王孙玉敏的化身 ,两位老英雄给我们做了革命传统报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赵守福和我们座谈时特别提到文革最混乱时 ,造反派说他是假英雄要斗他 ,他万般无奈背了个地雷石壳跑到南京军区去找老首长许世友司令员。当年被毛主席称赞`打红了胶东半边天`的许世友将军 ,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亲自给赵守福,于化虎授过地雷大王的英雄称号。许世友将军看到自己的老部下很高兴,而且送赵守富一件军大衣 ,并告诉他以后谁再说你是假英雄 ,就让他尝尝真地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走到莱阳万第时也休整了几天,请当地老干部给我们做了消灭胶东军阀赵保元的报告。几天休整后,我们就转向南下踏上归程。走到莱西时我尚有余钱,就去新华书店买了几本连环画,这时真有点想家了,就给爸妈写了拉练中唯一的一封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岛二中浩浩荡荡拉练队伍进入青岛沧口时,就陆陆续续有市民沿街观望,老师嘱咐我们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进入青岛市区。前后队伍此起彼伏不断响起歌声口号声。我们的队伍抵达学校时,道路两旁簇拥着家长和市民组成的欢迎人群,青岛二中全体师生历时一个月行程千里的徒步拉练胜利结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德才兼备好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1年春季开学伊始,我们进入正常的初中学习。班主任刘老师原来教俄语的 ,因中学俄语取消改教地理。刘老师还兼管级部共青团工作。刘贤德老师介绍我入了团。记得刘老师在入团仪式上说,欢迎王巍同志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我年方14岁第一次被老师称为同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贤德老师还是我们的地理老师,他给我们讲了地球的构造,讲了地球在天体中的运行轨迹。课余时我经常到刘老师的办公室去 ,转动大地球仪去寻找一些国家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老师擅长书法及美术字。二中迎面教学楼前两个柱子上的包柱楹联:''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就是我配合刘老师用红油漆写的。刘老师踩着我扶的梯子爬上去打好轮廓,然后我俩轮番爬梯子上去描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老师以后到别的中学当了领导,退休后在市老年大学工作,是青岛教育界知名的书法家,他出了书法专辑,还送我一本。初中同学几次大聚会时都邀请刘老师参加 ,酒席上我告诉刘老师因工作我自学了俄语,而且兼任过专业翻译,我们还用了俄语对话 倍感亲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老师还经常辅导我们办黑板报,于长江班长负责班级工作,女同学陈国伟担任副班长。擅长画画的团支部宣传委员王平负责办黑板报 ,我也经常陪同他办到晚上。我班黑板报在级部比赛中获过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初中和我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是教数学的李基娟老师,她身体瘦小当时年近40岁的年龄,她的数学课特别是平面几何很受学生欢迎。李老师说话时笑容可掬还略带喜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印象最深的是李老师经常胳膊夹着硕大的三角板尺子,悄悄地踅进教室,先在黑板上徒手用粉笔画一个大圆圈,娴熟程度可以和路边摊煎饼的相媲美,她绘声绘色地模仿学生的动作 ,很具有模仿秀表演天赋。那时每年春节我都去二中常州路宿舍给她拜年,平时也经常陪李老师到同学家进行家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对李老师教的初中数学 ,无论平面几何.代数.三角函数都挺感兴趣。毕业后我在军工厂学开车,教练在训练场地用白粉子画模拟车库,画直角时用订在一起大木板尺反复量是否直角 ,我帮助教练说用勾股定理画直角最准确。不管多大场地,以此类推勾3股4两线相交一定是直角。教练表扬我用绳子就准确画出场地 ,这都得益于李老师教给我的数学知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文革期间每天早敬祝以后,要读报纸上时事新闻,有时是李老师亲自朗读。