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猪油,在我的老家豫北,也叫大油,是指从猪肉中提炼出来的一种半透明的液体食用油。如果天气转凉或放进冰箱,这种被提炼出来的猪油就会凝固成一种固体的、乳白色的食用油。 </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初,家里要想吃一顿猪肉有多难,现在的年轻人是根本无法相像的。因为那个时代,虽然家家户户都养有一头或两头猪,但猪养大后,是要交给国家的。生产队里养的猪虽然到年底分红时,每一家能够分得那么细长的一条,但在平时,除非特殊情况,一般是很少能够吃到猪肉的。猪肉吃不到,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希望能够吃到猪油。可以说,猪油一直占据着那个时代农村餐饮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p><p class="ql-block">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里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少地能够吃到用猪油烹制的各种菜肴了,更见不得饭菜中伴随的一片、两片或几片大肥肉,更别说去吃那种猪肉炼制后的焦黄的油渣,当然也就不会享受到为吃这些食物会兴奋得一晚上睡不着觉的感觉。 </p> <p class="ql-block"> 猪油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对城市还是乡村的居民来说,都承载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正因为如此,所以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购买猪肉时能够买到一块大肥肉,尤其是能买到猪脊背上的那一块厚板油,那可真需要很大的面子,要费一番功夫的。因为猪脊背上那一块板油厚,色泽乳白,出油率高,所以每一个当家的,尤其是做母亲的,最想买的就是这一拳头厚的板油,根本不像现在,人人都想买瘦肉。有一次我随父亲去买肉,我再三叮嘱父亲,多买点瘦肉,但父亲就像没听见似的,最后买回来的还是一大块肥肥的肉。当时我并不理解父亲的行为,认为是不是父亲故意的,认为我什么时候没有听他的话,甚至是不是认为我某次考试没有考好,父亲才不买的。记得当时自己还挺认真地给父亲说,我以后一定会听话,也会好好学习,但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 ,在每年不多的几次买肉中,每次买回来的还是肥肉。 </p> <p class="ql-block">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是京东刘强东先生回忆他外婆的。他说:“小时候,我的外婆去买肉,还要先送给卖肉的2斤花生。人家才可以把板油卖给自己,不然怕人家一刀下去,切的都是瘦肉。”看到这里,我才知道,那个年代,普天之下 ,肥肉、猪油是广大城乡人人共同期盼的物品。 </p> <p class="ql-block"> 买猪肉有讲究,炼制猪油同样是有小技巧的。父亲一般会把买回来的肥肉或板油切成拇指肚大小的四方丁丁,然后直接放入家里既能做饭又能炒菜的万能型大铁锅中。一边是旺旺的炉火烧着,一边是锅里的肥肉冒出的“嗞嗞嗞”的声音。肥肉开始出油时,为了防止粘锅,父亲还会不时地用铲子翻一下。 </p> <p class="ql-block"> “嗞嗞嗞”的声音在狭窄的灶房里不停地响着,锅底的猪油也从一点点,开始弥漫住锅底了。很快,那一个个胖嘟嘟的肥肉块,开始慢慢收缩,慢慢变小,再接着,一小块、一小块的肉丁在油面上漂浮着,拥挤着,碰撞着,仿佛像是等待了很长时间似的,争着浮上来想看看外面这个美丽的世界。 </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五六分钟,原来白白胖胖的肥肉块已经看不见了,变成了一小块、一小块色泽酥嫩、焦黄脆脆的猪油渣。 </p><p class="ql-block"> 母亲和父亲在炼油渣上的做法大同小异,只是她会往锅里加一点点水,让它慢慢地先熬干,肥肉才会开始出油的。母亲认为,这样熬出来的猪油非常白,炼出来的油渣也非常香。 </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灶房看父亲、母亲炼油渣渣了。一边是肥肉在锅底发出“嗞嗞嗞”的声音,一边是趴在旁边盯着油锅的我。那一刻,真的感到,世上再没有什么声音比母亲炼油渣的声音好听的了。我实在也无法形容那时围在锅边的我的眼光是什么样子的,现在想来,肯定是像饿狼一般,是泛着绿光的。尽管他们不停地让我离得远一点,怕热油溅出来烫了我,但离开的我,转眼就又围了上来。母亲看我如此眼巴巴的,有时就顺手捞出一两个已经快要炸黄的油渣子,放在旁边的小碗里。可我等不得,抓起来,两只手互相倒腾着,转眼就放进了口中。母亲急得在锅边大喊着:还多着呢,别烫了嘴巴。可油渣在嘴巴里倒腾了几下之后,也早已经滚进了肚子。记得有一次,我上小学前,知道母亲今天要炼猪油,那天老师讲的什么课根本就不在脑海里,满堂课都是母亲炸油渣的情景。学校的铃声刚刚敲响,我便一路小跑着回到了家,抓了一把就吃开了。还有一次,母亲正要拿一些油渣去炒菜,趁母亲没注意,转眼就把放在碗里的油渣偷偷吃掉了,气得母亲骂我了一顿。 </p> <p class="ql-block"> 刚刚熬出来的猪油呈液体状,深黄色的,油光闪亮,轻轻地勺起,再慢慢倒下去,那飘柔般的深黄的颜色,简直像飘带一般;那一刻的芳香顿时就会弥漫那小小的灶房,涌进你的身体,迷离你的眼睛。 </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家家户户要么有一个粗糙的小陶瓷罐子,要么就是一个大的茶缸子用来盛装猪油。等热的猪油放凉之后,母亲就会用勺子一点点地把猪油盛装进陶罐里或瓷缸里,很快,冷却后的猪油就变成了乳白色的固体,柔软,细滑。 </p> <p class="ql-block"> 猪油炼出来了,但母亲在用的时候,还是非常注意节省的。不仅挖的时候小心谨慎,怕漏在罐子上,怕掉在地上,所以每次挖起来时,母亲手里的勺子总会在罐子上停留一会儿。待完全不会滴在外面时,才会放进大铁锅内。有的时候,我看到母亲挖出来了一块,又停留的样子,总怕她又把挖出来的猪油再放回去一些,就会催促着母亲:快放呀,快放呀!甚至当我偶尔用猪油拌面时,母亲也会在旁边提醒,少放点,够了,够了。不仅我家如此,那时候的家家户户可能都是如此。在刘强东先生回忆外婆时他就说:外婆怕他偷吃猪油,把猪油放进罐头瓶里,挂到梁上。看来,在当时的那种条件下,每一个母亲都是那样的念头。 </p> <p class="ql-block"> 肥肉炼出油来后,就成为了那个时候生活中的万能用品。炒菜用它,烙馍用它,吃面用它,甚至连刚刚蒸出来的黑白馒头也会趁母亲不注意时,用勺子挖上一点,再撒上一点盐,躲在一边吃开了。刘强东在回忆自己吃过的猪油时说:“吃完饭后,还要用开水冲碗,因为碗里有猪油。”由此可见,猪油带给人们的那种溢于口中的幸福,唇齿间回荡的那种芳香,至今回味起来,仍是一种回味无穷、人间美味的感觉。 </p> <p class="ql-block"> 炼油后剩下的油渣,也是有多种用途的。刚刚炼过油后的油渣,油光金黄,这个时候,家里条件好的,就会用这些油渣蘸上一点糖吃,没有白糖的,直接蘸上一点盐就吃起来了。我记得我每次吃猪油渣时,总是小心翼翼地先咬开一小口,然后用力地吮吸着,仿佛要把油渣里躲着的猪油吸干净似的。之后,再蘸点盐,咯吱、咯吱地咀嚼着。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新加坡著名作家尤今对吃猪油渣的那种栩栩如生、津津有味的描述:“极端的脆,轻轻一咬,喀嚓一声,天崩地裂,小小一团猪油像喷泉一样,猛地激射而出。” </p> <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母亲还会把这些剩下的油渣子或剁成碎末子,包成包子或饺子,或者把它放在炒制的青菜中。不管哪一种,那味道,你吃上一口,口腔中都是满满的幸福味道。 </p><p class="ql-block"> 猪油作为一种烹饪用油、一种调料,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使用历史了,作为中国最为古老传统的食用油脂,猪油在中国很长的一段历史中,是美味的代表,是生活上档次的表现,尤其是在节日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在,当我也已经两鬓斑白之时,每每想起童年时期吃猪油以及猪油渣带给我的记忆,至今仍会忍不住地淌下口水,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想念起那个时代,那个家,那时的父母以及家庭里所有的人们,成了我心中一种源源不断的情感寄托。 </p> <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想,那个时代的父母真的太不容易了。在那样的贫穷条件下,父母力所能及地、竭尽所能地把肥肉、猪油渣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的地步,让那个贫穷的农家里,努力散发出一丝丝荤味的生活气息,最大程度地为我们姐弟几个提供着身体所需要的能量,让那个小小的狭窄的灶房飘出我们姐弟一阵阵快乐的笑声。 </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家户户想着办法、抢买肥肉、回家炼猪油、吃猪油渣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以前吃一回猪肉,用油渣夹一回馍,能让人回味很多天的记忆,随着现在肉猪的大量出栏,猪肉的大量上市,极大地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买肉再也不需要凭票供应了。你想买肥肉就买肥肉,想买瘦肉就买瘦肉,可越来越多的人却再也吃不出猪肉的味道了,也感受不到猪油拌面、猪油渣蘸盐(糖)的香味了。 </p> <p class="ql-block"> 猪油、猪油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成了我们脑海中满满的童年记忆,可每每吃到用猪油炒的蔬菜,用油渣包的包子或饺子,总是让我这个离家近四十年的游子,顿时就会想起老家,想起父母,想起自己的童年,也就是在这猪油、猪油渣弥漫着的芳香中,我又一次找到了幸福感,找到了回家的路。</p> <p class="ql-block">此文收入在西安出版社出版的《时光沙漏》一书中。李宗保,西安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感谢所有为本书出版付出心血的朋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