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掠影之8,再访奥斯陆,挪威森林之都

Stephenxie

奥斯陆,峡湾怀抱的森林之都。市政厅红砖塔楼回荡着诺贝尔和平奖的钟声,阿克码头碧波上摇曳着游艇的洁白桅杆。沿卡尔约翰街的绿荫长廊漫步,挪威皇宫的金顶、国家剧院的庄严与议会大厦的肃穆渐次舒展。大教堂青铜门轻阖,守护石砖上镌刻的千年史诗,静听山海交响。 5月7日早餐后,我们再访奥斯陆,市区半日游。前前后后第三次行驶在奥斯陆峡湾畔,依旧感觉清新怡人,45分钟的车程丝毫不感觉乏味。 奥斯陆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最为古老的都城。其名Oslo源于古北欧语,一为「神」二为「草地」。语言学家解释其义为「山脚下神的草场」。现在大奥斯陆都市带约100万人口,其中市区约70万人,市内约2/3的面积是森林、水域,由此「挪威的森林」是也。 三天前我们首访奥斯陆,游玩了西郊的维格兰雕塑公园和阿克港东侧的阿克什胡斯城堡,今天再访奥斯陆的目标都在市中心:奥斯陆市政厅→王宫→奥斯陆大学→国家剧院→议会大厦→奥斯陆大教堂。 团队在这幢砖红色的市政厅前解散自由活动。奥斯陆市政厅Oslo Rådhus是这座海洋森林城市的政治中心,建筑的布局为凹字形,拥有66米与63米的东西两座塔楼,也被称作「双塔红砖」。由建筑师阿恩斯坦· 阿訥伯格Arnstein Arneberg和马格努斯·保尔森 Poulsson设计。 1931年挪威时任国王哈康为市政厅建筑奠基,但直到1933年才开始实际施工。后又因二战爆发而停工,直至1950年5月15日落成的这天恰好是奥斯陆的守护神圣哈尔瓦尔德的宗教节日奥斯陆建城900周年。 市政厅前广场有座精美喷泉,这是一个八棱锥台造型的三级的「流」泉,顶部是一对天鹅引颈高歌的优美雕塑。入口处的金色青铜浮雕被命名为「奥斯陆女孩Oslopike」,就像古船头经常看到的头像,正在向奥斯陆人民致意,是由约瑟夫·格里默兰Joseph Grimeland设计的。<br> 东塔楼墙面上直径9米的精美大钟,它有49套钟声,是北欧国家中数量最多的。每次钟声代表15分钟,每一个正点就会奏响一位专业音乐家演奏的一首短曲。当奏起悦耳的报时曲时,响彻整个港湾地区。 通往入口的墙壁两侧,可以看到艺术家 Dagfin Werenskiold的16幅浮雕,以古北欧诗集 Poetic Edda为主题,内容包括创造、神的生命、智慧的源泉、爱、恨、战争、命运、复仇、旧世界和力量的灭亡以及对未来的宏伟愿景的古老神话。 在这幅「拉格纳罗克警告」中,可怕的恶狗Garm守卫着冥界入口,警告旧世界的毁灭。三只公鸡啼叫并警示即将到来的战斗,神、巨人和邪恶的灵魂将填满整个战场,太阳将被熄灭,芬尼斯狼将吞噬奥丁,托尔和弗洛伊将在战斗中死去。 「维达征服芬里斯狼」描绘了奥丁之子、沉默之神维达征服芬里斯狼,为整个众神家族复仇。他脚上穿着一双由脚趾和脚跟被切掉的皮革鞋匠制成的神奇鞋子。维达尔把脚伸进狼的下颌,用手抓住上颚。趁其无法张嘴之机,维达尔把剑刺进了狼的心脏。 我们顺着一两边的台阶进入市政大厅。市政厅免费参观,唯入内须配合安检。 进门后首先面见建筑师马格努斯·保尔森的胸像。 精美宽阔的大厅出现在眼前,这是整个市政厅建筑的核心。宽约31米、长约39米,挑高21米,黑白斜纹大理石地面,凭借其丰富的装饰和宽敞的空间,令人印象深刻。这个大厅最著名的活动是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 大厅分为两部分。大约五米高的地方有一个阳台,从三个侧面向外延伸。阳台的栏杆、下面的墙壁和地板都覆盖着挪威大理石。 大厅四面环绕着颜色缤纷并赋予历史意义的大型壁画,这幅亨利克·索伦森Henrik Sørensen的作品是进入大厅时首先映入眼帘的画作。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社会改革、教育、社会斗争、战争年代和挪威王室历史的故事。画面中既有许多挪威的名人,但也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 大厅入口上方是艺术家阿尔夫·罗尔夫森Alf Rolfsen创作的壁画「国家图片」,展示了20世纪40至50年代挪威的主要行业,主画面呈现渔夫、农民、水手和产业工人;画面左侧还可以看到极地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Fridtjof Nansen,他代表了向外求索的精神,另一边是作家Bjørnstjerne Björnson,象征着内在的精神之旅。 