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地再游:时光与变迁的交织

平凡

<p class="ql-block">当我自己再度踏上这片土地,熟悉之感如潮水般汹涌袭来,将我紧紧包围。然而,用心去品味,却又能察觉到这熟悉之中,隐隐掺杂着丝丝陌生,宛如一首古老歌谣中的那种不和谐的音符。岁月恰似一位技艺高超却行事悄然的画师,在不经意间,便为这里添上了几笔别样的色彩,让一切变得似曾相识却又恍若隔世。</p><p class="ql-block">熟悉的老街,宛如一位承载着无数往昔回忆的老人,依旧静静地卧在那里。它虽然说身形未改,可往昔的辉煌却早已如缥缈的云烟,消散在岁月的长河之中。一条窄窄的柏油马路,蛮横地穿过比它宽数倍的老街,恰似现代文明对古老传统的一次强行介入,让老街显得格格不入,宛如一位身着不合身新衣的旧人,透着说不出的违和感。</p><p class="ql-block">街道两旁,曾经热闹喧嚣的店铺大多都紧闭大门,那一个个斑驳的木门上,原政府大门口的那两个青色的砖柱子依然挺立,像是对曾经的守护者,岁月的痕迹如那刻刀雕琢般地清晰可见。偶尔几扇半掩的门中,透出屋内昏暗的光线,仿佛是一位老者在低声诉说着往昔的那些繁华,东南风疯狂地吹过,尘土弥漫,卷起了地上的几片落叶,沙沙作响,宛如一首寂寥的乐章,更增添了几分凄凉的氛围。</p><p class="ql-block">目光越过老街,是广袤无垠的农田。此时,附近村庄里的蜜瓜尚未成熟,绿油油的瓜秧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一群欢快的孩子在向人们展示生命的活力。那些从四川等地赶来的打工者,如同勤劳的蜜蜂,在露地蜜瓜地上忙碌着。他们的身影穿梭于瓜秧之间,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据说,他们的工期漫长,要从播种一直干到蜜瓜销售的全过程。他们背井离乡,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挥洒着汗水,只为追寻那一份生活的希望,宛如一群逐梦的旅人,在岁月的长河中奋勇前行。</p><p class="ql-block">而那大片由宁夏人承包经营的枸杞子地,更是一片繁忙景象。红彤彤的枸杞子挂满枝头,宛如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红珍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诱人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宝。二百多位来自河南商丘等地的采摘工,正熟练地将一颗颗成熟的枸杞子摘下,放入自己身边的篮子或者是盆子中。他们每年如期而至,仿佛与这片土地有了一种无形的约定,宛如一群忠实的信徒,坚守着心中的信仰。他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枸杞子地上空,让这片土地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宛如一首欢快的交响曲,奏响了生命的赞歌。</p><p class="ql-block">曾经中渠中学的操场,如今已面目全非。几个弓形塑料大棚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宛如几位沉默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的记忆。里面晾满了鲜红的枸杞子,走进大棚,一股淡淡的枸杞香扑鼻而来,令人陶醉,宛如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那些枸杞子宛如被精心排列的红宝石,均匀地晾在事先铺好的帆布单子上,等待着在荫凉处自然风干。因为直接暴晒会让它们失去鲜艳的色彩。待水分慢慢蒸发干后,它们就将变成珍贵的中药材,宛如一群沉睡的精灵,等待着被唤醒,发挥出它们的价值。中渠中学的院子里与教室与宿舍等,现在几乎是成了打工者的领地,学校院子北面的那栋修建于民国时期的青云二层教学木楼,看起来像是有些疲惫不堪了,仿佛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向来来往往的人们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沧桑,宛如一首古老的史诗,诉说着岁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老街上原玉成小校的位置,如今堆满了大量的供电设备器材,宛如一个小型的加工厂。没有看到电力单位的车辆穿梭往来,也没有看到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也许人们都去施工了呢,反正似乎这里正酝酿着一场大的变革,宛如一场即将来临的暴风雨,蓄势待发。看着那些崭新的器材,我仿佛能看到未来这里灯火通明的景象,科技的力量,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宛如一位神奇的魔法师,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p><p class="ql-block">闲暇时,我与熟人坐在老街的一家店铺门边的椅子上,聊起这里的变化。也聊起了在玉成包地种蜜瓜的那个收成的年轻人,大家对他的佩服,大多是从二十五六岁包地种蜜瓜,从开始的五十亩逐年增加,到现在的一百七十亩,这的担当与责任,在现在的年轻人中来说是很少见的,另外就是他的待人处事,总之凡是知道这个年轻人的人们,对他都是很佩服的。有几个来买这里买东西的熟人,也在一起聊着生活中的事儿,也说起了农村老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身体问题,比如说每天的吃喝拉撒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还有老来难与种庄稼的事和羊儿们的事。也有人来买“砖”,我想着在这日用品商店哪会卖什么“砖”呢?因此孤陋寡闻的我就问了一下他买的什么砖,他笑了一下说就是舔砖,我一听还是不怎么懂,他看我真的是不懂,他就笑着告诉我说买上叫羊舔的砖,就叫舔砖,他看我还是不明白,又说:羊只们很喜欢舔这样的砖,羊舔了以后就会给它补锌补铁补钙呢。他这样一说我才明白了什么叫舔砖与它的作用了。这也使让我想起了我看过的一幅漫画的内容:猪对买了猪排骨的人说道:你就别指望我们的排骨给你补钙了,现在的我们自己都在缺钙呢。后来买了舔砖的人说:你们就知道老家羊肉好吃,哪里能知道养羊人的难处啊。