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戈壁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美篇家园57030900

<p class="ql-block">火洲的文化绿洲:</p><p class="ql-block"> 在2025年七月,我开启了大美新疆的旅程。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当我踏入吐鲁番博物馆的那一刻,灼热的阳光瞬间被隔绝在身后,迎面而来的是跨越千年的清凉历史之风。这颗大漠荒原上的明珠,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以栩栩如生的文物为经纬,编织出一幅多元文明交融的壮阔画卷。游学于此,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场与古老文明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一、游:穿梭时空的展厅探秘。1. 巨犀化石厅沧海桑田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展厅中央的吐鲁番美丽巨犀化石,如一座灰白色的史前丰碑。这具距今2400万年的庞然大物,体长9米、重达30吨,其完整的骨架无声诉说着吐鲁番曾是水草丰茂的森林草原。站在化石前,指尖仿佛触碰到渐新世的风,耳边响起讲解员的声音:“青藏高原的隆起改变了这里的气候,巨犀的灭绝是自然演化的注脚。”这种震撼,让“地球史书”的页码在眼前具象翻动。</p> <p class="ql-block">2. 干尸陈列厅:凝固的生命史诗:</p><p class="ql-block"> 步入干尸展厅,心跳不由加速。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汉代戍卒干尸,皮肤褶皱清晰可见,身旁放置的假肢以木头与皮革制成,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假肢文物。而萨满巫师干尸身披彩色毛织物,双手交叠胸前,仿佛仍在进行一场通灵仪式。这些因吐鲁番干燥气候天然形成的“人干”,打破了“木乃伊必经人工处理”的刻板认知,让人对生命与死亡产生哲学思考。</p> <p class="ql-block">3. 文书厅:纸张上的烟火人间:</p><p class="ql-block"> 玻璃展柜内,唐代学童卜天寿的《论语郑玄注》抄本残卷上,稚嫩的笔迹旁竟附有一首打油诗:“他道侧书易,我道侧书难……”。这份穿越千年的“课堂走神”证据,与敦煌藏经洞的学郎题记遥相呼应,让人忍俊不禁。更珍贵的是粟特文摩尼教经卷、回鹘文契约等24种文字文书,它们像散落的拼图,还原了丝绸之路上商贸往来、法律纠纷、药方记录的市井百态。</p> <p class="ql-block">二、学:多元文明的交融密码。1. 伏羲女娲像文化认同的图腾:</p><p class="ql-block"> 通史厅中,两幅并悬的伏羲女娲绢画形成鲜明对比:一幅是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另一幅是典型中原面容。这种“人首蛇身”的中原丧葬习俗,在吐鲁番墓葬中大量出现,印证了汉唐时期屯戍移民与当地民族的深度融合。社教老师解释道:“高昌国虽处西域,却以汉文化为基,文字同华夏,语言用胡语,是多元一体的鲜活例证。”</p> <p class="ql-block">2. 古钱币与织物丝路经济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古钱币厅的“高昌吉利”钱币上,汉字与西域符号并存;而十六国时期的共命鸟纹刺绣,则以中原技法织出西域图腾。在研学活动的“文物修复”环节,我们戴上白手套,用镊子拼接陶罐碎片,当唐代彩陶上的连珠纹在手中重现时,突然理解了“工匠精神”的跨时空共鸣——丝路不仅是商品通道,更是技艺与审美的传播走廊。</p> <p class="ql-block">3. 数字化互动科技赋能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AR技术让文物“活”起来。点击互动屏,《六屏式列圣鉴训图》中的“欹器”动画演示“虚则倾、满则覆”的中庸之道;扫描二维码,干尸的服饰纹样即刻在手机端三维旋转。这种古今对话的方式,让“学”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成为一场沉浸式探索。</p> <p class="ql-block">三、悟文明传承的当代启示。1. 从“四个一千年”看中华民族共同体:</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外墙56米高的观光塔上,浮雕镌刻着吐鲁番“四个一千年”历史:彩陶、石窟、葡萄种植、文书。站在塔下仰望,想起研学中拼中国地图时,一位维吾尔族同学轻抚台湾板块说:“每块拼图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孩子。”这种具象化的认知,恰如伏羲女娲像中缠绕的蛇身,将各民族命运紧密联结。</p> <p class="ql-block">2. 文创与非遗传统的年轻表达:</p><p class="ql-block"> 纪念品店里,Q版高昌国王冰箱贴、手绘葡萄沟明信片等文创产品,让文物以可爱姿态走入日常生活。参与“古法印刷”体验时,油墨渗入宣纸的刹那,突然明白:文明传承不在于固守形式,而在于像黄道婆革新纺织术那样,在创新中延续血脉。</p> <p class="ql-block">葡萄架下的史诗回响:</p><p class="ql-block"> 离开时,夕阳为博物馆的弧形外墙镀上金边。想起馆内那株2300年的葡萄藤标本,它曾见证张骞凿空西域、玄奘西行取经,如今又在玻璃展柜中凝视着往来游客。正如岑参诗云:“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这片土地用文物酿造的文明之酒,历久弥香。</p> <p class="ql-block">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的凉州词,或许正是对吐鲁番博物馆最好的概括。在这里,每一件文物都是夜光杯中的醇酿,饮之醉人,回味无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