东侧长约30米的是阿尔夫·罗尔夫森的另一幅壁画「占领楣板Okkupasjonsfrisen」,描绘了1940-45年间挪威被纳粹德国占领时艰难战争年代的场景。 大厅西侧,一条又长又宽的大理石楼梯向上延伸。显而易见,它在市政厅举行活动时给人以相当的仪式感。 大理石楼梯北侧墙上的壁画是「圣哈尔瓦尔德St. Hallvard」,圣哈尔瓦尔德是奥斯陆的守护神,壁画描绘他在Drammen峡湾试图保护一名被指控偷窃的孕妇时被杀,左手握著三支箭代表着他遇难时失去了三条生命(女奴、婴孩和他自己)。 画面前的这口大钟,便是专为奥斯陆建市900周年所铸造的纪念物。 这是从维基百科中下载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画面。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和平奖都会在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纪念日颁发。出席仪式的有挪威王室、议会、政府的代表和近千名特邀嘉宾。 步入大厅南侧的大阳台,南墙上有一扇全景窗,可以欣赏到市政厅广场和奥斯陆峡湾的美丽景色。 一旁是市政厅的另一位建筑师阿恩斯坦· 阿訥伯格Arnstein Arneberg的头像。 大厅一角记录了这座城市的重要历史年代。 大阳台两侧也有两幅壁画,展示这座城市历史上的黑暗与荣光。10世纪前的维京时代,奥斯陆属于丹麦北方省份的一部分。1040年以「安斯陆Ánslo」为名建城,1070年被提升为主教辖区。约1300年,挪威国王哈康五世Håkon Magnusson将奥斯陆定为挪威首都,但随后不久,黑死病严重肆虐奥斯陆,沉重打击了奥斯陆15~16世纪的人口与经济,以致于16世纪挪威与丹麦组成共主邦联后,奥斯陆的首都地位降成省市地位。 1624年奥斯陆又遭逢大火,城市几乎摧毁,当时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Christian IV.果断放弃被烧毁的老城区转往阿克斯胡斯城堡周边建立新城区(即现在奥斯陆的市中心附近),新城区以国王之名命名为克里斯蒂安尼亚Christiania。 19世纪,拜工业革命之赐,克里斯蒂安尼亚快速发展,恢复了往日荣光,在瑞典-挪威联盟时期行使挪威首都的功能,1925年,克里斯蒂安尼亚正式改为现称奥斯陆。 从市政厅出来,我们绕到大楼西侧。西墙高处有安妮·格里姆达伦Anne Grimdalen创作马背上的哈拉尔德·哈拉德Harald III Sigurdsson雕塑。哈拉尔德是挪威国王,又名无情的哈拉尔德,于1048~1049年将奥斯陆作为一个商业城市建立起来,1066年在斯坦福桥战役中阵亡,被公认为最后一位维京国王。 在市政厅原设计的1920年代,功能主义是挪威领先的建筑风格,因此,新的奥斯陆市政厅成为一座深受这种建筑形式启发的建筑,表面方正干净,同时兼有现代主义、装饰艺术和新古典主义的元素。 我们绕到了市政厅后方的市政厅广场Rådhusplassen,这边紧邻港口。除了广场北边的市政厅,南边是阿克尔码头Aker Brygge、东边是原本的奥斯陆火车西站Oslo Vestbanestasjon。 市政厅建筑西侧是大片绿化广场,有诸多不同年代、不同主题的雕塑。 市政厅广场原本是一条公路,1994年起才规划成公园休闲区。现在除了还有电车行驶外,大部分区域为徒步区。 广场西边的奥斯陆火车西站,在1872~1989年间是几条火车线路的终点站。奥斯陆中央火车新站完工后,所有路线才都转移到新站,西站旧址则成为以诺贝尔和平奖为主题的博物馆「诺贝尔和平中心Nobels Fredssenter」,整个建筑走意大利风,灰泥砖砌成,正面两侧有两座塔楼,窗户与门都是拱形结构。 这座城市因港口而兴起,城市中心就在港口岸边。奥斯陆市政厅正对着港口码头Rådhusbrygge,码头总长13公里,水深20-50米,大量货船和游轮常年在此停靠。奥斯陆港口在过去40年间不断被翻修,原来的船厂、工厂被改造成为购物和休闲社区,现代派建筑比比皆是,被称为「峡湾城Bjordbyen」。 