有时是点名同学起来读。不管谁读碰到生字卡壳时 ,李老师知道我爱翻字典 。就守着全班同学问:''王巍 ,这个字怎么念。我也不负众望都能答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间长了,李老师说:''王巍你真是个活字典''。毕业后常想起这件事我也感到汗颜,当时我是单纯可爱的一介学生,对老师的表扬也没有谦虚一下。同时也更凸现李老师是一个善于谦虚下问的好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老师秉持着有教无类的爱心师德,对班里每个同学都很关心,当时从淄博转来一个叫王东海的陆军子弟学生。王东海来青岛后迷恋上了赶海,大潮小潮不是钓鱼就是挖蛤蜊捡冻菜,同学送他绰号王冻菜。家里只见他背着书包去背着书包回 ,不知他忙于赶海竟忘了上学。李老师就安排女同学陈富梅每天去他家中喊他一起上学。于是我在广西路就能经常看到有趣的一幕,王东海在前头默默无语低头走,陈富美同学在后面悄无声息跟着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毕业后我见到王东海就说:''你当年是女同学押着你上的学''。王东海听后哈哈大笑 ,还故意地问我还有这事。以后于长江班长组织全班聚会时 ,都特别邀请李老师刘老师参加,每次师生大聚会,老师同学们都有说不完的话。我们尊敬的李基娟老师以近90耄耋高龄仙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语文的是姜岩宗.孔宪斌.郭树标老师。姜延宗老师水平最高,他是青岛市中学语文中心教研组组长。姜老师中上等个 ,戴着一副高度近视镜。我因喜欢文学经常去他办公室,他的课使我受益匪浅。他还表扬我识字多。他的课堂教学语言,悠扬顿挫幽默风趣。记得他给我们讲毛主席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时,他放下课本摇着头说:''毛主席诗词中的嫦娥是位女同志''。下面同学笑声四起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喜欢文学,父亲写的描写枪林弹雨的军旅诗我都视为珍宝。进入二中时能背过毛主席公开发表诗词。在语文老师指导下我开始学习写文章,也经常为学校黑板报投稿,当时写的最多的是文革风行的大批判议论文,我当时最喜欢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看来,当时写的议论文都是锋芒毕露的强势文章。缺少润物细无声的温润。文章开头经常是:''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谁怕谁''。写到国内外形势必然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写到决心常用:``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谈到文革形势就是:``一派大好,不是小好,而且越来越好''。结尾都是:``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次级部议论文作文考试,题目是:''论时间的重要性''。我和班长于长江的作文得了级部的最高分,并作为范文在学校宣传栏登出。我现在还能清晰地背过文章前部:''在悠久历史的长河里,人的一生的时间是极其短暂的,而无数仁人志士就是利用这短暂的一生成就了光辉的事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曲阜师范毕业中等身材的孔宪斌老师,说着东海腔普通话极富喜感。他讲《冯婉珍胜英人于谢庄》时,开始中规中矩地用普通话朗诵:``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开火``,念到这里,孔老师突然用家乡方言念到:``开火(儿)者,军中发令之号(儿)也''。听课的同学们都笑起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听二中同学有个段子,说孔老师在一次忆苦思甜大会上领着喊口号时突然忘词了,他急中生智用荣成口音喊了一句:``真可怜人呢``!我一直想碰到孔老师求证是否真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次同学聚会,席间我向孔老师敬酒时说学生感谢老师就要永远记住老师教的课,同学们七嘴八舌说了很多课文,我说还有一篇应该记住,就是孔老师教的鲁迅的《论''费尔泼赖''应该缓行》,引起同学啧啧称赞。我退休后有一次在去威海的长途车上偶遇孔老师,他还能记得我这个学生,我们一路交谈甚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郭树标老师国字脸中上等个,上课时不苟言笑朗诵课文四声极准,可见郭老师深厚的国文功底,上课时他经常让我起来朗读课文。