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伟明烙画工作室的美篇

邵伟明烙画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岁月留痕</p><p class="ql-block">文.图/邵伟明</p><p class="ql-block"> 十六 从水兵到文艺兵</p><p class="ql-block"> 最近换了一台新电脑,虽然速度是快了些,但是使用起来还是比较生手,像是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为了能尽快熟练使用,于是忙里偷闲开始捣鼓起来,一番操作下来,咕噜噜翻出一大堆资料。尤其值得回味的是在部队里从事美术设计策划时保存下来的内容。但是出于保密原因,只能发一些早已公开过的,有些只能烂肚子里直至盖棺为止。</p><p class="ql-block"> 八一节正好又快到了,回望走过的路,忽然觉得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故事,如静水流深,虽不波澜壮阔,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p><p class="ql-block"> 那是1984年10月下旬的一天,已在海军快艇十六支队三十一大队5219艇当了4年兵行将结束服役的时候,就连日常物品都已打包寄回了老家,还到白峰镇上跟老家文化站站长曹德兴老师取得联系,他答应我退伍后去文化站工作。但没想到的是,在我回到部队时,主持艇上工作的王金生副艇长在宿舍门口等我,他张口就说;“小邵,刚刚接到大队通知,根据基地电话通知,要把你调到基地政治部下属的海军八号码头俱乐部继续服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算了算了,天无绝人之路,不留了。”我还有点年轻气盛愣头青,而且刚给老家曹老师打了电话,反正工作有着落,心里的底气更足了。</span></p><p class="ql-block"> 原本 是很想留队的,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支队某位领导就是不给名额,把大队耿德信政委都弄得有些尴尬,所以只想放弃。</p><p class="ql-block"> 后来中队长顾仁忠又找我谈话,他把事情的原委跟我复述一遍后,道:“你先在单位待命,等接到基地正式调令后再去报到。”于是,本来一个要离队的人一下子又变成了送别老战友的,这反转也实在来得太快了。后来与战友们取得联系时总会有人跟我提起此事,总觉得当时很蹊跷。想想也是,人生嘛,就是这样,有些事可遇不可求,有些事又不能如你所愿......</p><p class="ql-block"> 两个多月后的1985年1月28日早上,王副艇长亲自带队,还派了两三个战友用三轮车把我所剩的被褥等少量物品送到一号码头登陆艇上,(那时候能从伙房借到一辆三轮车已经给足了面子),从此有幸成为俱乐部文艺兵的一员,同时也真正从一名水兵转行当了美术员。</p><p class="ql-block"> 1986年1月,由于部队裁军,八号码头俱乐部移交给了勤务船大队,并从正营级降格到正连级。这时,老主任苟体书和另外两名原先从东海舰队下调到俱乐部的干事一并转业。其中周金星是早些年舰队文工团解散后调到我们俱乐部的,他的专业是声乐,所以经常找个没人的地方“哼哼哈哈”练声,还在首届中国青歌赛上进入前十名,现在定居国外;据说肖林干事也是从东海舰队体工队解散后下来的,他是一名篮球队员;河南籍的樊强吹得一手好唢呐,他独奏的唢呐还在全军汇演时获得过一等奖。要<span style="font-size:18px;">说放映队长刘刚干事更有意思,他长相清秀,为人忠厚,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能吹得一手好笛子,所以经常被借调到基地演出队担任管理工作和演出任务。因为他还是一条单身狗,所以还有姑娘暗送秋波给他递纸条送接头暗号的,好在他能坐怀不乱,但战友们饶不了,常会拿此事来调侃他。反正那时候的俱乐部藏龙卧虎,集中了一群人中“怪物”。</span></p><p class="ql-block"> 1986年1月起,刘刚由电影放映队长担任了俱乐部主任,他任主任后其实一直心不在焉,利用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经常在外面活动,忙于调回老家的事。所以他的职责经常委托我来打理。 关于他想调走的事,虽然其他战友一直被蒙在鼓里,但对我,他还是事先有所露底的,只是要我给他保密,我也确实做得严丝合缝。</p><p class="ql-block"> 1987年7月,刘主任终于如愿以偿调回老家安徽蚌埠海军士官学校。