在码头旁边的步道上行走,可以看到港湾中有很多各色游船,而这阳光明媚的春天正是出游海上的好时间。西侧的阿克尔码头Aker Brygge现在不仅是多条渡轮航线的乘船处,在海滨区域开满了商店、餐厅、酒吧等,海岸也泊满游艇,是一个非常悠闲舒适的区域。 奥斯陆濒临曲折迂回的奥斯陆湾,背倚巍峨耸立的霍尔门科伦山,三面被群山、丛林和原野所环抱,苍山与绿原相辉映,既有海滨都市的旖旎风光,又富于依托高山密林所展示的雄浑气势。从这边望过去,便是我们3天前首访奥斯陆去过的阿克斯胡斯城堡。 广场水岸边最有趣的互动艺术品,是这口「不协调的钟Untuned Bell」,它原本是市政厅东塔内49套钟声之一。但某天不再与其他乐器合调且被逐出了市政厅。但它没有就此退役,而是被架设在市政厅广场,让旅人们踩下地面上的踏板,就能敲响这口钟,让钟声回响在整个海港。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和平奖不应该与其他四个奖项一起在瑞典颁发,因而将它放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也因此奥斯陆市政厅作为诺贝尔和平中心而成为了奥斯陆的象征。 市政厅广场上,伫立着许多雕塑,表现挪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背靠市政厅广场有一组「海的女儿」雕像,两个背对背的女子,手拉着一双儿女,分别目视着大海和市政厅方向。 「海的女儿」四角各有一壮硕裸女青铜塑像。 市政厅面向奥斯陆峡湾的外墙上,由Nic Schiøll创作的奥斯陆守护神圣哈尔瓦德雕塑再现刚才在大厅北墙上壁画「圣哈尔瓦尔德St. Hallvard」的故事。哈尔瓦德被视为殉道者,可以在奥斯陆的很多场合看到他的形象,比如奥斯陆市徽以及该市最高荣誉圣哈尔瓦德勋章上。 Per Palle Storm在市政厅建筑前设计了六个独立的雕塑,均描绘了建造市政厅的工匠们。 离开市政厅广场,我们走向城市的纵深。不得不称道,奥斯陆不愧为雕塑之城。 几天前,我们在维格兰雕塑公园见识了众多雕塑所贯穿的人生思考,而在奥斯陆市中心各处,又不断目睹形形色色的雕塑所表现的世界多元。 奥斯陆市区保持着浓郁的中世纪色彩和别具一格的北欧风光,市内没有林立的摩天大楼,街道两旁大多是6、层的楼房,建筑物周围是整齐的草坪和各色的花卉,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绚丽多彩。 走向挪威王宫的路上,街头艺人自娱自乐,貌似毫不在意是否有人向他投送钱币,甚至是否有人在欣赏他的表演。 一群各种肤色杂陈的孩童在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在挪威王宫前的广场上踯躅而行,留下一长串欢快的童声。 挪威至今仍保有王室。而坐落在卡尔约翰斯大道Karl Johans gate尽头的奥斯陆王宫是挪威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由丹麦建筑师Hans Ditlev Franciscus Linstow设计建造的新古典风格的宫殿,由国王卡尔·约翰十四世于1825年10月1日奠基,1849年7月26日国王奥斯卡一世期间正式投入使用。 王宫内有173间房间,据说装饰十分高贵豪华。作为挪威的地标性建筑,挪威国旗飘扬在王宫的上方。每年的5月17日挪威国庆节,皇室成员都会在阳台上向游行队伍挥手致意。 挪威王宫除了作为国王、王后的居住地,也是国王日常生活、办公、召开国务会议、举办国宴的场所。它只在夏季对外开放,因此我们本次无缘入内参观。骄阳下的挪威国王卡尔·约翰十四世铜像,国王目光炯炯遥望远方。 环绕王宫的是330亩的林地和公园,可以看到盛开的鲜花和很多充满特色的雕塑。今天天气极好,有不少当地人在这里野餐、运动或者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看书。穿过这里的公共大道可一直通往市中心的商业区。 王宫花园是奥斯陆市民休憩的好去处,到处弥漫着舒适悠闲轻松的气氛。我们在林地中的长椅小坐顺便解决了自理的午餐,还投喂了闲庭信步的鸽子。 走出王宫花园,在克里斯蒂安四世大街,有一座挪威自然历史博物馆所在的建筑。 它展示了自石器时代以来讲述这个国家生活的展品。 奥斯陆自然历史博物馆正式开幕于1904年。 