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痕行教录:恩施数学人的“学思行”四重奏

111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月流火,学思正浓。恩施的青山绿水间,教育者的思考如清江般奔涌不息。四篇随笔,如同四颗从不同角度折射教育光芒的露珠,记录下工作室成员们在课堂重构与“学思行”探索路上的深刻体悟。从理念觉醒到模式解析,从乡土实践到中考启示,字里行间流淌着数学教师们的专业热忱与实践勇气。让我们一同品读这思想的火花,感受那扎根讲台的智慧生长。</p> 理念觉醒:走出培训室的思考 <ul><li class="ql-indent-1">李志权:以培训为阶,向卓越前行</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培训教室时,暮色已漫过恩施的青山,但我脑海里翻腾的,却是比山风更热烈的思考——这场以“课堂重构”为核心的数学教师培训,像一把精准的钥匙,不仅打开了教学思路的新窗口,更让我对“好的数学课堂”有了脱胎换骨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去三十年的教学里,我总困在“讲透知识点”的执念里:板书要工整,例题要全面,生怕学生错过任何一个考点。可课堂上,总有学生眼神游离,总有提问石沉大海。培训中专家抛出的一个问题直击心底:“数学课堂是培养解题机器,还是滋养思维的土壤?”当看到优秀课例里,学生为了探究“梯田里的几何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为了验证“土家织锦中的对称规律”蹲在地上画图推演时,我忽然明白:课堂重构,首先是“重心”的转移——从教师的“教”,真正落到学生的“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触动我的,是分组研磨课例的环节。我们组抽到“一元二次方程应用”的重构设计,最初仍想沿用“例题讲解+习题训练”的老路子。但在导师的追问下,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问题:“恩施的孩子对什么最熟悉?”答案自然是身边的生活——吊脚楼的建筑结构、龙船调的节奏规律、茶园的行距计算。于是,我们把题目改成“帮村委会计算新建茶园的行距”,让学生带着“村民需求”去列方程、解问题。模拟授课时,连平时最内向的老师都扮演起“村主任”提问,课堂瞬间活了。原来,重构不是推翻重来,而是让数学从课本里走出来,走进学生的生活经验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培训快结束时,一位农村教师分享的困惑让我共鸣:“城里孩子能做的小组探究,我们班基础差,能行吗?”导师的回答至今清晰:“重构的核心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基础弱就把问题拆得更细,用乡土素材搭台阶。”这句话点醒了我——过去总抱怨学生“跟不上”,其实是自己没搭好“脚手架”。现在回到课堂,我试着把“函数图像”和“恩施气候温度变化”结合,给基础弱的学生准备“温度记录表”,让他们从描点开始;给能力强的学生布置“预测下周气温”的任务。看着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我终于懂得,真正的课堂重构,是让因材施教从口号变成可操作的细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场培训像一次教学路上的“登山杖”,不仅给了我们向上攀登的力量,更指明了方向——卓越的课堂,从来不是完美的表演,而是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生长。回到讲台,我知道前方仍有挑战,但心中的思路已如恩施的清江般清晰:以培训所得为阶,在每一堂课里实践、反思、优化,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滋养思维、生长智慧的土壤。这,便是我们向卓越前行的起点。</p> 品读点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志权老师 三十年教龄的深刻反思,道破课堂核心症结——从“教”到“学”的重心转移,是重构的灵魂。乡土案例(梯田、织锦、茶园)让数学扎根生活,分层实践(温度函数)使因材施教落地生根。(龙大山)</p> 模式解析:“学思行之钥 <ul><li class="ql-indent-1">梁大庆:我有点明白了”学-思-行“三阶六学课堂模式</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新走上讲台快要满两年了,市研培中心推广的“学思行”三阶六学课堂模式文件也看了好几遍,从没有像现在如此清晰。培训结束之后,我思考了很久,“三阶六学”学思案的推动需要大量一线教师身体力行,名师工作室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我决定试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版课标提出的数学核心素养核心就是“三会”,进而培养“四基”。在初中阶段的表现为:一个直观,两个意识,三个观念和三个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付勇主任解读了恩施市研培中心推广的“三阶六学”课堂模式之后,我认为“三阶六学”很好地呼应了“三会四基”的核心素养要求,而且还有一定的前瞻性(毕竟学思行早于新版课标出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思行”课堂模式将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输入阶、加工阶和输出阶,对应了知识的获得,理解和应用。六个学习环节:情境引学、目标明学、任务导学、活动研学、学以致用和学力延伸环环相扣,逻辑缜密地构成了完整学习过程的实施策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唯一可惜的就是,缺乏一套完整的覆盖各学科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学思案。作为一线教师,也许我正好可以响应号召,切实行动起来,加强团队协作,勇于教学实践,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编制一套数学的“学思行三阶六学”学思案,也不枉我教育生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加油!!!</p> 品读点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梁大庆老师精准解析了“三阶六学”与新课标“三会四基”的深刻契合,展现理论洞察力。敏锐指出“学思案”缺失的实践痛点,并誓言在工作室平台率先行动,彰显一线教师的担当。(王倩)</p> 实践探索:三维融合之路 <ul><li class="ql-indent-1">向玫瑰:”学思行“课堂培训心得</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与“学思行”专题培训后,我对数学教学的认知从“知识传授”转向“思维培育”,尤其在“学、思、行”三维融合的实践中,找到了素养落地的清晰路径。