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假期里孩子光玩手机不学习?这样做就行</p><p class="ql-block"> 摘要</p><p class="ql-block"> 现在智能手机到处都是,不少中小学生一到假期就抱着手机不放,作业拖到最后、书本碰都不碰,家里常常因为这事吵翻天。其实,解决这问题不用硬抢手机,顺着孩子的兴趣来引导就行。比如把学习和孩子喜欢的事儿绑在一起,定个能实现的小目标,甚至把学习变成“小游戏”,再给点实在的鼓励,孩子慢慢就愿意学了。家长自己少玩手机、多陪孩子做点有意思的事,家里气氛好了,孩子也能学得开心、玩得健康。</p><p class="ql-block"> 关键词 中小学生;手机沉迷;学习习惯;兴趣引导;家庭教育</p><p class="ql-block"> 引言</p><p class="ql-block"> 放假了,手机成了很多孩子的“专属玩伴”——刷视频、打游戏,能从早到晚不离手。结果呢?作业堆成山也不写,眼睛看东西越来越模糊,跟家人说话都不耐烦。家长急得催、骂,孩子要么顶嘴要么偷偷玩,家里天天鸡飞狗跳。其实,孩子不是故意跟家长对着干,只是手机太“好玩”,学习又太“枯燥”。只要找对方法,让学习变得像玩手机一样有吸引力,问题就好办多了。</p><p class="ql-block"> 一、先弄明白:孩子为啥总抱着手机不放?</p><p class="ql-block"> 孩子假期沉迷手机,不是单纯“不听话”,背后有好几层原因:</p><p class="ql-block"> 手机里的游戏、短视频设计得太懂孩子了——打一局游戏5分钟就有奖励,刷个视频10秒就有笑点,比写作业半天没动静有趣多了;</p><p class="ql-block">放假了没人催着上课、交作业,孩子自己没计划,闲着没事就想拿手机“打发时间”;</p><p class="ql-block"> 家长上班忙的时候顾不上管,孩子没人陪,手机就成了“替代品”;</p><p class="ql-block">有些孩子在现实里没成就感——比如作业总做错、打球没同学厉害,但在手机里“闯关能赢”“发视频有人夸”,自然就离不开了。</p><p class="ql-block"> 要是这时候家长直接把手机没收,孩子反而会更想玩,甚至偷偷藏手机玩,矛盾只会更厉害。</p><p class="ql-block"> 二、顺着兴趣来,让学习变“好玩”</p><p class="ql-block"> 把学习和孩子喜欢的事绑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孩子喜欢啥,就往啥上靠,学习抵触感会少很多。</p><p class="ql-block"> 比如孩子迷恐龙,就让他读恐龙相关的绘本(练阅读),算“一只霸王龙每天吃5只小恐龙,3天吃多少只”(学数学),还能让他画恐龙骨架图(练画画+记生物知识);</p><p class="ql-block">要是孩子爱打篮球,看比赛时让他算“自己队得了28分,对方得了25分,差几分”(学加减),读篮球明星的故事(练识字),甚至模仿球星采访写几句话(练作文)。</p><p class="ql-block"> 定个“够得着”的小目标,让孩子有盼头</p><p class="ql-block"> 别一上来就说“暑假必须把作业全写完”,孩子听了就头大。不如把大目标拆成小任务,再给点小奖励。</p><p class="ql-block"> 比如暑假有10篇作文要写,就拆成“每周写2篇”,每写完1篇,让孩子在墙上贴一颗星星,集满5颗星星,就带他去公园玩一次(选他喜欢的项目,比如喂鸽子、玩滑梯);</p><p class="ql-block">让孩子自己说了算:比如问他“你想早上8点写作业,还是下午3点写?”“先做数学题,还是先背古诗?”——孩子自己选的,更容易坚持。</p><p class="ql-block"> 把学习变成“小游戏”,赢了还有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谁不爱玩游戏?把学习包装成“闯关”“比赛”,孩子会主动凑上来。</p><p class="ql-block"> 用孩子喜欢的学习类APP:比如学英语用“多邻国”,里面背单词能攒虚拟金币;学数学用“洋葱学院”,看动画学公式,还能闯关得徽章;</p><p class="ql-block">家里搞点小比赛:比如“成语接龙大赛”,输的人要读一段课文;“口算速答挑战”,谁算得又快又对,就能当“家庭小老师”,教大家一个小知识(比如怎么快速背乘法口诀)。</p><p class="ql-block"> 三、多找点事做,孩子就没空一直玩手机了</p><p class="ql-block"> 动起来:把运动变成“家庭娱乐”</p><p class="ql-block"> 孩子动起来了,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减少看手机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每天固定一个“全家运动时间”:比如晚饭后一起去小区散步20分钟,边走边聊学校的趣事;周末去公园骑自行车,比谁骑得快(安全第一);</p><p class="ql-block">要是孩子喜欢跳绳、踢毽子,就做个“进步表”:今天跳了50个,明天跳55个,每周进步了就画个小红花,攒够5朵花买个新跳绳(选他喜欢的颜色)。</p><p class="ql-block"> 走出去:做点有意思的“实践课”</p><p class="ql-block"> 让孩子接触真实的世界,比手机里的虚拟画面更有吸引力。</p><p class="ql-block"> 孩子喜欢小动物?联系当地的流浪动物救助站,周末去帮忙喂猫、打扫笼子(提前跟工作人员说好,确保安全);</p><p class="ql-block">孩子爱画画?参加社区的“井盖涂鸦”“墙绘”活动,画完了能跟小伙伴炫耀“这是我画的”;</p><p class="ql-block">哪怕在家门口:让孩子帮邻居取个快递、给楼下的花浇浇水,做完了他会觉得“自己很有用”,比玩手机有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四、家长做好这几点,孩子更愿意听</p><p class="ql-block"> 自己少玩手机,做个好榜样</p><p class="ql-block"> 家长天天抱着手机刷,却让孩子“别玩了去学习”,孩子肯定不服气。</p><p class="ql-block"> - 回家后把手机放在客厅,陪孩子写作业时自己拿本书看;</p><p class="ql-block">定个“家庭无手机时间”:比如晚上7点到9点,这段时间大家一起聊天、拼积木、做手工,谁也不碰手机。</p><p class="ql-block"> 少指责多帮忙,跟孩子站在一边,看到孩子玩手机别吼“又玩!”,可以说“这局玩完了,咱们去看你昨天没看完的恐龙书?”</p><p class="ql-block"> 孩子写作业遇到难题时,别骂“这么简单都不会”,陪他一起想:“这道题好像跟你上次玩的积木有关,咱们试试看能不能摆出来?”</p><p class="ql-block">做一张“假期成长表”:完成学习任务得1分,运动1小时得1分,帮家里做家务得1分,攒够10分就换一次“心愿奖励”(比如看一场他喜欢的动画电影,买一本漫画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结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假期里孩子玩手机不是大问题,关键是怎么让学习和生活比手机更有吸引力。顺着孩子的兴趣搭个桥,把学习变成能赢的“小游戏”,再陪他多做点有意思的事,孩子自然会慢慢放下手机。家长少点急脾气、多点耐心,家里不吵架了,孩子才能学得开心、玩得痛快,假期也能过得有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