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音1953 纺织展览馆之工人赞歌唱响全国

雨丰

<p class="ql-block"> 今天走进织音1953纺织展览馆,第一眼就被一块红底白字的展板吸引。那上面写着“工人赞歌 唱响全国”,简简单单几个字,却让人感受到一股力量。展板下方悬挂着几个白色的瓶子模型,仿佛在静静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站在展板前,我仿佛能听见工人们齐声高唱的旋律,那是一种属于劳动者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文艺大咖 齐聚石门:</p><p class="ql-block"> 详细介绍了 1947年11月石门解放后,一大批文化、音乐、戏剧、美术干部从全国各地云集石家庄。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石家庄艺术创作立即呈现出亘古未有的繁荣景象,开创了石家庄文艺史上的巨大辉煌,同时对全国解放后的文艺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关于《红旗歌》的详细介绍。这部话剧以石家庄大兴纱厂女工同金芬为原型,描写了工厂开展红旗竞赛中发生的故事。在石家庄首演获得轰动后,导演吴祖光又将话剧改编为电影,《红旗歌》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坛盛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都曾观看过演出,并鼓励文艺工作者多为工农兵创作优秀作品。站在展板前,我仿佛看见了那个年代的工人们在舞台上熠熠生辉,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展板旁还贴着大兴纱厂的老照片,那座承载着无数工人希望的厂房,如今已成为红色经典的一部分。我想象着当年作者鲁煤在纱厂中穿梭,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只为将最真实的声音写进剧本。正是这样的深入生活,才让《红旗歌》成为解放区文学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在展板旁,我看到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1949年2月《红旗歌》在石家庄首演时的演员合影。左起分别是饰演仙妮的刘节、饰演大梅的凌翠、饰演金芳的刘涛,右边则是饰演管理员彭刚的刘木锋和饰演美兰的师伟。他们神情专注,仿佛还沉浸在演出的情绪中。大兴纱厂作为石家庄棉七的前身,早在1921年就已建成,是当时石家庄最大的民族工业企业。1947年石家庄解放后,纱厂迅速恢复生产,成为民族工业复兴的象征。而《红旗歌》正是在这里孕育而生,讲述了共产党如何引导普通工人走向新生活。我站在照片前,仿佛能听见那激昂的台词在耳边回响。</p> <p class="ql-block">  展览馆的另一角,一块黑白色调的展板格外醒目,标题写着“红色记忆 新火相传”。展板下方是两张黑白照片,一张是电影《红旗歌》的剧照,另一张则是两位演员的肖像。展板底部还贴着两份旧报纸的剪报,记录着1949年7月《红旗歌》在全国文代会上演出后的热烈反响。我仔细阅读着剪报上的文字,仿佛穿越回那个文艺复兴的年代,看到无数观众为这部话剧感动、振奋。</p> <p class="ql-block">  一张黑白照片吸引了我的注意,照片中一群人围坐交谈,背景墙上写着《红旗歌》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两年间的演出情况。旁边还贴着周恩来总理对这部剧的高度评价。展板下方是《红旗歌》的宣传海报和书籍封面,还有关于它改编为电影的介绍。我突然意识到,这部剧不仅是一出戏,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那个时代工人的奋斗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在展览馆的另一面墙上,我看到了《红旗歌》的宣传单、剧照和作词者贾克的介绍。背景墙上还写着《民主青年进行曲》的相关内容,这两部作品在石家庄的红色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驻足细看,仿佛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文艺工作者们用笔和舞台,为工人发声、为时代立言的热情。</p> <p class="ql-block">  展览馆中央,一座大兴纱厂的建筑模型静静陈列,模型上方写着“大兴纱厂”四个字,两侧点缀着枝叶,背景墙上是纱厂的老照片。我绕着模型走了一圈,脑海中浮现出纱厂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的身影。这座纱厂不仅是石家庄工业发展的缩影,更是《红旗歌》诞生的摇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