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掩卷《四书》——与古老智慧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将《四书》的最后一页轻轻合上,书脊上被反复摩挲的痕迹已泛出温润的光泽。从初春到盛夏,这部承载着儒家智慧的典籍,陪我走过了许多喧嚣与静谧的时刻。</p><p class="ql-block"> 几个月来,与《四书》相伴,像与几位长者对坐闲谈,初听时似懂非懂,回味时却总有新的领悟,悄悄落在生活的褶皱里。 掩卷沉思,那些曾觉得晦涩的字句,竟在不经意间长成了心里的根脉。</p><p class="ql-block"> 《四书》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典籍,其字句如珠,历经千年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些经典阐述不仅是古人立身行事的准则,更像一面镜子,照见着每个时代的人心与世道。</p><p class="ql-block"> 《大学》——修身为本的根基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开篇便点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修身。它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与“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建了从个人修养到社会治理的完整路径。其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的阐述,揭示了“止”与“定”的辩证关系:懂得适时止步,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定,这恰是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最需要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论语》——日常践行的处世道,《论语》多是孔子与弟子的日常对话,却藏着最朴素的处世哲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共情为核心,成为跨越文化的道德金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打破了对权威的迷信,强调随处可学的谦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则以流水为喻,提醒人们珍视当下,在时光流逝中把握每一刻的价值。这些话语没有宏大叙事,却像邻家长者的叮嘱,在柴米油盐的生活里处处可践行。</p><p class="ql-block"> 《孟子》——坚守本心的气节说,孟子的阐述充满刚健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中国人树立了“大丈夫”的人格标杆。他提出的“性善论”,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强调人先天具备的道德本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则将道德自律推向极致,主张在天地之间坦坦荡荡立身。这些论述如利剑,劈开世俗的迷障,提醒人们在诱惑与压力面前守住本心。</p><p class="ql-block"> 《中庸》——执两用中的平衡术,《中庸》的“致中和”是中国人处世的智慧精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阐述了“中”(不偏不倚)与“和”(恰到好处)的重要性。它反对极端,主张“过犹不及”,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在矛盾中找到平衡点。“君子慎其独也”则强调独处时的自律,将道德修养从外在约束内化为内心自觉。</p><p class="ql-block"> 《四书》的经典阐述,从个人修养到社会治理,从日常行为到精神气节,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它们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活在生活中的智慧——当我们犹豫是否坚守原则时,会想起孟子的“浩然之气”;当我们陷入人际纷争时,会念及《论语》的“己所不欲”。这些字句穿越千年,依然能指引我们在纷繁世事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根基。</p><p class="ql-block"> 合上书时,书香依旧。《四书》从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藏在柴米油盐里的指南,教我们做事时沉得住气,待人时存得住善,立身时守得住心,处世时找得到度。这些启发未必能立刻改变什么,却会像春雨水滴,慢慢浸润日子,让我们在奔忙中多一份清醒,在喧嚣里多一份笃定。</p><p class="ql-block"> 夜色渐浓时,月光透过窗棂落在《四书》的封面上,泛起一层朦胧的光晕。忽然发现,这些古老的文字从未要求我们成为谁,只是温柔地提醒,要做个清醒的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个真诚的人,不辜负内心的标尺,要做个从容的人,懂得与世界温柔相待。</p><p class="ql-block"> 或许读书的意义正在于此,那些曾经晦涩的字句,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忽然从记忆里浮现,像一盏灯照亮前路。而《四书》给予的,正是这样一束穿越千年的光,让我们在奔忙的尘世里,始终能找到回家的路——那条通往本心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