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活动主题</p><p class="ql-block">文献《小学课堂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对策》线上研讨</p><p class="ql-block">二、活动时间</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3日晚上 8:30-10:00</p><p class="ql-block">三、活动平台</p><p class="ql-block">腾讯会议</p><p class="ql-block">四、参会人员</p><p class="ql-block">课题组成员:陈利强(主持人)、钟尊爱、胡照丽、陈海君、吴晓丽、文继敏</p> <p class="ql-block">昌江黎族自治县第三小学暑期线上教研活动报道:</p><p class="ql-block">7月13日20:30—22:00,昌江县第三小学《小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优化应用研究》课题组借助“腾讯会议”平台,举行暑期第一次线上深度研讨。主持人陈利强在开场致辞中回顾了选题缘起,随后,五位成员依次发表10分钟微报告。</p> <p class="ql-block">陈海君:当前,部分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存在误区:有的过度追求课件的视觉效果,动画、音效堆砌却偏离知识点;有的照搬网络资源,忽略学生认知特点;还有的将技术应用等同于教学创新,反而让学生迷失在信息洪流中。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未能紧扣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p> <p class="ql-block">吴晓丽: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工具叠加,而是教学理念和模式的革新。它不仅能让课堂更生动、学生更主动,更能推动教育向个性化、精准化发展,为小学生的成长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在未来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让其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p> <p class="ql-block">文继敏:“注重教学节奏”的提醒也很关键。小学生认知规律决定了他们需要循序渐进的引导,若一味依赖技术加快教学进度,只会让学生囫囵吞枣。今后教学中,我会更注重技术与学情的匹配,让课件服务于知识的拆解与呈现,通过动画、互动等形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留足思考与互动时间,让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说到底,技术融合的成败,终究取决于是否以学生为本。唯有扎根教材、贴合学情,才能让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绽放真正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钟尊爱: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从学生学习效果角度看,为成长带来了多维度突破。提升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感。借助多媒体、互动平台等工具,抽象知识可转化为具象动画、虚拟实验等,激发学生好奇心。比如复杂的物理原理通过模拟软件直观呈现,枯燥的历史事件以纪录片形式重现,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p> <p class="ql-block">陈利强:而 “强调课程优化,重视评价反思” 的对策,则展现了教育者应有的审慎与进取。技术在发展,教学需求在变化,没有一劳永逸的融合模式。教师的持续研究与学校的引导监督,构成了一个动态优化的闭环。通过评价反思不断打磨技术与教学的结合点,才能避免技术应用陷入形式主义,让每一次融合都更贴近教学本质。</p> <p class="ql-block">胡照丽(发文):教材是教学的根基,信息技术绝非脱离教材的 “炫技” 工具。就像文中提到的数学教学中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掌握图形特征,这种将技术与教材知识点精准对接的方式,让抽象的几何概念变得可感可触,既守住了教学的科学性,又让技术的价值落地生根。这提醒我们,技术融合不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而是以教材为锚点的创新延伸。</p> <p class="ql-block">自由讨论环节,六人围绕“技术鸿沟”“校本培训”“评价改革”展开头脑风暴,最终凝练出“三融合四步骤”共识:内容与技术、教法与学法、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课前诊断—课中互动—课后延伸—效果评估闭环推进。大家也同时感受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时代性已经到来。大家决心,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优化课堂的方法,在将来的教学中让人工智能充分优化自己的教学活动。</p><p class="ql-block">小结:这篇文章不仅是一份教学对策指南,更传递了一种教育理念: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中的融合,应以 “育人” 为核心,以教材为根基,以学生为中心。它不是简单的 “技术叠加”,而是用技术唤醒教学的活力,让知识传递更高效、更温暖、更精准。作为教育者,我们既要敢于拥抱技术带来的变革,更要守住教育的初心,让技术真正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翅膀。</p> <p class="ql-block">会议结束前,陈利强布置撰写300字文献研读心得,成员们于当晚23:30前全部提交,内容涵盖以生为本,深挖教材,技术融教,节奏适度,持续优化等文本核心及感悟。此次云端碰撞,为暑期教研拉开序幕,也为新学期课堂信息化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框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