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书名的疑思

爱老年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因对书名的置疑而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 爱老年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经人推荐,或因作者的名望,抑或书名文章题目的吸引,都会产生阅读的兴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文章有质疑,也会吸引人。刘震云先生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引起的对书名的存疑,使我打开了这部长篇小说,一口气看完全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一一小编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革时期能识文断字的人,大凡都听到过“一句顶一万句”这一名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书名非彼名句,同样的字,不同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的名句是政治学习开会时的专用词语,而刘先生的书名是指小说中的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先来说说书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书中人物皆普通人,做豆腐的老杨,以及从他家中出来的吴摩西,为人挑水赚钱求生活,他学染布染线,学过破竹,按政治学的称谓应该是无产阶级一分子,他心中为一句话而活着,他不善言辞,一辈子的话加起来如果有一万句,其实也就是他心中的那一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同样,吴香香的女儿巧玲,即后来牛爰国的母亲曹青娥,她一生絮絮叨叨千句万句,还不是她临终前的一呼“爹啊一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而牛爱国也为了一生中最心动最渴望的一句,在人生旅途中奔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意大利人传教士老詹在延津一辈子布道,走遍乡乡村村,就为他的一句“主啊”,他那富婆姐姐的召唤也不顶事,他就是要留在穷乡僻壤的延津不回意大利,他画出最美的教堂!这幅设计草图被吴摩西(杨百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不知是哪一句的动力,让他连续几个凌晨鸡未开嗓之前,用学过的破竹功夫按图施工,开始制作一尊教堂模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管吴摩西心中是否有“主啊”这一句呼喊,但他认可了老詹那一万句让他曾经瞌睡的夜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许多人不是在一句顶一万句中生活的。也有人仅仅为一句而否定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句。这样的人生还少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句顶一万句真的存在着,小说人物中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b></p>