新冠疫情前我高中班主任刘守璋老师给我发微信,告诉我郭老师因老年海尔默兹症走失了,希望二中校友发现后通知焦急的家属,我立即在校友群里广为转发。当天深夜得知郭老师已安全回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我英语主要有年轻的姜老师,她的爱人是二中的教政治的曲老师。姜老师教的英语音标单词时发音标准纯正,她还兼任初中二班班主任。当时初级英语课本也充满政治术语单词,如revolution(革命),paper tiger(纸老虎)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一位重量级的赵振芳老师,身宽体胖的赵老师上课时经常提问学生。她喜欢走到学生身边听你发音是否准确。有的同学没备好课,就故意把课桌往外推,使身胖的赵老师走不过来,对同学的恶作剧赵老师总是莞尔一笑。我喜欢赵老师的英语课,还经常去办公室向她请教。春节期间还去过大学路南端她家拜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政治的有孙宗武老师(兼体育课老师),邓书范老师和年轻留校的王国利老师。记得孙老师上课时,讲到解放前剥削阶级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时说:''解放前地主住的深宅大院,穿的绫罗绸缎,吃着山珍海味。资本家住的洋房别墅,穿的西服洋装,吃的呢,吃的呢``?孙老师这时可能确实想不起一个合适的对偶句,就顺手甩了一个包袱:''资本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邓老师给我们讲过巴黎公社时,当他用东海口音说的:``巴黎人民把象征着拿破仑军国主义(儿)的凯旋柱(儿)给推翻了``。听课的同学们都忍俊不住。当时老师授课除语文课,其它课也无一律要求普通话授课。一些老师的乡音方言活跃了课堂气气氛。也成了学生毕业N年后师生聚会的笑点话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记得王国利老师的政治课反复地讲解了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是毛主席当时为全党制定的行动纲领并写进党的九大党章。一次期末政治考试,就是全文默写基本路线。结果墙上的毛主席语录赫然写着:党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路线……。看到的同学和监考老师都哑然失笑,同学们心领神会地快速抄下交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化学的主要是牟敦然老师 ,当时中年的牟老师身体微胖,衣服上总是粘着些粉笔屑,他的课堂黑板板书在二中堪称完美。因背过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牟老师还表扬过我。我工作以后曾经从事消防安全工作,有次要在电瓶间动火作业,我坚持必须卸掉电瓶放到室外盖好,因为电瓶里硫酸和锌块产生置换反应溢出氢气遇火爆炸,为说服施工人员我还写出化学方程式(配平)。施工人员心悦诚服地接受了 ,问我那个学校毕业的?这都得益于我的二中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中物理老师是住常州路讲话男中音的刘同冀老师,还有一位中年男老师。他讲滑轮的作用时指着教室窗框上绑着一个滑子说,这就是滑轮的作用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但不省力。这真是现场教学的范例。当时冬天取暖烧煤开始从楼下提上来很累。以后又由同学轮番用绳子费力往上拔,而窗边绑的滑轮是李永平同学的杰作,使同学们方便了许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体育课老师主要有辛鹏璋老师,课间操基本都由辛老师领操。做广播体操最后跳跃运动时,辛老师经常手提运动裤以防下坠,惹的台下学生笑声四起。辛老师的儿子好像叫辛元华也在二中同届。上体育课基本就是发个球同学自己活动,有的女同学就回教室了,但到点时还要整队收球下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二中时体育成绩就是进过三项全能前三,跳高成绩是剪式1.40米。百米成绩14秒多,铅球成绩也可以。发过一个盖有红章的笔记本。顺便说下,我工作以后参加多次运动会,铅球总是亚军,同事笑谈我是千年老二,我回敬他们说二中学生的本事就是争一保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初中历史课是一位知识渊博矮个老年老师,讲课时从不拿讲义,讲课时滔滔不绝引人入胜 。重点讲过春秋战国时代,讲过出生在曲阜的孔夫子一生。