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十六、2025年5月20日星期二</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忻州市定襄县出发,向北行驶19公里来到阎家大院。阎家大院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span>阎锡山的庄园,它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河边镇河边村(旧属五台县),阎家大院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阎家大院由20多处大小院落、近千间房屋组成,建筑样式各不相同,既有传统形式,也有西方形式的引入,还有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p> <p class="ql-block">影壁墙正面标注阎锡山故居,背面是孙中山先生的题字。</p> <p class="ql-block">东花园一院是阎家大院里最大的一个院子。大门门楣高悬“文沱草庐”大匾,门厅高敞,<span style="font-size:18px;">院内四周是厅堂,中间是花坛和影壁。</span>建筑采用“五脊六兽排山瓦,排檐插飞挂铁马,立卧栏露明柱,鼓墩岩石接出厦”的中国传统宫殿式装饰手法,飞檐走兽,雕梁画栋。</p> <p class="ql-block">1989年,依托阎家大院成立的河边民俗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10年,定襄县河边民俗博物馆(以阎家大院为主体的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东花园三院有第二战区的展览,详细介绍山西省内各地抗战情况。三院的正厅是阎锡山会客办公的场所,取名为“当仁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18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到阎府,在“当仁堂”会见时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代表国共双方共商山西抗日大计。</p> <p class="ql-block">都督府属于故居内的早期建筑,为一进两院式,东厅五间供奉有祖宗牌位,其余房间均用于住人。是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西方的建筑造型。</p><p class="ql-block">阎锡山故居内的建筑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以东为上,每个院子的东房都高于其他方位的房屋,这主要是因为河边镇的东边有座纹山,“背靠纹山,面对沱河”。</p> <p class="ql-block">得一楼在东花园的南侧,此楼是因阎锡山民国四年(1915年)获得袁世凯赐封“一等侯爵”而得名。民国十八年(1929年)10月14日,时遭阎锡山软禁、曾与其共同策划中原大战的冯玉祥到阎府(今阎家大院),在得一楼拜会阎锡山父亲阎书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1月9日,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到阎府,曾登此楼赏景,阎锡山在院内都督府东厅设午宴款待。这个院落的建筑均有地下通道与东花园贯通。</p> <p class="ql-block">西花园已经修缮(去年来时正在修整)。</p> <p class="ql-block">有通道可以到上面的亭子。俯看西花园。</p> <p class="ql-block">2.参观阎家大院结束后,继续向北行驶18公里,到达南禅寺。</p><p class="ql-block">南禅寺坐落于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的李家庄西侧,四周群山环抱,寺宇坐北朝南。始建年代不详,但据殿内梁上墨书题记,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较佛光寺东大殿早75年,因地处偏僻避开了唐武宗“会昌灭佛”而幸存。</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黑神话悟空取景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唐代木构大殿的主体建筑大佛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各3间,平面近方形,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殿内无柱,仅用12根檐柱支撑,斗拱硕大,柱头内倾,体现唐代力学与美学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唐代彩塑,佛坛上17尊塑像以释迦牟尼为中心,文殊、普贤菩萨及弟子、护法天王等姿态生动,衣纹流畅,与敦煌莫高窟塑像风格一致。</p> <p class="ql-block">梁架仅用叉手承托脊檩,无天花板,墙身不承重。</p><p class="ql-block">鸱吻、直棂窗等构件保留唐代原貌,佛坛占院落一半,突出主体地位。</p> <p class="ql-block">3.结束南禅寺参观后,我们继续北上行驶46公里,来到了五台县佛光寺。</p><p class="ql-block">佛光寺是山西省五台县的一座千年古刹,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以唐代木构建筑东大殿为核心,被誉为“中国第一国宝”,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随五台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被梁思成先生称为“四绝”。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黑神话悟空取景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因孝文帝路经此地见佛光显现而得名。唐会昌五年(845年)灭佛运动中遭毁,大中十一年(857年)由女弟子宁公遇与高僧愿诚主持重建东大殿。金代增建文殊殿,元明清时期陆续修缮,形成现存规模。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团队通过题记墨迹确认东大殿为唐代建筑,推翻“中国无唐构”的论断。</p> <p class="ql-block">伽篮殿的侧面图</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前的唐代石幢,高4.9米,八角形,立于唐乾符四年(877年)。</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在佛光寺前院的北面,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具有金代塑像的风格,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文殊七尊像。东西墙和北墙上,原有五百罗汉的彩绘,现仅存二百四十五尊。这些塑像和壁画,都在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重新装绘过。</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前的唐代石幢,高3.24米,八角形,立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殿内佛坛横跨5间,雕塑35尊佛像。佛坛正中塑释迦牟尼佛,左塑弥勒佛,右塑阿弥陀佛;左梢间塑骑象普贤菩萨,右梢间塑骑狮文殊菩萨。释迦牟尼前站阿难、迦叶,三佛前各塑4位胁侍菩萨、两位供养菩萨,佛坛前塑两尊护法金刚。35尊佛像主次有序,尊卑有别,各具神态,各尽其职。</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的唐代结构。</p> <p class="ql-block">祖师塔</p><p class="ql-block">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即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会昌五年(845年)灭佛,佛光寺被毁留存的建筑物,也是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左图是佛光寺大钟</p><p class="ql-block">右图墓塔</p><p class="ql-block">佛光寺寺后东山坡上,有唐代大德万便和尚塔,平面六角形,唐贞元十一年(795年)建。</p> <p class="ql-block">东大殿左侧配殿</p><p class="ql-block">佛光寺国宝级建筑,让我们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今天的三处参观后,我们继续向北行驶121公里,到达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住宿。</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我们来到了应县木塔景区周边遛弯,商业街灯火通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