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看,红色沃土盛开绿美之花</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场愉快而有意义的“黄梨小镇”采风考察</div> 循英烈足迹,赏梨乡新貌。2025年7月12日,冒着阳光暑热,馆陶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县地方文化研究会一行近三十人走进馆陶县房寨“黄梨小镇”拐渠采风考察。 <b>赏梨园风景</b>。“玉乳秋梨应已熟,君归多摘带清霜。”在“黄梨小镇”精心打造的第一个精品梨园,梨树正茂,绿叶婆娑,一个个套了袋的黄梨垂挂枝头,琳琅满目。一阵微风刮过,梨儿频频点头,似乎在殷勤地跟人们打招呼。大家进入40亩“十八年梨园”,行走在梨树间的过道上,一路走一路欣赏。党委书记靳阳阳介绍,红色基因孕育了房寨人的坚韧与担当,房寨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做好“黄梨+电商+旅游”大文章,黄梨产业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房寨镇党委宣传委员李晓梦向大家介绍梨园发展过程和黄梨种植管理知识,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纷纷举起手机拍照。接下来参观220亩集体梨园。驱车行驶在梨园大道上,两侧的梨树挂满了梨果,还有一些苹果树及其它果树,一眼望不到边的绿,生机勃勃。有些早熟品种已接近成熟,在太阳照射下,微风中弥漫着诱人的香甜味道。 晚秋黄梨产业成为房寨镇的金字招牌。从2001年至今,梨树种植已发展到 1.1万余亩,是全国最大的晚秋黄梨种植基地。这里的晚秋黄梨果个大、果质好、耐储藏、营养高,有着 “梨中之王”的美称。 <b>感红色传承</b>。来到拐渠联校校史馆。馆陶县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个同盟会、第一个团支部在这里建立,中共馆陶县委第一任县委书记梁毅民是这里的毕业生。第一支抗日武装一二九师新八旅二十三团在房寨(老八区)发展壮大。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爱国人才,后来很多人走上了抗日道路,走上了共和国各级领导岗位。原煤炭工业部部长肖寒、原石油工业部部长宋振明都曾在这里求学。联校校长郝延安为大家讲解校史,桩桩件件,如数家珍。这所百年名校,如今在郝校长带领下,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红色基因在代代传承。 走出校史馆,走进拐渠村史馆和黄梨产业馆。黄河故道、漳河在这里拐了个弯,先民取村名“拐渠”。拐渠分为北拐渠、南拐渠2个自然村、8个行政村,是远近闻名的“黄梨小镇”。走进村史馆,大家看到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文字和图片,有饥民的苦难,有战火的纷飞,有二十三团子弟兵的拼搏,也有老根据地红嫂的深情。在八十年前战火纷飞的岁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支英勇的武装力量——八路军一二九师新八旅二十三团诞生在馆陶县,在地方党组织的关怀和培育下,在根据地人民的大力支援下,逐步成长、发展、壮大。革命英烈不惜流血,不怕牺牲,活跃在冀南、鲁西北和豫北地区,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的解放做出了贡献。大家一边听讲解员的讲解,一边参观,深刻感受这里的红色文化,深受教育。 正是红色基因的传承、房寨镇今天的工作创新和脚踏实地,成就了黄梨产业的快速发展。走进黄梨产业馆,深入了解黄梨种植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及各种知识,村民过上了甜蜜的小康生活。在这里,人们还看到了各年梨王争霸赛的梨王模型,最大的第七届梨王重4.68斤,都快赶上小西瓜了。桌上还摆放了不少黄梨深加工产品,比如梨膏棒棒糖、梨醋、黄梨酒饮品等。拐渠村的发展史,也是共产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可以说,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革命老区今天的绿美发展。 <b>说今昨情事</b>。座谈会伊始,馆陶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县地方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宁金峰的致辞讲得掷地有声:“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里,我们来到房寨镇,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缅怀革命先烈,汲取奋进力量。” 房寨镇党委宣传委员李晓梦介绍了房寨镇传承红色基因、发展革命老区、推动乡村振兴的经历故事和宝贵经验。她动情地说:“传承革命精神,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它能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注入强大的动力。”“如今的房寨镇,在传承革命精神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郝前街党支部书记郝建周是一位优秀的党支部书记,介绍了关于传承革命精神、带动村民致富的情况。中孟良寨党支部书记梁保军回忆了爷爷梁维汉在抗日岁月里的战斗事迹,令在场人员深感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郝延安校长介绍了拐渠联合小学挖掘红色教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基地、深入开展“爱党爱国爱家乡”红色教育活动的做法。<br> 讲革命英烈事迹,话当今发展致富,谈乡村振兴大业,人们心潮澎湃,现场掌声阵阵。 <b> 助乡村振兴</b>。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地方文化研究会成员们纷纷发言,就助力乡村振兴谈看法、说体会、提建议。县地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徐建强深有体会地说,房寨镇是一片红色热土,再一次来到黄梨小镇,感觉又有新的变化,对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要进一步消化、提炼,多为老区发展鼓与呼。副会长殷振月讲到,黄梨产业深加工很明显是下了很大功夫,红色文化挖掘展示很灵活,祝愿房寨镇的产业、事业在党政班子领导下步步登高!理事薛文玲等也对黄梨小镇丰收在望赞不绝口,表示这次采风不虚此行,今后一定要创作出好作品。 馆陶县地方文化研究会会长马月起在采风活动总结发言中说:“魅力房寨可感可爱,红色基因、文化积淀、美丽乡村魅力大,采风活动后一定要多研究创作,用优秀作品歌颂和赞美革命先烈,歌颂和赞美老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助力乡村振兴!” 现场全体起立,主持人王荣带领下的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大合唱把采风考察活动推向高潮。 一场“卫河火种”主题文化研究创作已经开启。<br> 今次采风考察活动是以“卫河火种”为主题的第三期“乡土文化风,魅力馆陶行”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由陈书明、王荣策划和召集。 <h5> ▓“乡土风”公众号致力于打造乡土文化,主要发布民间习俗、文学艺术、国学教育、人文历史、书画工艺、音乐舞蹈、戏曲曲艺、哲学逻辑、小视频等作品,欢迎海内外朋友投稿!<br></h5><h5><br> ▓投稿邮箱:xfmssxjz@163.com </h5><br> 馆陶县地方文化研究会坚持“关注乡土文化,助益乡风文明,赋能乡村振兴,服务社会发展”的宗旨,为会员提供各类服务,组织举办县内、外各类活动,近期重点举办“乡土文化风·魅力馆陶行”系列活动,发现馆陶之美,讴歌魅力馆陶,研究、发掘、展示、宣传厚重的乡土文化、优秀的乡风文明,助力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社会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