</p><p class="ql-block">一、重构“学”的逻辑:从碎片接收至结构建构</p><p class="ql-block"> 传统数学课堂常以“知识点串联”推进,学生被动记忆公式定理。“学思行”倡导的“结构化学习”让我重构设计逻辑:</p><p class="ql-block"> 学什么:需搭建“知识网络”而非罗列“孤立节点”。比如函数教学,不再按“一次函数→二次函数”顺序割裂讲解,而是以“变化规律的数学表达”为主线,关联方程、不等式等知识,形成“数量关系”认知体系。</p><p class="ql-block"> 为何学:要挖掘数学的育人价值。如统计教学中,通过“社区人口结构分析”任务,让学生理解数据背后的社会意义,体会“数学是认识世界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这种设计让学生从“记数学”变为“用数学”,课堂成为主动建构的思维场。</p><p class="ql-block">二、深化“思”的层次:从解题技巧到思维模型</p><p class="ql-block"> “学思并进”在数学中体现为思维的可视化与进阶化:</p><p class="ql-block"> 问题链驱动逻辑思维:在几何证明教学中,以“如何用最少条件判定平行四边形”为核心问题,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修正”的逻辑推理过程。</p><p class="ql-block"> 错题分析培育批判思维:培训中“错误溯源表”工具让我深受启发。学生需在错题旁标注“知识漏洞/逻辑断层/计算失误”,如分式化简错误,不仅订正结果,更要分析“是否忽略分母不为零的前提”,让错误成为思维优化的契机。</p><p class="ql-block"> 数学思维的训练,本质是让学生掌握“用理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论。</p><p class="ql-block">三、拓展“行”的边界:从课堂练习到生活实践</p><p class="ql-block"> “知行合一”让数学从课本走向真实世界:</p><p class="ql-block"> 课堂实践:在“图形的相似”单元,设计“校园旗杆高度测量”任务,学生需自主选择工具,制定测量方案并验证误差,在操作中理解相似原理的应用条件。</p><p class="ql-block"> 生活延伸:学完概率后,布置“家庭理财风险评估”作业,学生通过分析不同投资方式的收益概率,为家长提供决策建议。有学生在反思中写道:“原来数学能帮家里避开陷阱。”</p><p class="ql-block"> 这种实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不是试卷上的符号,而是改善生活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培训让我明白: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理解世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素养。未来我将持续打磨“学思行”融合的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中获得思维的力量,真正实现“为思维而教,为迁移而学”。</p> 品读点睛 <p class="ql-block">向玫瑰老师清晰勾勒了“学-思-行”三维融合的实践路径:结构化知识网络(函数主线)、可视化思维训练(问题链、错题溯源)、生活化应用延伸(旗杆测量、理财评估),直指“为思维而教,为迁移而学”的核心目标。(田施斌)</p> 中考启示:守正与创新 <ul><li>周晓娥:2025年湖北省中考数学试卷分析启示</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湖北省中考数学试卷分析启示紧扣新课标要求,以“素养立意”为核心,既延续基础考查传统,又融入创新元素,为教学指明了“守正创新”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试卷坚守“基础为本”,7:2:1的难度结构中,86分基础题聚焦核心知识,如数轴比较、三视图、整式运算等,强调对概念的本质理解。但简单题的高错误率(如矩形面积列代数式)警示我们:教学需回归教材,夯实基础,避免“重难题轻基础”的误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创新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跨学科融合,如反比例函数与物理知识结合;二是文化渗透,三阶幻方、传统建筑景观等元素的引入,实现了数学与人文的交融;三是对新课标理念的呼应,尺规作图、综合与实践内容的考查,倒逼教学重视活动课与探究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中,需强化三大能力:其一,审题与建模能力,引导学生从复杂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其二,几何推理的简洁性,鼓励最优解法,避免逻辑冗余;其三,运算的精准性,针对压轴题运算量大的特点加强训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湖北省中考试卷启示我们的教学应在守正中筑牢根基,在创新中培养素养,让数学学习既扎根知识土壤,又绽放思维活力。</p> 品读点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晓娥老师精辟解读了中考试卷“守正创新”的导向:基础为本(警惕简单题失分)、素养为纲(跨学科、文化渗透、实践探究)。为日常教学强化审题建模、推理简洁、运算精准提供了精准靶向。(汪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们的每日书,如同一幅数学教育探索的“四联画”。以深刻的反思叩问课堂本质,乡土案例让重构落地生根;精准锚定“学思行”与核心素养的契合点,学思案的缺失呼唤一线行动;清晰铺陈“学-思-行”的实践路径,生活化场景让思维可见可感;中考试卷分析则立足评价反哺教学,守正创新是指引方向的灯塔。贯穿始终的,是老师们直面问题的勇气、扎根乡土的智慧、解析模式的洞见以及从“知”到“行”的坚定担当。这不仅是个人专业成长的记录,更为区域数学课堂变革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与思想火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编辑:龙大山 王倩 田施斌 汪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审核:付银国 谭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签发:向玫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