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汶口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是黄河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泰山文化的根源延于大汶口文化,“探源大汶口,燃传承星火“研学活动,在泰山文化协会、泰山国际品牌文化研究院院、泰安市楹联协会、泰安市集邮协会组织下,于2025年7月12日成功举办。</p> <p class="ql-block">参加人员是以致力于大汶口文化、泰山文化的专家学者,涵盖“银龄、青英、蓓蕾“老中青三代,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等60余人,组成一个庞大的、浩浩荡荡的研学车队,从泰安城出发,一路向南,驱车前往30公里之远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进发,开启了“探源大汶口文明,赓续中华文脉“一天意义非凡的文化研学之旅。</p> <p class="ql-block">在研学课堂 ,由泰安著名企业家刘沐山先生主持,泰山文化协会李亚真会长、大汶口博物馆贾效华副馆长、泰山国际品牌文化研究院院长董传元、泰安市楹联学会会长徐学利、泰安市集邮协会会长周鹏、泰安市雕塑艺术家协会郭敬元教授、泰安市河湖管理局闸坝科张红阳科长,泰山慧明书院慧明院长,特别是中国孔子研究院研究员,山东省“泰山学者”团队成员,济宁市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宋冬梅教授亲自从曲阜赶过来,发表主旨演讲。</p> <p class="ql-block">专家学者们从历史的、人文的、政治的、民俗的等各个角度,阐述大汶口文化的发现、挖掘、考古、探源、意义、作用等,给研学人员展开了一幅幅历史画卷,感受到了大汶口远古文化的脉搏跳动,听到了六千年历史车轮的吱吱响动。</p> <p class="ql-block">聆听专家学者演讲后,活动项目安排的丰富多样,重点沉浸在遗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在专业解说员的带领下,聆听、观看了博物馆文物展示,详细、明了、丰富、多样、历史场景复原等,从出土文物、遗迹(如陶器、石器、墓葬等),</p> <p class="ql-block">瞩目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结构、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进一步了解大汶口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研学者一目了然,铭记心中,感叹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启程、发展、赓续、传承,才形成我泱泱文明大国,感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顶端的伟大与自豪。</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参观了遗址发掘现场,复原的巨石阵,行走在汶口古镇街头,徜徉在古明石桥上,领略了山西会馆的晋商文化,深入古镇的幽深角落,拜访当地民俗、技艺专家: </p> <p class="ql-block">大汶口土陶文化非遗传承人王延华,大汶口文化研究专家的裴安敦,周家院文化馆周家家谱文化传承者周广华、大汶口文化非遗馆烙画艺术大家薛保君、陈氏太极拳传人陈义、拓片艺术家张红梅等,</p> <p class="ql-block">应证了那句“高手在民间“的俗语。研学团又登上国家大汶口拦河坝工程,览望泰山山脉两大水系之流的柴汶河、牟汶河交汇处才形成大汶河的自然、壮丽景观,赞叹水利专家的绝思妙想,将汶河水患变成造福桑梓的利国、利民伟大工程,像大汶口文明一样,福佑百姓,名垂青史。</p> <p class="ql-block"> 在活动现场,市集邮协会专家周鹏用特有的邮戳给与会人员特别是青少年们在明信片上盖章留作纪念,让大家通过方寸间的小小邮票,看到了大汶口文化的魅力,感受古文明的传承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 著名编辑、诗人、画家、泰山文化研究名人何树华老先生,也积极参加活动,终因耄耋之年,唯恐高温天气老人家吃不消,没再坚持,即兴为活动赋诗两首:(一)“乍出洪荒地,早于尧舜天。河流三百里,日月六千年。明代石桥畔,山西会馆前。倩谁携百侣,怀古溯渊源?”。 ( 二),“文明何处始?把酒问红陶。五汶悠而远,一山空自高。听谁说盘古,无可觅唐尧。香火连今昔,神游慰寂寥“。何老是我们山东汶上人的骄傲,我们有三十多年的忘年交情,在疫情期间,我曾请他题写国家抗疫首席专家钟南山嵌名联,参加网上抗疫书法展,已经写入国家大事历史记录里了。 </p> <p class="ql-block">我10年前就受邀来大汶口参观揽胜,只不过开放招商、挖掘文化、历史探源刚起步,一切都在规划、布局、建设中,因为当时还没有导航,只能是按图索骥,我向当地开发者提出我的建议:在各个路口,设置路标导向牌,便于外地朋友驾车来遗址导向,后来有关部门采纳了我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 作为书法人,用笔墨体现大汶口文化,我写过两幅,一幅是12年前在泰安举办《王善英师生画展》为其题写《汶水西流》,挂在展厅显要位置。