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5年7月13日,“甘川青三角秘境”行程的第二天,从甘南州府合作市前往川甘交界处的有东方小瑞士之称的郎木寺。</p> <p class="ql-block"> 八点整出合作市区南行,路边见一油菜花观景台,得以一睹青藏高原油菜花的模样。这样的油菜花海观赏价值应排在第一位,油菜籽产量我不知道,经济价值我也不能肯定,但在牧区域内有这样的油菜花海出现,自然让人惊喜还惊奇!</p> <p class="ql-block"> 途中经过阿木去乎观景台,海拔高度3040米,停留20分钟,得以亲密接触甘南大草原的真容颜!甘南草原上山相对不高,草地随缓坡而上,直达山顶。山呈丘陵草原状貌,只长草,不长树,但越往南,接近四川一带,低矮的树丛开始出现了。七月中旬,甘南草原上的狼毒花开得正旺,但怎么旺,也是零星点点。这个时节,牧民们的欢聚活动也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从合作市出发南行,途经碌曲县没有停留。碌曲县,隶属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藏高原东边缘,甘、青、川三省交界处,辖5镇2乡,总面积5298.6平方千米,人口3.54万人。碌曲1955年6月正式立县,特产有藏獒和蕨麻猪等,景区有则岔石林,是甘南自治州乃至甘肃省著名的旅游胜地,1998年,则岔石林与尕海湖一起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网上对这两处景区褒贬不一,但我以为既然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肯定有值得观赏的地方,今后有机会还是要去的。</p> <p class="ql-block"> 中午十二点多就抵达了郎木寺。郎木寺,位于甘、青、川交界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郎木寺镇郎木村,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郎木寺处在海拔3480米,占地面积55公顷。</p> <p class="ql-block"> 郎木寺藏语全称“郎木寺噶丹雪珠皖嘎昭吾林”,意为“郎木寺具喜论修白连花解脱洲”。2006年,郎木寺被评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在甘南与川北的交界处,海拔3600米的高原峡谷中,郎木寺镇静卧在白龙江源头。这个被旅行者称为"东方小瑞士"的地方,其实与阿尔卑斯山风光毫无相似之处——它有着更为独特的藏地气质。</p> <p class="ql-block"> 郎木寺并非单指一座寺院,这个地名源自藏语"德合仓郎木",意为"虎穴中的仙女"。当地传说莲花生大师曾在此降伏白虎,镇名由此而来。如今镇上有两座主要寺院:甘肃侧的"赛赤寺"(郎木寺)和四川侧的"格尔底寺",分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和宁玛派。游客常误将赛赤寺当作郎木寺全部,实则两寺各有千秋。</p> <p class="ql-block"> 一条不足2米宽的小溪"白龙江"将郎木寺小镇一分为二,江北属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江南则隶属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形成了"一镇跨两省"的人文奇观。</p> <p class="ql-block"> 夏日里,溪中还有候鸟聚集,游客早晚喂鸟逗鸟,一幅生态和谐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郎木寺坐拥在海拔3480米的高原之上,占地面积达55公顷,为一片神秘而庄严的宗教圣地。分为两部分,一个为四川达仓郎木寺寺院,也叫做格尔底寺,虎穴、仙女洞、郎木寺大峡谷以及肉身佛舍利都位于四川郎木寺这边。</p> <p class="ql-block"> 另一个是甘肃一侧的寺院,叫赛赤寺,通往天葬台的方向,两个寺院隔着小溪相互守望,形成了一幅宗教与自然相融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南北对望的两大寺院佛号长鸣,“煨桑”的袅袅香烟弥漫山川,气势恢宏的寺院佛塔与俊俏飘逸的清真寺宣礼塔并坐于小镇的蓝天下,这是小镇的神奇之处。</p> <p class="ql-block"> 午后两点,先前往四川境内的格尔底寺参观。川甘两省境内的寺院都叫做郎木寺。</p> <p class="ql-block"> 格尔底寺位于四川省若尔盖县红星镇。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第一世格尔底寺活佛茸青更登降参在白龙江源头的达仓郎木修建了一座小型隐修寺。此后不断发展,成为阿坝地区格鲁派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寺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49年前,郎木格尔底寺有大活佛1人,小活佛45人,僧众680人。1986年,因火灾受损而重建。