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年入行,三年懂行,十年成王。" 这话说的,大抵就是刘静老师这样的人吧。每行每业都藏着不为人知的艰难,可真要在一个领域扎下根、开出花,哪止十年的功夫?那份藏在时光里的钻研、坚守与热忱,才是真正让人仰望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认识刘老师十三年,她身上最让我折服的,就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钻研劲儿。明明已是副高职称,明明早该卸下重担,却偏偏退休后选择返聘讲台;明明对教材教法早已熟稔于心,可统编教材刚启用时,哪怕是一个模糊的知识点,她都像个初入学堂的学生,翻资料、查文献、找教研员探讨,不彻底弄明白绝不罢休。身边多少人早就凭着经验"吃老本",她却十年如一日,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新的挑战来打磨。</p><p class="ql-block"> 这份钻劲儿,实实在在结出了硕果。再棘手的班级到她手里,政治单科成绩总能冲到前列;她带的班,永远是我们眼中"别人家的榜样"。难怪教研员总说:"有些老师一接毕业班,那届成绩就像开了挂,实中的刘静就是这样!" 都说后浪该推前浪,可看着刘老师的背影,我总觉得:要是我们停下脚步,恐怕先被拍在沙滩上的,会是我们这些"后浪"。</p><p class="ql-block"> 她的教育智慧,更藏在班级管理的细节里。都说"以情感人",可真要做到刘老师这份上,太难了。我至今记得那个"刺头"学生——初见时一头杀马特黄发,耳朵上叮当作响的金属饰品晃得人眼晕,浑身带着股不服管的戾气,连我都忍不住犯怵。可不过一个月,再见到那孩子,简直像换了个人:利落的短发,干净的校服,眼里的戾气变成了柔和的光,乖乖巧巧的样子,哪里还有半分"小混混"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更难得的是,毕业多年的学生,总在教师节捧着鲜花来看她。看着他们围在刘老师身边说说笑笑,我忽然懂了:师生一场,三年时光里的知识点或许会被遗忘,但那份被温柔以待的感动、学会的感恩与成长,早已刻进了生命里。</p><p class="ql-block"> 于我而言,刘老师是良师,也是益友。青蓝工程里,她手把手教我待人接物的分寸,也陪我在教研桌上为一个教学思路争得面红耳赤;我们既在教学上暗暗较劲,又会在遇到难题时第一时间想到彼此。人生能有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同行者,何其幸运。</p><p class="ql-block"> 9月,她就要真正告别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讲台。可我知道,她教我的钻研劲儿、那份对教育的热忱,会一直留在我心里。往后的日子,我想沿着她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努力成为那个能为学生"开窗"的人——就像她一直做的那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