另一幅是去年在一次笔会活动现场应求题写的“汶河古渡“,感觉挺有味道。</p> <p class="ql-block">与泰山文化结缘,我用桃木、钢化玻璃两种材质制作的泰山文旅创意看盘:设计体现泰山标志、用我擅长的简帛书体”安于磐石,稳如泰山”为主题,积极融进泰山大旅游的洪流中,“泰山安则四海皆安“,给来泰山游客留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 李亚真会长在活动结束时总结到,大汶口文化的发掘,震惊了考古界,并用遗址地名为历史文化“大汶口文化“命名,证实了山东龙山文化是一支有独立来源的文化,从而打破了当时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仅有仰韶、龙山两支考古学文化的认识,东、西地区应是两个独立文化区,刷新了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认识。后随着有关考古资料的丰富与新发现,大汶口遗址前后延续的文化发展序列实证了海岱地区史前文化谱系的清晰脉络。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久,文化序列完整。为山东龙山文化的本地来源找到线索,不仅从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上找到了大汶口文化承袭自北辛文化的明确证据,并且将大汶口文化早、中、晚三期的文化面貌进行完整补充,为构建并完善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撑。</p> <p class="ql-block">李亚真会长动情的说:“泰山文化“从“大汶口文化”继承、赓续、发展而来,大汶口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文明,也是世界文明,她发愿要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传播“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为她不屈不挠、致力于赓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业精神而折服。</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无尽的光芒。而大汶口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承载着华夏先民从原始渔猎迈向农耕文明的伟大跨越,见证了那段遥远而辉煌的岁月。今日研学大汶口文化不再是教科书里的名词,而成为可触可感的温度。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怀古溯渊源”的诗意升华为“我辈当传承”的自觉。正如六千年前汶水先民将文明星火撒向中原,今天泰安人正以同样的决心,让泰山文明的古老根系在新时代的沃土中愈发茁壮。</p> <p class="ql-block"> 一座桥梁已在汶河之上悄然架起:一端连着“日月六千年”的文明曙光,一端通向赓续不绝的文化未来。我是山东人,齐鲁文化养育了我,我爱这片热土,我沐浴着大汶口文明之光,安寓在泰山脚下,走进古老文明历史,穿越时空,与先人对话,用主席的话鞭策自己: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我骄傲,我自豪,我幸福。</p> <p class="ql-block">在大汶口研学活动现场担任引导和解说的是大汶口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大汶口土陶文化非遗传承人、小视频网红“泰山华哥” 王延华先生,用他专业的语言、精到的讲解、娴熟的控场能力,全程引导和解说,在室外顶着烈日,大汗淋淋,不停的发出略带磁性的声音如春风拂面,给研学队员留下深刻印象,效果显著、收获满满,研学圆满完成,王延华馆长功不可没 。</p> <p class="ql-block">研学项目纲要是泰山国际品牌文化研究院董传元院长亲自执笔策划。活动前,李亚真会长召集研学活动组织班子成员部署分工工作,并亲自带队先期到大汶口遗址地,落实参观内容、演讲人选、场地转换、行进路线、后勤保障、车辆负责人、安全事务、饭店聚餐、临时休息等等,安排周到,组织有序,在此向李亚真会长、董传元会长、王延华馆长、徐学利会长、泰山医院薛运章主任、周鹏会长等等,以及各位小组负责人、义务服务者的辛勤付出致以崇高敬意。</p> <p class="ql-block">泰安市工艺美术家协会,泰安市泰山慧明书院,泰安麒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泰安汇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泰安红映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赞助了研学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