课后整理笔记时我常去请教这个老师,我告诉他因我亲戚在兖州炮兵师,假期到兖州探亲必去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游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顺便说一句,二中的老师很多都是曲阜师范毕业的,我初中班主任李基娟的爱人也在'曲师'当老师。曲阜师范设在孔夫子家乡曲阜县城,'曲师'的师资毕业生质量历来很高,'曲师'是国家研究孔子的学术中心。现在每年都在曲阜举办祭孔大典。二中老师都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倡导的爱心师德的践行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中还上过生物课,讲过细胞的构成。印象最深的是,生物老师讲过树的成长全靠树皮输送养分。所以南方橡胶工人割树皮放胶时只能螺旋形斜着切,如整圈横切树就会死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音乐课的老师,主要是资深的王曼玉老师和年轻优秀的王瑞华老师。教过现在小学生就应会的音乐基本知识,上课时我经常帮年长的王老师背手风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那文革特殊时期,即使在师资最好的青岛二中,也没有系统的中学生音乐课程。这种缺憾不能苛求于那个特殊年代。我在太平路小学上学时,我们班主任是青岛音乐名家韩茜斐老师。跟着韩老师在宣传队唱歌开始了我的音乐启蒙。在青岛二中虽然也参加组织过唱红歌,但仅是那个时期的群众歌咏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走出课堂去劳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青岛二中初中课余劳动从砸石子开始,当时珍宝岛战斗胜利后,毛主席为了防止帝国主义的核战争,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国策。深挖洞就是全国工农商学兵齐参与的挖干道工程,当时马路上看到身穿干道猴脚蹬长筒水靴就知道是挖干道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曾经坐着吊笼到干道底部,抬头仰面井底观天使我浮想联翩。我们初中生分配的活是为干道配制混凝土提供小石子。学校操场顿时变成噪音四起的工地。手巧的李永平同学还做了很多圆箍,砸石子又快又安全。全班师生带着风镜拿起铁锤齐上阵,真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我们班砸石子定额很快就完成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中去过青岛15中附近的东方红棉织厂参加劳动,把我分配到织布车间干装纬工 ,通俗说这个工种就是为织布机提供梭子。上道工序工人把纱管装到梭子上用车推到织布机旁,我的工作就是推着车子将梭子装入每个织布机旁的梭子箱内。关键要把纱管的线头引入到锁眼外。这有点小技巧,就是拉线时力量要适度,紧了线断松了线弹不出梭子眼(干过纺织的人好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师傅是一个不到20岁扎个大辫子的姑娘。她看36台(6台一列)织布机。我开始看6台 ,几天后看12台 ,不久后最多看24台,这活关键就是要退勤手快 ,不停地穿梭行走于织布机之间。我有点理解纺织女工的辛苦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休息时,我师傅就端个印有毛主席语录的大搪瓷缸哧溜哧溜地喝茶,我当时还很纳闷认为喝茶是男人大人的事,怎么一个大姑娘也有这嗜好。师傅告诉我喝茶值夜班可以解困解乏,当时也不讲究分餐饮茶,还经常把她搪瓷缸的茶水倒给我喝,从此我也慢慢喜欢喝茶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个趣事,N年后凭这几星期的学工经历。还领了分纪念品。当年位于辽宁路的纺织展览馆开馆时,青岛纺织工人可凭证领奖。一个纺织厂老职工把门验证,我硬着头皮说当时没发证,他问我你干过什么工种,我看到展览馆大厅赫然摆着一台据说郝建秀用过的织布机,我比比划划现说现卖说服了他。然后展览馆送我一张和织布机合影的彩色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还参加过学校海带厂劳动,海带厂刘厂长(仅一个厂长,其余都是学生)问我们男生谁会游泳,我自报奋勇地说我多次参加为庆祝毛主席横渡长江而举行的横渡汇泉湾活动。因此我第一天就安排跟一个学哥划船🚣🏻♀️出海收海带。就是到小青岛和栈桥之间的养殖区把缆绳上长的的海带解出放到船上,再运到岸边晾晒,一开始我干的挺欢,学哥教我把一束束大海带收到船上,小船吃水不断下降,我可能干的太猛了开始晕船了, 学哥让我躺在海带上,闻到海带的腥味我浑身无力开始呕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哥看我实在坚持不下了,只好摇船把我放到就近的栈桥上,自己摇着满载海带的小船回去了。