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化学教学的探索之路上,系统思维犹如一把钥匙,能帮助我们打开理解化学本质的大门。张传贵名师工作室的市级名师线上培训,就围绕“基于系统思维能力培养的化学教学”展开了一场深度分享,为我们呈现了系统思维在化学教学中的独特价值与实践路径。</p> <p class="ql-block">系统思维:化学解题与教学的核心视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高考试题中处处体现着系统思维的影子。以一道涉及多种离子反应的计算题为例,反应体系中存在多个反应的相互关联,形成正反馈与负反馈环,如同一个精密的“化学机器”。张传贵老师通过系统仿真软件模拟,清晰展现了各离子浓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让我们看到:系统的功能并非单个反应的简单叠加,而是要素间通过关联形成的“涌现”——就像南飞的雁阵,每只大雁通过气流关联,形成了单个大雁不具备的省力飞行功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化学教学中,系统思维早已悄然应用。比如物质的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顺序表,将锰、氯、溴、铁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氧化还原能力串联成一个整体系统,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关联一目了然。当我们分析KSCN与Fe³⁺的显色反应,以及后续加入KMnO₄、SO₂的变色现象时,从系统要素关联的角度出发,就能清晰梳理出反应的本质与平衡移动的逻辑。</p> <p class="ql-block">课标引领:系统思维培养的明确方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课程标准为系统思维培养提供了明确指引。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体会系统思维的意义”,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则通过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隐含了对系统思维的培养目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学中,课标提示要通过完整论证实验过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系统思维。学业质量水平4更是要求能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等多角度分析物质变化,进行多变量系统优化——这正是系统思维的核心体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学实践:渗透系统思维的路径探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教材中的反应原理到具体教学环节,系统思维的渗透无处不在。以《化学反应原理》为例,焓与熵的竞争决定反应方向(ΔG=ΔH-TΔS),正逆反应的动态耦合维持平衡,活化能与碰撞频率协同控制反应速率,这些原理本身就是一个个精密的系统模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化学反应速率教学中,通过探究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我们不仅能得出定性结论,更能建立定量模型(如v=kcⁿ(A)·cᵐ(B))。结合阿伦尼乌斯方程,从活化能、温度、碰撞频率等多要素关联的角度,解释反应速率变化的微观本质,让学生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p> <p class="ql-block">会后交流:思维碰撞中深化理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培训结束后,工作室成员围绕“系统思维在教学中的落地实践”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结合自身教学场景,分享了诸多具体思路:有老师提出可在“离子反应”教学中,通过绘制“反应物—产物—离子浓度变化”关联图,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分析框架;也有老师计划以“合成氨工业”为案例,设计“多变量调控”探究课,让学生在模拟工业决策中体会系统思维;还有老师提到,将高考真题中的系统思维案例整理成专题,引导学生从“解题”到“悟理”,真正内化系统分析能力。这场交流让系统思维的实践路径更加清晰,也让大家在互助探讨中凝聚了深耕化学教学的共识与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