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雨竹日记第374篇</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偏见的消融与方式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见到那位朋友的朋友时,空气里没有预想中紧绷的张力。他做直销,这个标签曾让我下意识筑起防线——过往见过太多急功近利的宣讲,那些翻来覆去的产品介绍、模式拆解、财富承诺,像细密的网,总让人想往后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他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口中的直销,剥离了“忽悠”的油脂与“执念”的锋芒。没有声嘶力竭的前景描绘,只安静地聊产品本身的质感,聊自己在运营中踩过的坑、攒下的经验,聊如何把培训优势转化成双方都能接住的助力。他像个认真的工匠,把直销的产品当作一块原料,用自己的经验与优势细细打磨,最终呈现的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平衡与互利”的合作雏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忽然明白,让人反感的从不是某个行业,而是藏在模式背后的“唯我”逻辑。就像我自己做生意时,总觉得“利他”该是底色——先想对方能获得什么,合作的齿轮才能转得顺滑。急着亮底牌、算收益、逼决策,反而像把合作变成了一场攻防战,失了彼此尊重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来很多事情本无绝对的好坏。直销可以是令人抗拒的纠缠,也可以是基于产品与能力的真诚联结;合作可以是剑拔弩张的博弈,也可以是各展所长的共行。就像同一句话,用命令的语气说出来是冒犯,用商量的语气说出来便成了体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偏见的冰壳,往往是被这样的细节融化的。当一个人放下“必须说服谁”的执念,转而专注于“能提供什么价值”,那些原本带着棱角的标签,便会慢慢透出温润的光。这或许就是人与人相处最舒服的状态:不急于定义,不执着评判,只在彼此的节奏里,找到共赢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相遇,像给思维开了一扇小窗——原来换一种方式做事,换一种语气说话,真的能让同样的路,走出不一样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