我也不顾栈桥上游人的异样眼光。穿着连体水上工作服仰面朝天在栈桥上躺了很长时间才蹒跚回家。青春真好第二天就恢复如初了。以后我再没见过这个学哥,我也木讷的不知学哥贵姓。现在只有心中默默地感谢了。说也奇怪,我以后多次乘船旅游,碰到恶劣海况穿行于海峡中,甚至在工作中乘潜艇.水面舰艇去试航都没再晕过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北海舰队也有个海带班在广西路游泳馆对面的平房里 ,由于一起出海收种海带和他们熟络起来。我和同学经常去找一个姓蔡的战士玩,还借过海带班的橹摇船出海玩(学校的橹被海带厂刘厂长严格控制),毕业后,我们海军军工厂有很多小船,我还带着同事摇船在海边钓鱼玩。我还煞有介事和同事说:``摇橹掌握好三要素 :放准橹眼.拉紧绷绳,手腕用力推拉橹就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学们在中山公园桃园也劳动了几天,中山公园水蜜桃是桃中精品,好似《西游记》中专供王母娘娘的仙桃。中山公园水蜜桃园面积不大,水蜜桃出果后都用纸袋套着,成熟后由园林工人精选装箱送往北京。销售市场难见真正的公园水蜜桃。我们的劳动就是浇水除草剪枝。我和王平同学有一上午没出工帮助办黑板报。桃园队长送了几个有点瑕疵的水密桃,品尝后确实感觉汁浓甜潤可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还去过北舰政治部莱西牛溪埠农场参加学军劳动。农场部队连级编制。有四个干部分别是任厂长王指导员梁司务长和唐山籍的赵排长,有几个班的战士(包括炊事班)。农场的任务就是军垦种大米。舰队政治部干部战士和二中师生轮番自带行李到这里参加几个星期的劳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班去的第一天就发生一件趣事 ,同学们刚去有点兴奋熄灯后睡不着。就不约而同地拍肚皮,和我们同睡的南方籍军人蔡班长提醒我们明天要劳动马上睡觉。同学们静了一会还是睡不着就又拍起来,惹急了蔡班长拉全屋同学到外面集合训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天都伴随着悠扬的军号声作息劳动,颇有海军特色是中午有一个战士在场部打旗语通知开饭。我不久就安排跟一个姓沈的汽车兵出公差。坐在解放卡车驾驶室里到处跑感觉挺 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晚饭后休息时,经常听到北舰海鹰文工团一个小号演奏员在田地里的练号声。他吹最多的是《红色娘子军》的女兵操练曲。望着西边霞光初现的夜空,听起来号声悠远飘扬余音缭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农场还进行了步枪拆装实弹射击训练。因我从小经常在家里拆装钟表。我拆装步枪速度挺快。射击训练我不仅卧姿进行步枪射击。王指导员还教我们参加手枪射击。他说手枪射击时要克服后后坐力压低手枪打。否则弹着点向上脱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我们几个班编为一个连,班主任李老师任命为副连长,军人赵排长经常给我们列队讲话后总是问一句:李付连长,还有什么指示。李老师总是用东海家乡话迭声说道:''没(木)有了,没(木)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军结束临别时王指导员送我题字:奋勇前进的笔记本。马班长送我一张着水兵服照片。回青后我和长江班长等还去过舰队政治部汽车连找几个班长玩并合影留念。我工作后碰到赵排长,问起过他的老家唐山地震的情况,他难过的说有亲戚遇难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同学少年不知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中时期,虽然身体发育很快,我在班里个头已名列前茅 ,在德智体方面发展也不错,但同学少年内心还是顽皮的少年。初中同学都呼我小名大伟。我放学路上经常和同院的李永平同学,住浙江路的刘曙光一起相伴而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永平既是我太小同学,也是我初中同学。还是同院的青岛邮电局子弟。他不仅顽皮手也很巧,班级劳动时很多工具都是他做的。刘曙光同学胖胖的,爱穿充分展示身材的夹克衫。口袋内鼓鼓囊囊常有巧克力牛肉干等零食(其父亲在驻外使馆工作,经常带回国外美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母亲田阿姨在青岛图书馆工作,我下午课后经常去大学路的青岛图书馆写作业看书 ,田阿姨经常送我内部保存的连环画让我看。