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山记

碧雪幽香

<p class="ql-block">还是少年时,就在家里糊墙的报纸上认识了迎客松。知道它立于黄山之巅,迎接每一位来黄山的游客。那时,便有了一个梦想——去看一看站在黄山的迎客松和迎客松站着的黄山。直到今日,才有机缘,携老伴同游黄山,共睹迎客松之风彩、黄山之奇美。</p><p class="ql-block"> 年少时梦老来圆!</p> <p class="ql-block">原于年龄和体力的关系,我们没有徒步登山,选择乘缆车上山。</p><p class="ql-block"> 缆车攀着索道,缓缓而上,好像故意放慢了脚步,好让初来乍到的游客慢慢欣赏并从视觉和心里上去适应眼前的奇观美景。</p><p class="ql-block"> 透过缆车的玻璃窗,见一块块巨石,或独立,或群逢。或站,或蹲,或卧、或攀岩,形态各异,俏憨可爱。奇怪的是这山崖只见石头不见土,石头挤着石头,石头靠着石头,石头对着石头。大石头捧着小石头,小石头压着大石头。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大大小小的石头上、石缝里,长着一棵棵青翠青翠的松树,有的挺拔,只把枝叶伸出岩外,有的只把根留在岩石里,整个身子探了出去。还有的索性贴在岩上,枝叶长在一侧,散开来,长长的拖着,怎么看,都像一只栖息的凤凰伏在岩壁上,后来听旅友讲这就是凤尾松。还没见着黄山真面目,心已经被这沿途的景致震撼。</p><p class="ql-block"> 随着缆车的徐徐前升,两旁的的景色也缓缓的或退后,或退下,仿佛带着几分眷恋,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们让道。</p> <p class="ql-block">缆车把我们放在玉屏峰下,迎客松就站在玉屏峰上。要上玉屏峰,就得先爬好汉坡。有人说好汉坡共有石阶370台,坡度70。在山下向上看,需仰视方可见峰顶一斑。看着狭窄的石阶小径上慢慢蠕动的密密麻麻的彩色人流,切实让我们吃惊不小,仿佛这是黄山故意考量每一位游客的诚心、体力和意志力。其实,不仅仅是好汉坡的石阶,往后登临的每一个峰顶的每一个石阶,又岂止不是一步一考验,一步一艰涩。唯有艰难攀爬,方可暏造化之崎险。人生,何尝不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爬行好汉坡,我们用了约么一个小时的时间,累是的确累,但还可以承受。中途若有好的机位,我不想放过任何一处美景。 就这样 爬爬拍拍 ,来到了玉屏峰顶。</p><p class="ql-block"> 爬上玉屏峰,第一眼看到的并不是迎客松,而是一块长着像大象一般的巨石,象鼻高高举起,似向天长问:我从何来?又欲何往? </p><p class="ql-block"> 五一长假刚过,但游客依然不少。没办法,只好拍一张众多游客与石像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拍完石像,赶紧找迎客松。原来迎客松就站在玉屏峰前的岩石下,破石而立,其神态并不陌生,但亲临其境,又是另一种感觉。只见它背靠青狮石,树干粗壮遒劲,微微倾斜,苍桑而古朴的树皮,尽显岁月之沉淀。树冠舒展开去,枝茂叶密,郁郁葱葱。于悬崖峭壁之上,依石而生,虽历千年风雨,依然矫健挺拔,屹立如新,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看着这株千年古树于悬崖峭壁之上洒脱,灵动,飘逸而宁静的样子,不禁心生敬意。试问青松几时老?时间几人与松年?</p><p class="ql-block"> 游人太多,大家都在这里争抢着与迎客松合影拍照留念,我只好见缝插针,伺机而动。总算拍了几张,因为时间已是上午十一点多,大太阳,光硬,估计拍不出好的效果。尽管如此,还是要拍的。</p> <p class="ql-block">告别迎客松,我们的攀登正式开启。</p><p class="ql-block"> 黄山上的路,只是小径,一径双道,一道仅容一人行。且都在悬崖峭壁之上,以石条铺就,一侧是崖壁,一侧是悬崖,有栏杆围着。石阶不高,十多公分,也不宽,大约也是十几公分的样子。所以爬起来不是十分费劲。一路上一会上,一会下,平处不多。当你爬累了的时候还可以一手扶住栏杆助一臂之力。有的地方崖壁上还有绳索,专供游人攀爬。</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心神全被眼前的美景慑了去,竟然忘了攀爬的疲劳。有时候一片松林与你擦肩而过,粗壮的树干挺拔高大,树根裸露,如巨大的爪子,紧紧抓着脚下的岩石。太阳撒在树林里,形成斑斑驳驳的光影。阵阵松涛低沉回荡,突然,一阵清灵悦耳的鸟鸣如一道靓丽的彩虹,切开低沉的松涛,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啊!正真的天籁之音!顿觉神清气爽起来。</p><p class="ql-block"> 松涛还在回荡,鸟鸣依旧悦耳,正在出神入化间一块巨石出现在眼前,沉稳静默,刚想伸手去抚摸,感受这千万年不变的永恒,淬不及防,又有几块巨石跟在后面闯入眼帘,有的圆滑,有的敦厚,有的精明干练。也不知道它们在这里历练了多少年,经历了多少事多少人多少磨难,才有了今天的这般模样。