四川一侧的格尔底寺历史更悠久,寺内珍藏有五世格尔底活佛的肉身灵塔。</p> <p class="ql-block"> 穿过格尔底寺院,白龙江源头纳摩峡谷即白龙江大峡谷豁然眼前,峡谷徒步就此开始。</p> <p class="ql-block"> 沿着溪流徒步,两侧岩壁逐渐收窄,30分钟后可见仙女洞传说中莲花生大师修行的洞穴。晴天进洞建议穿防滑鞋,雨季水位上涨时慎行。</p> <p class="ql-block"> 虎穴洞口,一只斑斓猛虎雄踞洞口。这一段悬崖峭壁是游人如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不远就到了一处泉眼处,水不断涌出,量很大。但峡谷以上部分河道干涸,皆不见水流,这就是白龙江的源头处了!</p> <p class="ql-block"> 白龙江,长江支流嘉陵江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与四川省若尔盖县交界的郎木寺,流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四川省若尔盖县、甘肃省甘南州的迭部县、舟曲县、陇南市的宕昌县、武都区、文县,在四川广元市境内汇入嘉陵江。河道全长576公里,流域面积3.18万平方公里。河道穿行于山区峡谷,平均比降为4.83%,天然落差2783米,年平均流量389立方米/秒。</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峡谷徒步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方,但路却依然还有,这是到了一线天的位置了。</p> <p class="ql-block"> 转过去,豁然开朗,一片草地在陡峭的山崖下静静地等待着游人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峡谷徒步没有尽头,路好走就多走上一程,兴致勃勃而来,到兴尽时返回即可。</p> <p class="ql-block"> 晚七点以后,暑气消了下去,正好前往甘肃一侧赛赤寺游玩。</p> <p class="ql-block"> 赛赤寺位于甘肃省碌曲县郎木寺镇。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拉萨甘丹寺第五十三任赤巴坚参桑格创建此寺。1958年时,有19个活佛,594名僧人,11个属寺,分布于甘肃的碌曲,夏河、迭部等县,四川若尔盖县、阿坝县也有分布。</p> <p class="ql-block"> 1981年郎木赛赤寺批准开放复建。寺院占地面积约为2600亩,主要有大经堂、佛塔、僧舍等建筑群。入寺收门票,30元一位,两天内有效,可多次进入。对60岁以上的老夫,半票即可,还很友好。</p> <p class="ql-block"> 寺院后山有一条徒步小径,40分钟可抵达天葬台,为藏区少数允许游客远观的天葬场所之一。前往一观需注意以下几点:严禁拍照、喧哗,保持百米以上距离。雨季时可能因举行仪式临时关闭,建议口味不是太重的,不观此处也可以。</p> <p class="ql-block"> 甘肃一侧的赛赤寺,金顶在夕阳下熠熠生辉。漫步寺院内,僧侣们的晚课诵经声随桑烟飘荡,游客可安静旁观。</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的寺庙建筑宏伟而壮丽,历经沧桑却在高原上屹立不倒。如今,郎木寺不仅是藏地信仰者灵魂的净化之地,也是游客追溯历史文化的胜地。在这片宗教的净土上,历史的荣誉与今日的风景交相辉映,郎木寺成为了心灵的归宿,见证着千年宗教的深厚积淀。</p> <p class="ql-block"> 郎木寺,群山环抱、碧水萦绕、古柏参天、嵯峨精致,作为藏地佛教的圣地,承载了千年的宗教历史。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我们看到了佛法的传承、节庆的丰富多彩以及宗教与文化的共融。</p> <p class="ql-block"> 郎木寺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一本《西藏的地平线》而享誉世界,这本书的作者叫罗伯特·埃克瓦尔,是一名美国传教士,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时曾在郎木寺镇生活过。埃克瓦尔的书中写到:“远处,在地球和天空连接处,苍白阴暗的流雪勾画出地平线的轮廓,夏天,这里绿草如茵,草丛里点缀着斑斑点点,野罂粟花在翩翩起舞”。埃克瓦尔在书中对郎木寺镇的生动详细的描写,为外国人了解郎木寺镇打开了一扇窗,郎木寺镇成了西方人格外牵挂的东方秘境。</p> <p class="ql-block"> 川甘交界处的郎木寺有所谓"小瑞士"的称号,皆源于上世纪西方传教士的游记。1922年,美国传教士罗伯特·埃克瓦尔来到此地,在《西藏的地平线上》书中将这里的山势与瑞士相比。这个牵强的比喻经国内旅游宣传放大,反而掩盖了它真正的藏区特色——红岩峭壁、广袤草原与金色寺院的组合,实际比"像瑞士"更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明天将离开郎木寺,前往有人间伊甸园之称的扎尕那,景色如何,静候明日的行程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