他在临走前还向上级部门推荐我担任俱乐部主任。那时侯除了八号码头俱乐部外,还要管理在岑港原三十大队留下来的俱乐部,以及勤务船大队在十号码头的老俱乐部。后来经请示领导,三个俱乐部实行统一管理,各自开放。</p><p class="ql-block"> 俱乐部除了保障8—12号码头片区外,还要服务南来北往靠泊的舰艇部队文化活动。美术工作多半还是以配合政治宣传,提升环境氛围为主。到了九十年代初期,根据部队发展需要,开始大兴军史馆、陈列室等建设。趁此机会,在设计策划方面给了我很多的锻炼机会,也深得部队领导信任和肯定。</p><p class="ql-block"> 从1993年5月至12月,一直赋闲在家7个月的我准备转业回地方工作,正好在码头上送别退伍战友时碰见原先从我们大队调任基地宣传处的孙立新副处长,他问我道:“你不是去上海吴淞学习了吗?”等我把事情经过说完,他立马道:“基地俱乐部的美术员丁一鸣要调回上海老家,我们正在物色你这样的人才,我还以为你去学习了,赶紧去基地俱乐部上班吧?”我连忙摆摆手,道:“再当兵?再当兵恐怕穷得要光屁股喽,算了算了。”那时候当兵真的是穷啊。</p><p class="ql-block"> 转眼到了1994年1月初,基地宣传处张志学处长找我谈话,他开门见山道:“你有啥要求尽管提嘛,反正整个基地会美术的梳理了一遍,这方面还是你最在行,而且人品也好,我们很希望你能继续留下来。”虽然那时候我还在团单位俱乐部,因为经常被借调到基地干活,所以跟处长们都很熟,谈话也就无所顾忌。</p><p class="ql-block"> 等我和张处长达成默契后,他立马打电话通知军务处把我准备转业的档案留下来时,军务处回复档案已经寄到了东海舰队,准备第二天要寄往各省市。张处长一听急了,赶紧又给正在开会的军务处柳林亭处长打电话,请他接洽舰队军务处,要求把我的档案先扣下来,以后再寄回基地。经过一番折腾,这事才算告一段落,并于1994年1月17日正式到基地俱乐部报到。</p> <p class="ql-block">设计的浮雕草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设计策划的荣誉室前厅侧面实景图</p><p class="ql-block"> 约90平米的荣誉室,如果按常规布置会很空洞,而且容易给人造成一览无余的感觉,甚至不想再进去参观。所以有意设置了一个约9平米的玄关用做前厅,还能给参观者在曲径通幽中心里有种期望值,里头究竟还能看到什么宝贝? </p><p class="ql-block"> 说到那次9平米前厅布置,根据领导的要求有前言,四代伟人题词、浮雕、军徽等。由于面积实在太小,内容太多,真的伤透了脑筋。经过苦思冥想,终于想到空间布局原理:利用空中、墙面和地面。把八一军徽用灯箱式置于天花板的顶端,还能用来照明;雕塑下方的地面放置前言;进门右侧墙面放置四代伟人题词。左侧设置了第二道无框门,展厅内部根据各个时期和需求进行分类设计、布置。</p><p class="ql-block">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经过精心策划,得到大家的认可。</p><p class="ql-block"> 设计策划说难也难,说易也易,但归根结底主要还是把握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充分了解上级领导意图;二是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做到条理清晰有序;三是在一个展览馆里要突出几处亮点,给人有种能吸睛的视觉感;四是对看似不起眼的细小物件要做到精雕细琢,给参观者有种流连忘返的艺术享受。尽管人是要吃饱肚子才能生存,但是每干一件事一味只求经济利益,恐怕啥都甭想干好,艺术也就无从谈起。</p><p class="ql-block"> 大概从1991年至1997年8月离队时,先后参与了基地军史馆建设,还被借调到快十六支队等单位完成重大设计策划任务,并荣立三等功一次。那几年上高山下海岛,还作为舰队文化服务小组成员南至宁波象山等地,带领俱乐部美术组远赴东福山、嵊山等偏远小岛,为基层部队进行氛围布置。</p><p class="ql-block"> 一路走来,虽无大的作为,但毋庸置疑,锻炼了作风,提升了业务能力。</p> <p class="ql-block">作者本人留影</p><p class="ql-block">一改过去把前言挂在墙上的规律,转而放置在浮雕下方的地面上,而且还能达到新颖庄重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设计策划者首先要想他人没想到或想不到的,不然要你做什么?</p><p class="ql-block">在俱乐部干美术其实是像个勤杂工,啥活都得能上手,否则只能干瞪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