</p> <p class="ql-block">石群之后就是悬崖,你还在担心这些大石头会不会掉下悬崖时,悬崖下又冒出一巨大的石柱,其上又分出好几个小石柱,石柱上奇松悬立,高的不过一米,小的仅有尺许,盘根虬干,精灵可爱。有的直立如伞,有的倾斜身子探出去,枝叶在微风中飘飘洒洒,欲飞欲舞,有的盘曲如扇,依在石壁上,不肯离去的样子。这样的石柱有时候独立,有时候好几个成群而立,有的站在谷底,有的立于崖上,高低错落,似乎长幼有序。其峰之奇险,令人咋舌。</p> <p class="ql-block">石头石柱才退后去,眼前又出现几道石山,山体绵长,山峰如刀釜劈成一般。山势相对缓和,山体错落有致。有的黛青,有的灰白,其上依然奇松悬立,有的地方松林挺拔,排列整齐,成片依山而立,颜色深绿。有的地方岩石裸露,光秃的石头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有的地方则小松或成群,或分散,在逆光下看过去,色如翡翠。</p><p class="ql-block"> 在黄山上,崇山绵延,险峰簇立,近看山峰青黛翠秀如屏,俊美明丽,远眺烟波浩渺,山峦叠嶂,远峦近峰交相辉映,仿佛一副水墨巨画。让人心驰神往。</p><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又有两座巨大的灰白色石柱,从谷低直立起来,中间隔着约莫一个石柱的距离。看上去好像原来是一座石柱,后来由于什么原因,从中间分了开去,并肩高丛而立,似相互守望。上面也长满了形态各异的翡翠奇松,有的如盘龙,有的像附凤,有的只把根扎在悬崖上,枝叶平铺开来向半空伸展出去,作飞翔壮。这些松树,大小不一,千姿百态,唯有翠色一般。越小的越绿,越小的越奇,越小的越可爱。</p><p class="ql-block"> 这时,你就会觉得在这里,石不语,树无言,可它们却相得益彰,不离不弃,听风淋雨,看日月星辰,对云卷云舒。同在时光里见证造化。</p> <p class="ql-block">黄山上的松,以奇闻名,石却以怪著称。</p><p class="ql-block"> 在北海景区狮子峰前,有一只小石猴,静静的蹲坐在峰顶,望着远处的太平镇,此处多云海,所以人们称它猴子观海或猴子望太平。那小石猴,看上去小可于掌上,可据说它实际高三米,宽一点五米。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十分可爱。也不知道是几年几时它落单失群,孤独成石,于独峰之上望眼欲穿!还有一排小石柱,整齐地立于高耸的大石柱峰顶,大小高低形状各不相同,其中最高的石柱仿佛一尊观音雕像,对面几个小石柱,犹如憨憨的孩童,与大石柱略微拉开距离,远远看去,仿佛几个孩童在向观音菩萨行礼,游人形象地称其为童子拜观音。再就是飞来石,看上去并不很大,轻盈地立在一个巨石柱平坦的顶上,据说它却有五百吨重。底部只有一个棱角与石柱相接,似天外飞来,好像一阵大风,就会乘风而去,可它就这样,欲飞而千万年却不飞,人们称它飞来石,传说是女娲补天遗石。还有一个不大的石柱,更怪,它独立于北海散花坞旁,酷似一个倒立的毛笔头,神奇的是在笔尖上长出一棵小小松树,树干挺直,但不高,树冠如舒展的花瓣,四散开去,人们给它的名字更加雅致,称其为梦笔生花。还有笔架峰、十八罗汉望东海、松鼠跃天都、鳌鱼驼金龟、仙人晒鞋、老僧采药、指路石等等。黄山上的怪石,有的象鸟,有的像海豚,有的像多面人,有的像静坐默读的书生,有的似在等待,有的若有所思……,总之,这里的石,有名的,没名的,大大小小,数不胜数,谁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p> <p class="ql-block">这次游黄山,我们运气不错,遇到一个青天,蓝天上飘着淡淡的云,和眼前的景色一样,不断变化着姿态。当然就看到了壮美的日落日出。我们不仅震撼于晚霞与朝霞的美艳绝伦,也不舍于慢慢落去的夕阳,更感动于如负重般缓缓升起的朝阳和它释放的喷薄朝气以及新生一般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在黄山上,还有另外一道风景,那就是黄山上的挑夫。黄山上一年游人无数,据说山上的所有生活垃圾和大部分生活用品,都是这些挑夫一担一担挑下去,挑上来。看着他们肩挑重担,颤悠悠一步一步沿石阶缓去的背影,我心里不由生出敬重。每一位游客的后勤保障,就挑在他们的肩上,黄山上每一个坚硬的石阶,或许都感受过他们承重的脚步。我们这个民族,不论什么时候,都有敢挑重担的人!也需要敢挑重担的人!</p><p class="ql-block"> 黄山奇美,美在奇松,并独非奇松;美在怪石,也并独非怪石;美在险峰,也并独非险峰;美在云海,也并独非云海。而是奇松、怪石、黛山、险峰、云海、谷壑的相互辉映、自然天成,浑然和谐,是造物主鬼斧神工之造化,非人力所能!</p><p class="ql-block"> 徐霞客游黄山后赞叹:“此景只有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说黄山奇秀佳天下,绝不为过。在这里,每一处景致,都空净如禅,清莹如诗,惟妙如画。有时候,有些情景,美到你只能神会,却无法言传。在黄山上行走两天,拾石阶近三万,阅景无数。这一回还不曾离开,已经盘算着下一回什么时候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