这座有着光滑线条的外立面并装饰着半圆形的塔楼的四层大楼,由建筑师Carl August Henriksen始建于1811年,在此建筑建造中他坚持了新艺术运动的风格。 从奥斯陆历史博物馆穿过Frederiks gt,斜穿路边的绿径,前方隐约可现的是奥斯陆大学的校舍。奥斯陆大学Universitetet i Oslo的前身为1811年创立的皇家腓特烈大学Det Kongelige Frederiks Universitet,1939年改为现名。在1946年以前,奥斯陆大学是挪威唯一的大学。 它是挪威最大最古老、包含文理工学的综合性大学。我们现在所在卡尔约翰大街的奥斯陆大学广场Universitetsplassen是老校区,一切的起点,现在每年新生的欢迎仪式仍会在这里举办。通体洁白的大理石建筑凸显其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 广场外围的建筑于1852年落成,有三栋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br>主楼Domus Academica、中楼Domus Media与西楼Domus Bibliotheca。当时大学的所有科系都在这三栋楼中,随着学生人数增加,1930年代起开始在布林登区Blindern扩建了校区。 而这座由19世纪普鲁士著名建筑学家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设计建造的学术中庭(即法学院)。在其宏伟的希腊式巨型门廊后面隐藏着的是挪威王室的各种珍宝以及大学的历史珍藏。 奥斯陆大学还拥有五个博物馆、一个植物园和一个中世纪庄园。这五个博物馆分别是文化历史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大学与科学历史博物馆、地理学博物馆和动物学博物馆。大学广场左右两座青铜雕像分别为挪威经历学家Anton Martin Schweigaard及挪威历史学家Peter Andreas Munch。 作为挪威顶尖大学和北欧地区首屈一指的名校,奥斯陆大学在其200余年的历史中造就了辉煌的历史,它不仅拥有5名诺贝尔奖得主、2位图灵奖得主、1位菲尔兹奖得主等学术大师,还贡献了联合国第一任秘书长、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北约秘书长、挪威首相、国王等等社会杰出人物。同时,奥斯陆大学是复旦大学北欧中心的重要参与院校之一。 学术中庭侧面的卡尔约翰斯大街上还坐落着挪威王宫、议会大厦及大剧院等国家机构。此处是奥斯陆中轴线上最主要的商业大街,浓缩了奥斯陆的建城历史和挪威的国家印记。每年5月17日人们将身穿中世纪服装在这条大街上游行至挪威王宫接受国王的觐见,迎接并庆祝一年一度的挪威国庆节。 经过了拥有绿意盎然的美丽造景及喷水池的Studenterlunden Park后,眼前便是国家剧院的侧门。无论从声望还是地理位置,挪威国家剧院都堪称奥斯陆的城市地标。 新古典主义与现代设计元素完美融合的奥斯陆国家剧院建于1899年,建筑师Hans Linstow赋予了这一建筑宏伟的立面和精美的雕刻。国家剧院门口,立着两尊醒目的巨大雕像,分别是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和比昂斯滕·比昂松Bjornstjerne Bjornson(1832-1910)。两个同时代的伟大剧作家,挪威人的骄傲。 剧院前右边这尊雕像是挪威著名作家比昂斯滕·比昂松,作为现代戏剧的开创者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国王》、《新制度》、《黎昂娜达》、《挑战的手套》和《人力难及》等21部剧本,但这位19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中国的知名度远不如他一生的竞争对手易卜生。 事实上,世界范围也是如此。易卜生是公认的「现代戏剧之父」,在世界演剧史上,他的作品被演出的数量仅次于莎士比亚。而中国人知道他,多半是因为《玩偶之家》,以及剧中那位「出走的娜拉」。国家剧院前方左侧雕塑,其忧郁深邃的眼神就像他愤世嫉俗的戏剧,始终是绝不妥协的气势。 