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大将军兆惠

鳌山人

<p class="ql-block">  乌雅·兆惠(1708-1764)字和甫,满州正黄旗人。清乾隆时期名将,以平定准噶尔和部叛乱,收复新疆190万领土的功绩历史留名,乾隆时封一等武毅谋勇公,谥号文襄,配享太庙。</p> <p class="ql-block">  读《书剑恩仇录》真的很厌大将军兆惠,翻翻《清史稿》又觉兆惠太伟大!</p><p class="ql-block"> 太喜欢金庸的《书剑恩仇录》,太憎恨那个冷酷无情的清廷大将——兆惠。镇压回部、围剿红花会,兆惠无疑是侠者大敌,义者反派。然而翻开《清史稿》和蔡东藩的《清史演义》,兆惠却是乾隆朝平定西域、奠定新疆版图的一代名将。</p><p class="ql-block"> 看着书桌上这三本书,思考兆惠这一形象的巨大反差,我无法想象:文学与历史对同一人物的评价如此不一? </p> <p class="ql-block">  金庸笔下的兆惠无疑是一种反派符号:《书剑恩仇录》把兆惠的角色设定服务于小说的“反清复明”主题: </p><p class="ql-block"> 他是镇压回部的“刽子手”,兆惠率军攻打回部,意图剿灭霍青桐、香香公主(喀丝丽)的族人,手段残酷。 小说中的“黑水营之围”被塑造成清军侵略受挫(而历史上这一战恰恰是兆惠以少敌多、坚守待援的经典战例)。</p><p class="ql-block"> 作为清廷在西北的最高军事统帅,兆惠多次派兵围剿陈家洛领导的红花会,是反清势力的主要障碍。 我想作者借这一角色强化“清廷压迫汉人”的叙事,使其成为民族矛盾的象征。 </p><p class="ql-block"> 作为文学作品,兆惠在小说中并非复杂人物,而是一个脸谱化的反派,用以衬托红花会的正义性和英雄形象。 </p> <p class="ql-block">  疏理《清史稿》和蔡东藩《清史演义》,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兆惠: </p><p class="ql-block"> 1. 平定准噶尔,终结百年边患。乾隆二十年(1755年),兆惠随军征讨准噶尔汗国,最终消灭这一长期威胁清朝西北的政权。 蔡东藩在《清史演义》中评价:“兆惠之征准部,实开新疆之先声。” </p><p class="ql-block"> 2. 黑水营之围:绝地反击的传奇。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兆惠率军征讨大小和卓叛军,在叶尔羌(今莎车)被围困于黑水营。 兆惠以数千兵力对抗数万敌军,坚守三个月,最终等来援军反败为胜。《清史稿》称其“勇略绝伦”。 </p><p class="ql-block"> 3. 奠定新疆版图。西北战后兆惠参与筹划新疆行政建制,设立伊犁将军,使清朝对西域的统治制度化。 所以乾隆帝赞其“功在社稷”,封一等公,位列“紫光阁功臣”。 </p><p class="ql-block"> 容观的说,兆惠是清朝统一新疆的关键人物,其功绩直接影响了近代中国的疆域版图。 </p> <p class="ql-block">  何以文学与历史反差如此之大呢(这不像《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两种曹操)?细思量无非:</p><p class="ql-block"> 1. 叙事立场的不同。 金庸的《书剑恩仇录》以“反清”为基调,清廷功臣自然被塑造成反派。 而《清史稿》和蔡东藩的《清史演义》站在官方史观角度,强调兆惠的“开疆拓土”之功。 </p><p class="ql-block"> 2. 民族叙事的差异。金庸早期作品受汉民族主义影响,清廷人物多带负面色彩(乾隆更是被描写成虚伪阴险)。 历史上兆惠的对手是准噶尔和大小和卓,而小说将其转化为“镇压汉人及回部”,以增强戏剧冲突。 </p><p class="ql-block"> 3. 文学虚构的需要。武侠小说需要明确的善恶对立,兆惠作为清廷代表,自然承担“恶”的符号功能。 但 历史则更注重客观功绩,兆惠的军事才能和边疆贡献无法被简单否定。 </p> <p class="ql-block">  三本书中兆惠的形象提醒我们这些读书者要明白: (1)文学不等于历史,小说中的角色服务于故事主题,不可直接当作史实。 (2)历史评价应客观,兆惠在真实的历史中是国家统一的功臣,但在武侠世界里却被妖魔化,这是艺术创作的必然。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读史明智,但智在兼听:</b>对比《书剑恩仇录》《清史稿》和《清史演义》,才能更全面理解一个人物的多面性。 我们欣赏金庸的武侠世界时,也不妨回归历史,看看那些被文学“扭曲”的人物原本的模样——或许会发现,真实的历史有时比小说更精彩。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 </p><p class="ql-block">1. 金庸《书剑恩仇录》 </p><p class="ql-block">2. 《清史稿·兆惠传》 </p><p class="ql-block">3. 蔡东藩《清史演义》 </p><p class="ql-block">4. 庄吉发《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