同学聚会时曙光同学都是骑着跑车飘然而至。我和他玩笑说 :''感谢上学时偶尔分享你的零食,但遗憾牛肉干基本都是边角余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下午两节课放学早,我和同学经常在江苏路南边海坝上看人钓鱼 ,有时也问别人讨要几根鱼食,从书包拿出手线钓一会。还开心地冲着大海大呼小叫:'小船啊噢,薛家岛来船了……''。那时青岛海边为什么经常听到:''薛家岛来船了''的呼叫声,这要慢慢说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青岛和对面一海相隔的薛家岛没有轮渡没有环湾高速更无海底隧道 。全靠海上运输。薛家岛跑青岛运输的船(很多都是风帆摇橹为动力),一般都在船尾拴个小船。这些大船停泊在栈桥东边的锚地,小船接送人上岸购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江苏路海边大坝是渔民登陆最佳点,这里离东方菜市土产渔具市场近,潮高时方便小船停靠,当年没有什么通讯工具。渔民采购好只能高声呼叫小船来接他们。渔民们面向大海的呼叫和长江上的'川江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听起来很有穿透的音乐感,这也是青岛城市生活交响乐中一个独特插曲。我们在大坝上伴随着渔民的呼叫声经常钓鱼玩耍到晚霞初现,这时海上舟船衔接灯渔火闪烁,颇有点渔舟唱晚的意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傍晚是登岸渔民回船的繁忙时刻,海边大坝响起此起彼伏的:''小船奥,薛家岛来船了''的呼叫声。我和同学也跟着喊起来。永平同学模仿喊的最像,我们有时还脱掉上衣举在头顶摇晃,有时竟发现真有小船向岸上摇来,摇到半途又折回去了,这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现在想起来对受愚弄的渔民心存歉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后和同学爬山游玩聚会时也乘兴大呼小叫喊几声,引得同学哈哈大笑,说你这喊叫声和当时街头巷尾的''磨剪子来镪菜刀''的喊叫声可有一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记得初中师生聚会时,当年顽皮的永平同学竟文邹邹地给班主任李老师朗诵了一首诗,其中有几句我还记得:''灯光下的老师为我们批改作业,她的双鬓已经斑白……''。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以后听说他移居海外了,我只能面向浩瀚的大海,响起心中的呼唤,:''来船了奥,你在他乡还好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拉练时同学间也也常有有调皮恶作剧,有一次某同学买了几个甜柿子放在老乡窗台上,准备慢慢享用,结果晚上被同学用铝勺将柿子内瓤掏空吃了,然后将外壳完好摆在窗台,同学握着柿子空壳顿足叫骂 ,其他同学面面相觑哑然失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我和同学还参加过值夜班护校,具体由教政治的邓老师(兼学校保卫组长)安排,晚上去校工郭大爷的传达室交接班,值班时我和同学戴着红卫兵袖章,手持手电和文攻武卫式木头棒在校内巡逻。值班时我们除了巡逻就是在校园内打球玩单双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一个同学晚上闲得无聊就打电话玩。他从电话簿上找到一个大菜店,拨通后他还假装礼貌客气地问:''大爷,有没有洪山煤块(当年家里取暖做饭都喜欢烧无烟的洪山煤块)''。对方值班大爷很客气地回答:''我们是菜店不是煤店就挂了电话''。过了十分钟,我同学又把电话打去,又礼貌地问了一遍,对方就有点不耐烦了说:''你怎么了,这不是煤店''就摔了电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了一会,我这调皮同学又拨通这个电话,不苟言笑地依葫芦画瓢又问了一遍,这回真激怒了菜店值班大爷,在电话里吼道:''再打我找你去了''。我这同学这时才嬉皮笑脸说:''你上那找去(那时电话不显示对方来电)''。以后我再和同学值夜班护校时,就发现电话装在一个特制的木盒里,只能接听不能拨出了。弹指一挥间五十年,我那同学真应该为儿时的顽皮说声道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青岛二中的宣传队挺有名气。由爱好文艺且有特长的学生组成。由专门的艺术老师指导。排演过舞蹈《白毛女》《沂蒙颂》《洗衣歌》等,演出过小话剧,诗朗诵。还有一个较完整的乐队。学校集会时最期盼就是看宣传队演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革特殊时期文艺活动匮乏,当时没有什么校园歌曲。