而剧院北侧那座颇有中国建筑风格的Musikkpaviljongen八角型凉亭前,是约翰·哈尔沃森Johan Halvorsen(1856-1941)雕像,他是挪威的著名作曲家,其早年曾在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演奏,回国后先后任卑尔根爱乐乐团和国家剧院的指挥。 广场中央是享利克·韦格朗Henrik Wergeland塑像,这位挪威诗人因反对丹麦的势力而在挪威广受赞颂。他主要的代表作品是1830年创作的《创造力、人和救世主》,他还写过很多叙事诗和短篇抒情诗。 国家歌剧院前的这片Eidsvolls Pass公园,两年一度的「易卜生戏剧节」使这里成为奥斯陆重要的文化场所。这里既有清新的喷泉花园,又有典雅的名人雕像,在美丽喷水池Spikersuppa rink旁还不乏无名小辈的游戏形象。 卡尔·约翰斯大道Karl Johans gate,这条连接中央火车站和王宫的大道,因纪念曾为瑞典和挪威的国王卡尔·约翰斯而得名。一路除了各式名店商店外,奥斯陆多幢重要建筑亦座落于大道的附近,知名酒店、咖啡馆和餐厅在这里的繁华街头比肩林立,令其无愧于奥斯陆的商业与文化中心。 Eidsvolls Pass公园北侧,端坐着1874 年开业的奥斯陆大饭店Grand Hotel Oslo,每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都会在此下榻。 而与奥斯陆大饭店垂直而立的这栋美丽醒目的建筑,就是挪威议会大厦Stortingsbygningen,由瑞典著名建筑师Emil Victor Langlet设计,始建于1860年8月,1866年3月竣工。大楼外观以浅黄色砖石为主,底座是浅灰色花岗岩,融合新古典主义与折衷主义等多种建筑风格,尤以正中央半圆型设计最为显眼。 挪威议会创建于1814年,但自成立以来一直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直到1857年,挪威议会方才批准议会应拥有属于自己的办公大楼。正面的草坪上伫立着克里斯蒂安八世塑像,是1839年至1848年间的丹麦国王,并在1814年以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Christian Frederik的名号即位为挪威国王。 1814年通过的《挪威宪法》宣布挪威为独立的君主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试图推行议会制度。但独立未能实现。在拿破仑战争中失败的丹麦同年签署《基尔和约》,将挪威割让给瑞典,挪威被迫接受「瑞挪联盟」。直至1905年,瑞挪谈判宣布废除联盟法,挪威重获独立,保留君主立宪制。在此之后,挪威议会真正开始行使独立权力。 作为挪威现存最重要的政治类历史建筑,议会大厦被收录在奥斯陆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每年定期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今天虽然不是公众开放日,却也并不限制游客走上大厦前的坡道一窥究竟。 走过议会大厦,我们从其南侧的王子大道Prinsens gt.继续向东南方向行进。相较繁华热闹的卡尔·约翰斯大道,这里显得清静素雅,然而沿街一座座古代与现代建筑风格巧妙结合建筑物却毫不逊色。 回到卡尔·约翰大道上,形形色色奢侈品精品店大多分布在议会大厦到主教座堂的这个片区。 精品街的建筑整排望过去高度差异不大,多是五层楼内,保有中世纪到近代新古典的风格,这栋有巴洛克风格立面的建筑非常漂亮,现在有北欧化妆品品牌KICKS进驻。 而琳琅满目的橱窗中,不乏无处不在、形象颇为喜感的长鼻子精灵。 快到奥斯陆火车站前,道路在这里骤然开阔了许多,此处被命名Stortorvet,挪威语为「大广场」,地面的电车轨道与空中的架空线形成了一个富有西欧特色的广场。 放眼望去,一幢荷兰巴洛克式的宏伟建筑高高耸立在道路东首,这就是于1697年万圣节落成的奥斯陆主教座堂Oslo Domkirke。<br> Stortorvet大广场上,现代奥斯陆的创始人。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雕塑正对着奥斯陆主教座堂,似乎在宣示着什么。 一座有两只母鸡和一只公鸡的雕像的喷水池,雄赳赳地站立在大教堂的马路对面。 