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丁家窑乡胶泥沟村吴拴厚2016年摄</font></b></h3> <h1><b> 2016年春期,丁家窑乡民政助理张文宽陪我去胶泥沟村考察民间艺术,我走访了鼓匠吴拴厚。<br></b><b> 拴厚1940年出生,娘胎里带下没眼眼,他三岁丧母,五岁大大(父亲)为他续继母,不懂事的他,生性顽皮好动,不是打翻醋壶,便是踢倒菜盆,继母对他十分讨厌。一天,没一顿饱饭,却挨三顿饱打。又过两年,家里添了弟弟,继母对他更加虐待,常常不给他饭吃,他只好在村沿门逐户讨吃要饭。没过几年,继母暴病身亡。父亲又当爹又当娘,父子仨只好挖度地过日子。<br></b><b> 拴厚16岁那年,父亲看着他已一天天长大,可他垄日地里一下也不能受,总不能长期耗在家吃闲饭。管他好赖也得寻点儿营生 。于是,他大吴二小便领着儿子求到刘家窑村鼓匠老艺人王存娃名下,意思是想叫儿子跟着王师傅斅鼓匠,可人家告他:“你儿子已经过了斅鼓匠的年龄。”他说:“即使斅不成手艺,帮您打个下手,混口饭吃也行。‘’存娃也是位善良之人,看他少娘缺亲,恓惶可怜,又是本乡地土的,故接纳了他。<br></b><b> 他先后奉伺了存娃师傅四五年,因斅艺年龄偏大,混迹数年,也没学下个本事,开始打“二眼镜儿”。所谓“二眼镜儿”即一种金属类的打击乐器,由铜冶炼而成。它结构比较简单,用铁豆丝制作一个像眼镜一样的框子,配以木把,再将两面直径10厘米的小锣用绳子固定其上,演奏者用木棒敲击左右锣身中央部分,产生振动而发音。因它形状像眼镜,故名。其实,它的学名叫“二锣儿”,在鼓匠班的乐器中属配角,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一般,鼓匠在“小吹”(小曲儿)的时候才用,因它敲打的次数是小釵的二倍,节奏较快,用以烘托氛围,增加热闹气氛。充当此角色者,一般都是徒弟,管饭没工钱,因此,人们戏称“二锣儿”为“逮糕”(吃糕)。</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折叠后的大号 民国</font></b></h3> <h1><b> 拴厚长得五大三粗,人常说:“身大力不愧。”这一条在他身上得到了印证,他究竟有多大力气呢?据说他趴下两腿夹住碾场的大碌碡可以立起来。有一次白事宴,存娃和口外凉城一班有名的鼓匠在边墙畔上一个村庄对了台,正日晌午伺主有意将场地安排到了最宽敞的大场面,正式比赛未开始之前,为招揽看鼓匠的人们,拴厚先给掌了数声大号,号声震得天旋地动,周围数十里的人们都听到大号声,看热闹的人们都说,人家存娃的鼓匠到底不赖,连掌号的都这么硬巴。<br> 其实,掌号并无多少技巧,这种吹奏乐器只有高低两种音调,只要力气够大,吹得响亮即可,存娃师傅知人善任,把此项营生交给了拴厚,他也就成了存娃鼓匠班子的专职号手。<br> 据有关资料介绍,大号流行于青藏地区,用于喇嘛寺庙,是藏族的一种吹奏乐器。相传它是由北魏时期(439~535)的大铜角衍变而来。明清时期称为“铜角”。它在古代用于军旅,后来民间将它用于婚丧嫁娶活动。民间把大号称作“青龙”,传说它在红白事宴中,具有避妖镇邪作用。<br> 拴厚当了大半辈子鼓匠,由于种种原因,他也没斅成个鼓匠,一辈子连个“上眼儿”也捏不了,只做配角。但俗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虽说吹不好唢呐,可大号吹得棒,甚至连大号里的有关民俗,他也悉底精通。