数次看过阿尔巴尼亚电影《地下游击队》,不知谁编了一首影片主人公阿格龙小曲 ,风传一时,歌词我至今记忆犹新:(开场旁白)''阿格龙,你已经不是第一次犯这样的错误了''(唱):''把枪交给吉尔吉,这次战斗没有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还学唱过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主题歌《赶快上山吧,勇士们》,这首曲子是当年吉他🎸爱好者必弹的曲子。现在已不是校园流行吉他曲了,真是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主题歌风靡一时,有些男同学赶时髦跟着哼唱,但不如女同学能唱出凄凄悲悲的韵味。现在同学小聚这些怀旧歌声一响起,仿佛时光倒流使我们回到当年的校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还初中最后一个暑假坐火车去了黑龙江佳木斯大爷家。因为我已多次单独出行,父母对我还是比较放心的。我在佳木斯大爷家愉快度过了一个暑假。乘火车回青岛时,我中途从沈阳下车玩了一天,又在天津玩了一天,然后又从天津转车到了北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当时因旅途观光疲劳有点感冒发烧,我就晚上吃了好多姜糖,喝了好多水,在北京火车站候车室椅子上睡了一晚,第二天清晨我兴奋地来到天安门时,浑身的不适已不翼而飞。我马不停蹄在北京游览了一天,深夜在北京上了回青岛的火车我倒头就睡。第二天上午火车开进青岛站时,我老远就看到翘首以盼焦急等待我的父母,母亲告诉我好几次到车站都没接到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以后每每想起此事都深深地感到自责,从那时以后我无论外出到何地,首先给父母报个平安。我也经常把这件事讲给女儿听,要她从心里想到家里时刻关心她的父母。要经常给父母报个平安。这真是——及时报平安,温暖父母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夏天暑假还有有两大快事,一是去栈桥跳大坝游泳,一是在家中大快朵颐地吃西瓜。(这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爱妻说我到夏天基本以西瓜代水)。暑期每日学习之余,我和同学们弄船钓鱼潛海跳水不辍。在小青岛栈桥之畔都留下我们的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一生和大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生于斯,长于斯。家中临窗饱览小青岛,学校伏案远眺胶州湾。大海仿佛和我有一个无言的约定:潮涨潮落带走我的喜怒哀乐;巨浪拍岸送给我的勃勃生机;海风猎猎鼓起我的前进风帆;海霞满天昭示我的生命不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想起来 ,在青岛二中初中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每一天都有新的感受。在频繁交替的社会实践和课堂学习中,在各课老师的循循善诱的教诲下,同学们在身体健康发育的同时,都收获有不同的学习成果。逝者如斯夫的时间长河流淌到1972年秋。毕业歌在校园此起彼伏响起,再见了同窗学习相濡以沫的同学,再见了诲人不倦可亲可敬的老师,再见了青岛二中初中好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续《百年盛典再回首——我的青岛二中(高中篇)》</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后记</span></p><p class="ql-block"> 感谢青岛二中耄耋之年的刘守璋老师为我提供详细信息 ,感谢老师校友同学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不惯于手机写作,文字,格式,标点多有错误。50年前的回忆亦有出入。谨奉心香一瓣,感谢您的阅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巍 自由撰稿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笔名 东方欲晓 快意雄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尝试写过散文,小说,诗歌,游记等,散见于报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微信同号 ☎️13605427909</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