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董源 江西进贤钟陵人 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p><p class="ql-block">万卿</p><p class="ql-block">2025.07.13</p><p class="ql-block">董源(生卒不详,唐末-五代),一作董元字叔达,洪州钟陵(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钟陵乡)人。五代绘画大师,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时期,曾任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南唐灭亡后,进入北宋。善于山水画,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寒林重汀图》《龙宿郊民图》《平林霁色图卷》等。主要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龙宿郊民图》。</p> 《图画见闻志》由北宋画家、理论家郭若虚编撰,具体成书时间为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是中国绘画史上继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后的重要史论著作。 郭若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和画史评论家。出身北宋豪门士族太原郭氏,尚东平郡王赵允弼之女永安县主,为北宋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和画史评论家,有《图画见闻志》传世。 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是北宋时期重要的绘画史论著作,在中国美术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郭若虚出身太原郭氏贵族,为宋真宗郭皇后侄孙,其家族世代收藏书画,自幼受艺术熏陶。他基于家藏及广泛搜访的见闻,以续接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为目标,系统梳理了唐会昌元年(841年)至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间的绘画发展,成书时间约在熙宁后期。其本人曾任供备库使、贺辽国正旦副使等职,丰富的仕宦经历为记录画坛轶事提供了独特视角。 全书六卷分为三大部分:理论建构(卷一《叙论》):包含16篇专题论文,如《论气韵非师》提出“气韵生知”说,强调天赋对艺术的决定性作用;《论用笔三病》批判“板、刻、结”等技法弊端;《论三家山水》《论黄徐体异》则对比李成、范宽等流派风格,提出“佛道人物近不及古,山水花鸟古不及近”的古今优劣观。 画家传记(卷二至卷四《纪艺》):记载284位唐末至宋初画家,打破前代分品传统,按社会地位(帝王、士大夫)和画科(山水、花鸟等)分类,体现宋代画院制度的影响。 画坛轶事(卷五《故事拾遗》、卷六《近事》):收录唐代至辽国、高丽的绘画掌故,如五代西蜀画院轶事,兼具史料性与趣味性。 其《纪艺》中卷(见文下截图)记载: 董源,字叔达,钟陵人,事南唐为后苑副使。善画山水,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兼工画牛、虎,肉肌丰混,毛毳轻浮,具足精神,脱略凡格。有《沧湖山水》、著色《山水》、《春泽牧牛》、《牛》、《虎》等图传于世。 《梦溪笔谈》成书时间主要集中在北宋元祐年间(1086年至1093年)。著作者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士,是北宋时期杰出的官员、科学家和政治家。《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据现可见的《梦溪笔谈》最古本,是元大德刻本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 《梦溪笔谈》26卷本中第17卷本《书画》类条目,集中收录了沈括对董源山水画风格的评述:其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江南中主时,有北苑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翻译】:南唐皇帝李璟在位时,有位北苑使名叫董源,他擅长绘画,尤其拿手的是描绘秋天的山岚远景。他大多描摹的是江南的真山实景,而且不用奇特峭拔的笔法。后来,建业的僧人巨然效法董源的画法,两人的画作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大体上,董源和巨然的画作都适于远看。他们用笔非常粗放,近看画作几乎不像任何事物的形象;但退远了看,却景物鲜明,情思幽远,如同看到了奇异之景。例如董源画的《落照图》,近看没有什么效果,但远看村落隐约深远,完全是一派晚景,远处山峰顶上好像有夕照的亮色,这正是其画作的神妙之处。 《宣和画谱》的成书时间为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宣和年间(1119-1125) 官方著录记载,该书由北宋官方编撰,明确标注成书于“宣和庚子年”(即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于1119年改元“宣和”,而《宣和画谱》正是宋徽宗统治末期,宣和年间完成的宫廷艺术著录。不同来源均提到该书收录了魏晋至北宋的6396件作品,并按画科分类,进一步佐证了《宣和画谱》的成书时间为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该书由北宋官方编撰,明确标注成书于“宣和庚子年”(即宣和二年,1120年)。 北宋晚期,宋徽宗诏编《宣和画谱》,其卷十一/山水二/【汉程网 宣和画谱】记载了董源生平: 董元,江南人也。善画,多作山石水龙。然龙虽无以考按其形似之是否,其降升自如,出蛰离洞,戏珠吟月而自有喜怒变态之状,使人可以遐想。盖常人所以不识者,止以想象命意,得于冥漠不可考之中。大抵元所画山水,下笔雄伟,有崭絶峥嵘之势,重峦絶壁,使人观而壮之,故于龙亦然。又作《钟馗氏》,尤见思致。然画家止以着色山水誉之谓景物富丽,宛然有李思训风格。今考元所画信然。盖当时着色山水未多,能效思训者亦少也,故特以此得名于时。至其出自胸臆,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絶岸,使鉴者得之,真若寓目于其处也。而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则有不可形容者。今御府所藏七十有八。 1989年12月版新修当代《进贤县志》,经过充分考证,根据北宋画家、理论家郭若虚编撰《圣画见闻志》,因为此书是最早评书为董源书画的书籍,最早记录董源是钟陵人。所以把董源列为本县第一历史名人,第555]页其传略如下: 董源(?-约960),字叔达,五代南唐画家,钟陵人(今进贤西北?)人。南唐中主李煜时,任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 在我国绘画使上,关(同)、荆(浩)、董(源)、巨(然)并称四大家,有“北关荆、南董巨”之称。董源与巨然所开创的水墨山水画,为当时南方画坛的主要流派,邛“江南派”的正传。董源是一位具有创造精神的划时代画家,被后也文人画匠推崇备至,誉为“文人画”之祖,影响极为深远。 董源屿山水画,“峰峦出没,云雾显晦,溪桥鱼浦,洲渚掩映”,一派江南景象。着色清淡的,山石田被麻皱,多矶头、苔头,显得平淡而天真;着色浓重者,山石皱纹甚少,景物富丽,岚色郁苍,更加生意盎然。 董源还善画人物。一次,南唐后主李煜,召中主时的宰相冯延已进宫议事,冯至宫门时,迟疑不敢进。后主问何故,冯延已说:“有宫娥穿青红锦袍当门而立,未敢冒进。”后主笑而命其仔细看之,乃董源所绘宫娥立于八尺琉璃之上也。可见他画功之绝妙。他还常绘捉鬼驱邪的钟旭像,尤见其志。 董源也作龙水、牛、虎。其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肉肌丰混,毛毳轻浮且具精神,均脱略凡格,非同俗品。 董源作品多佚散民间,收存的仅有《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溪岸图》、《龙宿郊民图》等数幅。 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1987年决定,这个靠近的星体(水星)环行山上,我国彼命名的有十五位文学艺术家,进贤的五代南唐画家董源是其中之一。 <p class="ql-block">2002年夏,栖贤山照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全部</p> <p class="ql-block">《夏景山口待渡图》左部图</p> 栖贤山2002年夏景图 <p class="ql-block">董源《潇湘图》</p> 《》右部 栖贤山东部2019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