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轮由北向南,劈开万顷碧波,横渡地中海,直抵埃及亚历山大港,再转大巴去开罗。开罗是非洲最大,最古老的城市,至今已有5300多岁了,曾有过人类最灿烂的文明。<br> 到开罗,不去见“法老”,那也是断不可行的 首次接触“法老”一词,是在年轻的时候。那时看小说《基督山恩仇记》,讲主角邓蒂斯驾船从热亚钠回到马赛深陷囹圄,那条船名就是“法老号”。什么意思,没有细究。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版《基督山伯爵》,书名译为”埃及王号”,这才明白,法老就是古埃及的皇帝。 皇帝死后制成木乃伊,再送进金字塔。一想到这“往事越千年”,内心的神秘感便涌了出来。 人类对自己栖居的地球一直没搞透。北纬30度,四大文明古国齐聚此线,金字塔、巴比伦花园、三星堆、玛雅文明、百慕大三角在此排列,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也在这儿落户。<div>这一切是偶然的吗?忍不住伸出自己的手,想叩问地球。门环呢?也许金字塔就是那门环吧。</div> 作家、编导们试探性地先行了一步,以金字塔、木乃伊为题材的《星际之门》、《木乃伊》、《卢浮魅影》等诡秘恐怖的电影也许就是人类的叩门声。听得人心惊胆战,看得人手心冒汗,尽管如此,对金字塔的恐惧型神往仍有增无减。<br> 走,看看门环去! 头上阳光煌煌,地上无垠澄澄,远远看去,天地之间,三座三角墩顶天立地,那就是金字塔了。 它是由一块块巨石垒成的四棱锥体。及待大巴抵近,自觉人小如蚁,抬头仰望,锥体棱线彷佛如倚天巨剑,将射在塔身上的那半拉子阳光凌空截去,扔进了地中海。塔身便一半耀亮似金,一半暗赤如壁了。 导游说,锥体四个面对着正东南西北,不差分毫!把你听得瞠目结舌。几千年前把活干得这般精巧,不可思议!而塔高近150米,那一块块200多吨的石块给运上去垒好合缝,难以想象!金字塔硕大的躯体里面还藏有庞大的空间,且有密道与外勾连,匪夷所思!只能假设,法老也许就是外星人遗留在地球上的家族。同古蜀国在位几百年不死的君王是一路人(见《蜀王本纪》)。 狮身人面像传说是守护胡夫金字塔的神兽,由胡夫之子哈夫尔监造。狮身人面像有道”斯芬克斯之问”:什么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二条腿,晚上三条腿?路人若答不出,便大喝一声:留你何用!一口把人吞将下去。我观其面相,除了鼻子残缺,并不狰狞。身高20米,身+爪长73米,如此巨兽,何物敢掠其锋、损其面容? 木乃伊习俗存在多个国家,但以埃及为最。埃及文明断毁之前的几十代法老,离世后都会制成木乃伊,葬于金字塔或帝王谷,以求来世永生。 法老驾崩后,首先用尼罗河水洗浴全身,巫师诵读咒语经文,继而取出大脑和内脏,置尸体于海盐覆盖下直至完全脱水干燥,其后为保持身形面容如生,干尸内充香料,外敷香油,再用亚麻布层层包裹,最后盖上黄金面具进入棺椁,葬入金字塔。前后历时一百多天。可以想象,按当时的生产力,这是一个多么精细浩繁的工程。 埃及国家博物馆建馆逾150年,当时建造这座博物馆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发掘出来的埃及国宝流往国外。 博物馆一楼按年代的顺序陈列,展出从古王国时期到公元5、6世纪罗马统治时期的文物。 二楼是专题陈列室,陈列的文物来自埃及的最后两个王朝。馆藏30余万件,存有多具数千年前的木乃伊,其中以阿蒙霍特普三世(的祖父)的木乃伊最为完好,现存于博物馆的玻璃展览柜里供世人瞻仰,与其孙,第十八世法老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黄金马车同为镇馆之宝。 亚历山大,埃及的上海。由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31年建立,曾是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重要文化、经济中心。 若论地球上图书馆的年纪,非亚历山大图书馆莫属,2500年前就建立了。如果说埃及是地中海文明的摇篮,那亚历山大图书馆就是地中海文明的奶瓶。可惜,奶瓶用了600年后,摔碎于战火之中,现在的新馆是在原址上重建的。 图书馆的主体建筑是顶部为半圆形的圆柱体,会议厅是金字塔造型。圆柱和金字塔的巧妙结合浑然天成,勾勒出该馆悠久灿烂的历史和震古烁今的文明。 图书馆的阅览室是世界上最大的之一。由于靠近亚历山大大学,读者多为学生摸样的青年男女。我站在室内楼梯的底层,抬眼望去,叠叠层层,偌偌大厅,寂寂无声,莘莘学子,矻矻苦读。深深感觉到,这画面,正在诠释着书籍是人类进步阶梯的真谛。 由于时光侵蚀,战争频乃,埃及众多牛掰的完好古迹所剩不多,尚存保全的除了金字塔,大概就是庞贝柱了。庞贝柱高约27米,由红色阿斯旺花岗岩制成,在地中海边屹立了1600年,是亚历山大市的城徽,承载着罗马帝国的辉煌与历史的沧桑。现正在其周边进一步开挖修缮。 埃及有5000多年的历史,曾先后被波斯,希腊、罗马、奥斯曼及英国所占领,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埃及的“法老”长河中,最后一位法老不得不提——克里奥帕克拉,好莱坞眼中的“埃及艳后”。她是一位天生丽质,聪明能干的政治家,通晓九种语言。为了埃及的生存,在地中海诸国间纵横捭阖,结果香消玉殒。埃及被强大的罗马帝国所灭,延续了3000年的古老文明之灯在世纪前终告泯灭。 看着各景点熙攘进出的诸国游客,我不禁佩服起我们的一位先贤来——他能给古埃及法老的陵寝取名“金字塔”,并使之流传在和汉字有渊源的东亚诸国。这陵寝及其名称在形态,结构,文化和会意来讲,无不恰到好处,妙入毫颠地统一。 此究竟何人所为?自忖定是一位对历史地理都有很深造诣的文化大家。一查,果不其然,竟是康有为康先生!在他的著作《海程道经计》里首次出现了”金字塔”!<div>1903年,康先生从印度乘船经红海,到阿拉伯世界走了一圈,于是,汉语里便诞生了“金字塔”这一 词汇,沿用至今。<br>南海先生之名“有为”,真不是白给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