别看班主存娃在右玉北守很有名气,他唢呐头子硬,但大号肯定没有拴厚掌得好,他肚里存的整本戏不少,可说到大号的民俗知识并不一定比拴厚知道得多。</b><br><b> 那天,我们跟他拉呱起大号,他也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他说,尽管红白事经常会吹奏大号,但它的主要功能,不外乎以下几项:<br> 第一用它充当“问路器”。过去,一班鼓匠班六七人,可有眼的只有一两人,其余均为没眼眼,咱们这里又多为山路,靠有眼的拉引上,盲者相互托附,闪深踏浅,跌跌绊绊,尾随其后,行走极其缓慢。可不管路途再遥远,全凭步行。有时他们要到七八十里以外的地方行门市,尤其冬季碰上大雪封山,常常迷路,在寻(xin)不见路的情况下。此时,掌号的就会拔出大号对着天空使劲吹,直至有来人救援为止。<br>另外,鼓匠对事主都有事先承诺,无论婚丧事,太阳一落山,他们必须赶到伺主家,进行安鼓,否则加倍赔偿。因此,鼓匠一进村门口,甚不甚先吹几声大号,伺主听到号音后,马上就会打发家人出来迎接。鼓匠们有句顺口溜叫做:“日头落(lao)鼓匠到,寻不着事主,掌鸣号” 。<br> 第二用它传递消息,通知事宴地的人们准时参加各项活动。它有如军中号角,指挥指战员作战。如红事宴,安鼓号声一响,母亲大人便会开柜取出新郎的结婚衣服包,谨溜儿子站在柜顶上将结婚新头穿好。<br>白事正日晌午起席后,有一项活动,就是亡者生前好友或远方亲戚要前来点纸。鼓匠班就会专门派出掌号的伙同一名家下人站到大门外,远处瞭见前来点纸者,马上掌一声大号,全体孝男孝女听到后,便会拄着丧棒出来跪迎来客。<br> 第三用它避妖镇邪。红事里有一项活动叫“攆白虎”,当娶回新媳妇拜天地时,掌号的进喜房对着四面墙角炸几声大号。古时民间认为,洞房易受邪魔侵扰,如果不禳解、鎮压,就会出現异常事故。故此,掌号“攆白虎”。祈求新郎新娘,婚后幸福安康。<br>白事有项活动叫“安神”。即出殡后,要在各神位敬香烧黄裱纸,在停棂的堂屋掌几声号。过去人们认为:“神位必求稳定靠。”意思是过事宴举办各项活动,打破了原有神位的安静稳定的环境,事后必须重新恢复,只有背靠安静稳定,神灵坐得安稳,才能保佑家中人口平安无恙。</b><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拴厚的大号 长142厘米 铜质 民国</font></b></h3> <h1><b>拴厚跟我拉呱过完大号里的民俗过后,他到下窑了取回了“二眼镜儿”和大号。并为我等当(演示)了几下“二锣儿”,我立即端起相机为他留了影。尔后,我拔开他的大号用卷尺进行了量盘,号筒通体铜制,全长142厘米,号身用焊锡修补多达20余处,不过,它并不漏气,还可正常使用。<br></b><b>最后,他补充说,“二锣儿”是我开始当鼓匠使唤的第一件家具,大号也伴随了我近六十年,有个古董贩曾掏五百块钱要买我的,我没舍得卖,个人连个女人也没,它们就是我的个伴儿。我说:“你把这两件东西让给我行吗?”他说:“我现在吃五保,也不缺票子花,谁买我也不卖。”文宽打帮说:“他是咱们县里的原人大主任,肯定不是拿你的东西赚钱,他用于写书。”拴厚说:“既然你文宽说出来了,我一分不要,叫主任拿去吧。其实,我倒是土淹脖子的人了,留着也没什么使受啦!”但我深知自己比他强百倍,不能白要老人的东西,后来,推来搡去,我还是硬为老人留下五百元,收藏了两件不可多得的民间鼓匠器具。<br></b><b>2016年9月17日于朔州</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