这座主教座堂是奥斯陆建造的第三座大教堂。其前身的那两座现在已是历史的尘埃。第一座建于12世纪,是旧城区的圣哈尔瓦德大教堂Hallvardskatedralen,专为纪念奥斯陆的守护神「圣哈尔瓦德」而建,1624年,克里斯蒂安四世国王下令将这座城市向西移动,哈尔瓦尔德大教堂于是逐渐衰败。 随着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西迁城市,第二座大教堂「圣三一大教堂Hellig Trefoldighet」于 1639年在新城建造完工,结果才50年就被城市大火付之一炬。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的这第三座大教堂,奥斯陆主教座堂的诞生。 第三座大教堂于1697年万圣节落成。当时奥斯陆的财政匮乏,所以教堂外观相当简朴,以黄色与红色砖块建造,除了钟塔立面有巴洛克风格元素外,其余外观没什么华丽装饰,也比现在低得多,没有尖顶。 大教堂是荷兰巴洛克式十字形教堂,由礼拜堂和塔楼组成,内部装修到1720年左右才竣工,19、20世纪时又经过一番整修。作为福音路德派的主要教堂,也是该国和皇家重大庆祝活动的举办地。2001年8月25日,当时的挪威王子哈康和现代版灰姑娘梅特·玛格丽特王子妃在此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大教堂最初的巴洛克风格内部由三件杰作组成:祭坛、讲坛和主风琴立面。当讲坛和祭坛于1699年安装时,它标志着一个新风格时代的突破。<br> 为了与巴洛克风格保持一致,大殿中的祭坛分为三层。底部是耶稣和他的门徒一起庆祝逾越节晚餐;在中间,耶稣在十字架上,玛丽和约翰在两边。顶部则是胜利的基督被天使环绕着。 教堂于1697年祝圣两年后安装了讲坛。讲坛上的棘叶雕刻比祭坛更华丽、丰富和饱满。而台阶上方的铭文将牧师比作天使,后方的柱子上有一个沙漏,上面的四个圆柱体分别表示一刻钟、半小时、三个钟和一小时。根据法律,国王下令牧师讲道不得超过一小时。正如国王所言「一小时内,可以传达出许多智慧」。天蓬上方雕刻着克里斯蒂安五世的C5。 Lambert Daniel Karsten是18世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领先的风琴制造商,1720年代,其受托制造了一个46音节的巴洛克式管风琴,是当时斯堪的纳维亚最大的管风琴。1997年为大教堂300周年庆典,挪威Ryde&Berg A/S被选中制成的这座拥有53音节。新管风琴由53000个零件和约3600根管子组成,融合了北欧古典传统和多功能性,弹奏时声音空灵圣洁。 教堂内的彩绘玻璃是由雕刻家古斯塔夫·维格朗的弟弟伊曼纽尔·维格朗精心设计的,美仑美奂,值得细细品味。 艺术家雨果·洛斯·莫尔Hugo Lous Mohr的1500平方米天花板画是挪威同类作品中最大的,在欧洲也是独一无二。它于1937年至1950年间绘制,为奥斯陆大教堂的最后一次重大翻修而完成。这幅画覆盖了教堂四个中堂的整个天花板。 唱诗班拱顶展示了第一条信仰。在祭坛上方的背景中,基督出现在宇宙中。两只撒拉弗从他伸出的双臂中,朝着地球下降,两边各一只。一个是十字架,痛苦的工具,另一个是鸽子,则为圣灵和平的象征。 了解了大教堂的前世今生,我们方才感悟,克里斯蒂安四世国王的这句名言「城市将在这里建造」。 时间所限,只能远望一番现代派的奥斯陆歌剧院,只见其像一艘船,正对着奥斯陆小峡湾,其中一部分外墙向海边倾斜,游人可以直接从海边沿外墙登上玻璃幕墙之上的观景平台,一览海港美景。在这里,人们、海鸟、峡湾与建筑形成了美丽的画卷。<br> 歌剧院前的海湾里有座用不锈钢和玻璃制成的雕塑作品,挪威语叫hun ligger,在浮台上非常耀眼。由于其透明的材质,从远处看去仿佛一座冰山。随着潮汐的变化和阳光角度的不同,玻璃会折射和反射出完全不同的色泽,让人感觉非常奇妙。 就其发展和人口而言,奥斯陆是个起步很晚的城市。900多年前,这里只是一个不到3000人的小商埠,直至1980年代晚期,奥斯陆才逐渐成为国际性的都市。2001年11月10日奥斯陆与上海市结为友好城市。2018年,奥斯陆以旖旎的海滨风光、雄浑的高山密林、优美的自然环境被Lonely Planet评为全球最佳十大旅游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