他刚说完后,又有一个人过来说道,养羊让舔砖就不要说了,有的时候还得给人家羊儿输液补钙呢,我一听就说:你一哈说的,养羊哪会有给羊输液的事儿呢。他听完后又告诉我说:前几天我有几个羊羔子站不起来了,叫兽医看了后说要输液,结果是液体输完后,羊到家里就能够能站起来了呢。我听后依然是似信非信,旁边的人也在告诉我说:他说的是真的呢。我虽然还是半信半疑的,但是,还是愿意相信他说的是真有其事吧。人啊,真的是活到老还要学到老呢,宛如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的航船,永不停歇。</p><p class="ql-block">在和熟悉的人们聊天的时候,其间也有人感慨着,说老街上是越来越荒凉了。就连存在了几十年、人们早已经习惯了的“集”,也不知何时被谁“迁”到了玉成社区里。曾经老街上热闹非凡的集市,如今已不复存在了,只留下空荡荡的街道,让人心中不免涌起一丝失落,宛如一首悲伤的旋律,奏响了岁月的悲歌。</p><p class="ql-block">7月12日,我在一家名为“文苑”的商店门口,与旁边修电器的叶老板闲聊。话题不知不觉转到了眼前斜对面中渠卫生院“降格”为村卫生所这件事上。叶老板指着医院大门口的十几辆三轮电动车说:“你看,大门口停了这么多车,至少现在已经来了十几个看病的人,院子里肯定还有呢。”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尽管卫生院“降格”了,但前来就医的人依然络绎不绝。有附近的村民和有稍远一点的居民,还有东湖镇靠近中渠几个村的群众。他们大多是年老体弱的老人,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宛如是一部部厚重的史书呢,记录着人们生活中的艰辛。</p><p class="ql-block">7月12日下午,我走进医院,眼前的景象让人心酸。一位院长、一位早已退休却不得不继续工作的大夫,还有一位村卫生所的医生,在不大的诊室里忙碌着。他们都在忙碌着问诊、诊断、开药方、收费,由于人手不够,每一项工作他们都必须要亲力亲为,每一个环节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但是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和执着,宛如一群无畏的战士,坚守着属于自己的岗位。还有那位临时请来帮忙的女同志,她的身影在各个房间与药房中穿梭,为患者提供取药力所能及的帮助。前来就医的患者,都被病痛折磨得痛苦不堪,这里成了患者们最信赖的地方。很多人患有腿部的或其他部位的疼痛疾病,尤其是腿疼,严重影响了他们每一个人的的正常生活,他们的座骑电动三轮车,就成了他们出门的依靠。对于几位膝关节疼痛的病人来说,大夫除了给他们开药治疗外,还建议他们去县医院做手术,以方便他们未来的晚年生活。然而,每当提到手术,有的患者就会面带愁容,我想可能是经济问题或者对手术存在疑虑。也有人表示计划秋收后去做手术。无论是否做手术,都面临着钱的问题和或者是对手术的担忧。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宛如感同身受一般,体会着他们生活的不易。</p><p class="ql-block">忙碌的大夫们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迎来了几个外地女人,她们都称肚子疼。大夫诊断后开了差不多的药。她们是从商丘来这里打工的,可能是水土不服,也可能是吃了什么坏东西。我心想,附近突然增加了几百名务工人员,医院里大夫们的工作量肯定会增加。</p><p class="ql-block">我坐在一旁等待问药的机会,看着大夫们忙碌的身影,心中有点五味杂陈的感觉。他们就像是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天使,在这里有限的资源下,尽力地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时间在等待中悄然地流逝,我终于问完了药。走出医院,阳光洒在身上,看着那夕阳西下我感慨万千,宛如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p><p class="ql-block">这片自己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变迁。它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也承载了人们的记忆和希望。每一个打工者的汗水、采摘工的喜悦、电力变革的期待,以及卫生院里大夫们的坚守,都构成了这片熟悉的土地独特的风景。或许,这就是生活吧,在变迁中不断前行,在对生活的回忆中寻找温暖。而我,也将带着这份对熟悉的旧地的眷恋,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宛如一位怀揣着梦想的行者,在人生岁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p><p class="ql-block">走在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过去大街上的旧模样基本还在,只是行人稀少。几家小商店仍在坚持经营,街西头的铁货铺依旧开着,中渠中学的教室与院落成了打工者的临时住所,那家经营多年的肉铺还在坚守。曾在供销社工作后来自主经营的“卢头”卢老板,依然还是那样的精神,除了经营日用品,还为附近农民所用的化肥、农药物资“保障供给”。老街虽然说很荒凉,但是,依然坚强地存在着,宛如一位坚韧的勇士,在岁月的长河中坚守着自己的阵地。</p><p class="ql-block">走在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大东岔的那一渠好水向北流去,滋润着家乡的土地和人们的心田,因为那是人们的希望。附近的庄稼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但愿今年庄稼人能有个好收成。因为只有庄稼人富裕了,国家才能实现全面、均衡的发展,达到真正的民富国强,宛如一首宏伟的乐章,奏响了国家繁荣的赞歌。</p><p class="ql-block">走在熟悉的地方上,却有些陌生的感觉,真的是:老街老了,我自己也已经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3日于民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